专栏名称: 花边阅读
让一个人的文艺独白,变成一群人的阅读陪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3 天前  
洞见  ·  人到中年,喝的是酒,品的是人生 ·  3 天前  
洞见  ·  没有边界感,是一个家庭痛苦的来源 ·  3 天前  
周国平  ·  奢华最容易降低生活质量 ·  6 天前  
青年文摘  ·  “玩”的能力,是怎样被我们弄丢的?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花边阅读

豆瓣8.6 | 海边的曼彻斯特: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花边阅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2-28 23:04

正文


《海边的曼彻斯特》,奥斯卡新科影帝卡西·阿弗莱克的获奖之作。


影片中的男主始终无法战胜生活,战胜过去,但当他坐在船侧,露出一丝似有若无的微笑时,令人不禁想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一句话:


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这个片段,就是“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吧。


花边君




海边的曼彻斯特: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作者 / 小日耳耳



Tips:本文有部分剧透


就像有学者说“不到一定年龄很难读懂鲁迅”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也被不少人归类为“未遭遇过极端苦痛很难理解男主角的一部电影”。

 

然而,电影想要传递的核心思想,也许并不仅仅是感同身受男主角的痛苦,还包括了面对他人的苦痛及人性的释放时,如何正确的接纳和应对。

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对待一个心灵破碎之人?


影片中,男主角李·钱德勒的人生翻篇缘自他的一念之差,本是为家人燃起壁炉取暖却忘记挂上防护网,结果引发一场大火,导致他的三个孩子葬身其中,人生的所有希望也随之覆灭。

他试图自杀;
他找了一份又苦又累的活并甘愿接受极度低廉的工资;
作为单身异性恋者,他拒绝接受任何女人的示好、挑逗;
甚至故意醉酒挑衅,找尽一切机会打架、挨打;
……在生无可恋的余生里,他自暴自弃,醉生梦死。

而他的哥哥则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他。



有一个细节,哥哥带着儿子去看李,当看到李居住的地下室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时,他在李的再三拒绝下还是坚持买回家具。

他不愿看到弟弟用一切除了“死”之外的方式自我惩罚。


他想要弟弟知道就算一切都失去了,至少还有“家”,还应该像一个“人”一样活着。



因病去世前,这位亲爱的老哥更是先斩后奏,通过律师公证将未成年的儿子“悄悄”托付给李。


出乎意料的安排让李一时难以接受。

怎么能不商不量,连个招呼也没打就让自己成为侄子的监护人?而自己,一个间接杀死儿女,不合格的家长又怎能成为监护人?

李完全不理解哥哥的“神决定”。

但,从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决定其实饱含着哥哥的良苦用心,他为弟弟埋下了“一线生机”。



如同买家具,哥哥借托孤再次提醒弟弟,你还有一个家


他再一次给弟弟送去“生的希望”,让他能带着责任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而不是“生无可恋”、“生不如死”。


电影里唯一明快、欢乐的调调也因这“一线生机”而起。

为了完成侄子的心愿,李用卖枪的钱为船更换了马达。看着侄子带着女朋友驶着船快意的乘风破浪时,李的脸上展露出全剧唯一一次笑容。

虽然,最终他还是无法打败过去,无法与过去和解,并作出了离开曼彻斯特的决定。但在这看似什么都没有改变的结局里,却已悄然生起了一丝暖意。

帕特里克孩童的天真和无辜,一点点地拆除了李心中的藩篱,这是非常美的一件事。(李的扮演者,奥斯克新科影帝卡西·阿弗莱克接受采访时曾说)


哥哥的安慰很间接,也慢慢产生了无法言传的效果,来自前妻的安慰则很直接,让李无可适从。


全片的高潮大概就是他俩在街头那三分钟的偶遇。


前妻兰迪一直悔恨自己对李曾经放下狠话,也担心李一直萎靡不振。她竭尽所能想要表达抱歉、担心、痛苦、同情甚至是她依然爱着他的种种复杂情绪。


“我坐在自己曾拥有的美好生活的废墟上,几乎被痛苦摧垮。我因恐惧而不知所措,因痛苦而茫然,但我不会恨你。每天我都对自己说:‘今天我必须把爱留在心里,否则我怎么活过这一天?’”


前妻的心境大概正如曾深陷情海的王尔德所描绘的这样。

可是,对待一个伤痛极深的人,试图去谅解、安慰可能会适得其反。

短短的对话过程中,李无时无刻想逃跑。前妻的温情,对他是更加致命的一击。

他们痛苦源头的确一致,但层次完全不同,一个失去亲人,一个却不但失去亲人,还带着终身无法消除的自责与愧疚。


毕竟,导致火灾的人是他啊。



《海边的曼彻斯特》想讲述的其实不是救赎自我和救赎他人的故事,影片无意于将生活完美化、理想化。它将生活的无助与绝望平实化,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无法面对世界,甚至无法面对自我的现实,在一场悲剧中,像洋葱一样被层层剥开。

如果我们是悲剧的旁观者时,面对一颗破碎之心,是保持一份疏离感暗自关心,还是无言陪伴给予最大的帮助?

如果不幸成了悲剧的主角,是放弃所有的光亮,把自己埋入无底的深海,还是朝着有光的方向努力前行?

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没有对错,都是人类面临苦痛时最真实的反应。


在是枝裕和导演,同样描写Loser人生的电影《比海还深》里。一个刮台风的深夜,母亲在促成废柴儿子与前妻复合未果后,一边听着邓丽君日文歌《别れの予感》(别离的预感。片名《比海还深》来自其中一句歌词),一边跟儿子唠着家常:


为什么不珍惜当下,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


可是,有些人,和男主角一样就是无法放开,无法开心快乐。


和《海边曼彻斯特》一样,《比海还深》也没有明示男主角是否走出了人生困境。


只是影片尾段,在当铺,这位儿子得知以前一直反对自己成为小说家的父亲,当初原来到处夸耀自己的小说,“是父亲的骄傲”时,一切变得不同,他的生活突然有了重心。



而《海边》的主角李找到新工作时,他的第一个念头是,租一个有两间房的屋子,一间可以给侄子造访时居住。

这,不就是一个“家”吗?

李无法解脱,他挺不住,也无力气去打败什么,可至少已经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哥哥如果泉下有知,至此也该含笑瞑目了。




想起一位挚友。


五年前,她与丈夫的一次争吵导致他深夜负气离家出走,不幸遇车祸身亡。她活在悔恨当中,终日自暴自弃以泪洗面,几度自杀好在被及时发现、救援。

最近,她发来一张照片,在西藏的一座寺庙,她俯身为旁边的喇嘛倒“土巴粥”。侧影的面颊红红的,嘴角有浅浅的微笑。

大概,她也已能活下去了吧,就如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那些很丧,却仍然活着的人们,就像大海中航行的小船,不管是迷途还是停滞,只要还在航行只要没有沉没,茫茫大海上就总会有灯塔,在努力地向他们投射光亮。


那些光亮来自他们的至爱,来自他们的亲朋,但最终能否驶向彼岸,终究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就像电影里的曼彻斯特,冬季的泥土硬到铲子都挖不下去,可只要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泥土自然就会解冻变软。

然而,铲子在你自己手里,要不要挖下去,最终,也只能由你自己决定。


图 / 《海边的曼彻斯特》




近期文章

余春娇,我想成为你的张志明

爱乐之城独得6项奥斯卡 | 89届奥斯卡完全获奖名单(正确版本)

你不需要活得那么紧张

就是这么喜欢巨蟹座




“并不需要胜利才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