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陈医生沉浸在方药中老先生的《医学承启集》中,感触挺多。这本书收录了老先生的很多论文,其中包含了他对中医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中医知识点的精心整理。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书中的某些想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其认知必然会随着所处的时代而有所改变。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观点就是,中医要发展,必须从西医方面寻求突破,要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实现中医的科学化。许多老一辈的文章都持有类似观点。不可否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想法或许有其合理性。但如今看来,却并非完全正确。甚至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因为本源一错,万虑皆失。方向错了,越努力反而越走到了歧路去了。所以我自己也不禁深思,为什么那些看来简单的中医解释,却总能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追根溯源,还是因为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开展太过滞后。倘若中医知识能像数理化一样,从小就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成为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或许就不会出现这种一次次因基础内容而感到震撼的情况。就比如我前段时间分享的方药中老先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为什么这么基础的还分享,还读起来有收获,说到底我们接触基础的时间太晚了。就拿我们平日里常说的阴虚阳虚来说,很多时候,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病人,都感觉难以确切理解其含义,解释起来也是含混不清。但如果把阴虚简单理解为水分少了,阳虚理解为功能弱了,大家便能一下子明白。大家看下这本书是怎么说的,大家一看是不是感觉头脑清爽了很多呢?由于中医把阴阳二字是作为一个纲领来看,因此它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而具有一切矛盾的普遍意义;即所谓的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等等。
在生理和病理上则大致以所谓“阳”代表一切生理正常功能;以所谓“阴”代表构成人体内环境的体液。所以一切功能衰竭之疾患中医统称“阳虚”;一切功能亢进之疾患中医统称“阳亢”。一切体液不足如贫血、脱水、腺体分泌减退等中医统称“阴虚”;一切体液过多、水分不能渗透吸收正常排泄如水肿等中医统称“阴盛”。其他在病理过程中,凡是表现功能亢进、兴奋,具有积极意义的都可以叫作“阳”;凡是表现功能衰退、阻抑和具有消极情况的也都可以叫做“阴”。这样通俗易懂的解释在书中还有很多,这也充分说明,中医并非晦涩难懂,只是我们在传播和普及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一味地依赖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要坚守中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创新传播方式,让中医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比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中医科普视频;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医教材,让大家从小就能接触到中医的魅力。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有些省份已经在这样做了。欢迎对中医、经方、针灸等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于被中医育儿、妇科,痛症等困扰的新老朋友,扫码加我微信。
围观更多经验心得和更多案例、关于中医、关于生活,我都分享在朋友圈。
温馨提醒:文中分享的方子仅供交流学习,一定要在中医指导下使用,切勿盲目试药!(图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