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诗词赏读
诗词名作赏读,小众诗歌解析,原创投稿展示,诗词格律学习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古诗词赏读

我背了一首好诗,却记不住它的名字

古诗词赏读  · 公众号  ·  · 2024-05-08 06:00

正文


名作解读

@古诗词赏读



诗名记不住,多半是因为它太长,

先来感受一下: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如果不断句,估计你读完题目一头雾水:我是谁?我在哪?我读的啥?


题目共45字,而全诗不过才28字,这么一比,确实长了些。


但若把题目看成诗前小序,就会顺眼许多。


分解如下:


韩冬郎 (人名) 即席为诗 (在宴席上即兴作诗) 相送 (为我送别), 一座尽惊 (满场皆惊叹不已)。 他日 (后来), 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 (我回味“连宵侍坐徘徊久”句时), 有老成之风 (觉得此句功力深厚), 因成二绝寄酬 (因此作此两首绝句寄赠,作为酬答), 兼呈畏之员外 (同时呈给 畏之员外 )。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即韩偓,有“一代诗宗”之称。韩偓是韩瞻之子,而韩瞻与李商隐是连襟,论亲应喊李商隐姨父。


事情发生在公元851年的某一天。当时,李商隐即将离开长安赴四川梓州任,韩瞻带着十岁的儿子韩偓一同为李商隐饯行。宴席上,韩偓作诗相赠,其中“连宵侍坐徘徊久”句,令众宾客倍觉惊艳。后来,李商隐回想起这句诗还赞叹不已,认为有“老成”之风,于是作了二首绝句追答,同时呈给韩瞻(字“畏之”)员外,表示敬意。


总之,诗的目的是要夸赞韩瞻的儿子,儿子出息对父亲来说,应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十岁裁诗走马成” ,首句回忆往事,说韩偓年仅十岁即负大才,作诗毫不费力,一挥而就。“裁诗”即作诗,“走马”即骑着马跑,表示时间短暂。


次句 “冷灰残烛动离情” 追述当年饯行席上的情景。“冷灰残烛”即“灰冷烛残”,表明筵席已近尾声,离别即将到来,众人都沉浸在离愁别绪之中。就在这时,一个十岁小童却“表演”起作诗来,此举既活跃了气氛,又慰藉了行者之心,故惹得众宾客啧啧称赞。

可见,首句和次句其实作了对调,将“十岁裁诗走马成”置于句首,更凸显出韩偓才气非凡,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韩偓的重视和肯定。



但这些夸赞对李商隐来说,还远远不够,所以便有了后两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别不久,韩瞻即出任果州刺史。李商隐遥想,他们父子二人路过丹山(相传,丹山产凤,而凤非梧桐不栖),一定会见到“桐花万里”的壮美之景,一定会听到百凤争鸣的幽美之声,还断定:那雏凤的鸣声可比老凤的还要清脆圆润呢。


显然,“雏凤”、“老凤”分别喻指韩偓、韩瞻,“清于”则表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李商隐此句的美感和智慧,已远高过我们常说的“青出于蓝”四字。


最后,再问一遍:这个超长诗题,你记住了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