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天天说钱团队原创作品
在网上曾流传过一个说法,中国有三大不死心:中国的球迷、A股的股民、楼市的看空者。
球、股、房,最大的共通点就是,专治各种不服。
不过现在看来,最有可能打破人们的固有成见的,当属我大A股了。
今年高层在股市上动作频频,半年以来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的
“董监高”
被立案调查,这个数据比去年总和还要多。除此之外,对股市的特殊关照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力度之大实属罕见。
01
事实上,股市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有三个明显的信号,已表明高层极有可能试图在股市中酝酿大动作——“印股票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信号一:股市迎来史上最严监管
6月12日,经济日报公布了一组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因高管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的数据。
图源:经济日报
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A股共有近50家上市公司的
“董监高”因违法违规行为被立案调查,而2016~2018年,被立案调查的数值仅为28家、40家和43家。
也就是说,今年还不到半年,被立案调查公司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总和,创下历史新高。
这意味着,资本市场的监管正在变严,未来资本市场的“垃圾公司”退市将成为常态化。
信号二:资本市场正扩大对外开放力度
证监会易主席自上台以来,已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态要让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续加快。
今年以来,相关机构监管的开放措施逐步落地。比如取消了QFII每月资金汇出不超过上年末境内总资产20%的限制;取消QFII、RQFII本金锁定期要求,将现存的QFII投资3个月锁定期、RQFII非开放式基金投资3个月锁定期全部取消...
RQFII试点区域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初步推断,将为资本市场带来19400亿元增量资金。
而外资的表现也是十分积极,先是MSCI指数提升了纳入A股的比例,随后
富时罗素也将于近期正式将A股纳入其指数系列,表明国际投资者看好A股市场前景。
信号三:央行开始展示政策箱工具
6月11日,中办国办一份《通知》,提出“允许地方专项债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颁布当天,股市当日市值就增加了
1.53万亿,反映股市对政策预期的响应。
专项债可作为资本金,本质是放水搞基建,相当于政府加杠杆,银行1:4配资。粗算下,今年专项债还剩1.3万亿,地方发债置换余额还剩1.4万亿,合计2.7万亿,按10%的量作资本金,银行1:4配资,拉动基建投资高达1.35万亿。
之前易主席就一直强调上边的工具箱里政策很多,足以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现在发行的“专项债新规”,无疑是工具箱的第一件利器。
02
对政策稍微敏感一点的人,就能够感觉到,上述三个政策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知道,在往年的时候监管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更偏向于低调处理,且更多时候以警告居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资本市场的违法成本太低了,顶格处罚也就60万,哪怕上市公司进行违规披露,或者不披露重要信息,也只会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这样的处罚对上市公司的高管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
但到了今年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高层对退市和st股的打压要比往届力度要大得多,退市制度开始趋向完善,退市的企业也开始变多,被抓的高管也比以前多了。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报
从以上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几乎有一大半的公司是因为涉嫌
信息披露违规而被立案调查,以后上市公司的
大股东资金占用、上市公司违规担保、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都将会被监管部门严厉打击。
之所以监管部门会加大对违规的上市公司的打压力度,有两个最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外资的投资标准,因为只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投资市场,才能足够吸引外边的各路资金。
另一方面,随着科创板的推出,A股市场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监管模式由“事前监管”过渡到“事后监管”,而且“脉络”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可以推断,以后的A股的发展模式一定是这样的:
证监会将不在有义务去审批上市公司各项披露条件是否合规,这一步骤,将交给市场去判断,证监会在意的是“你上市公司有没有按照我的要求进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