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说完了 2020 年投资的体会,“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却能赚到钱
”,这篇分享下这一年我在生活上最大的变化吧,也许能给小伙伴们一些启发。
不幸地,2020 年我因为工作变动不得不提前辞职,但幸运地,因为这个变化让我终于有机会把多年的写作爱好变成了现在的主业。而以前我一直以为要实现财务自由以后才可能获得这一切。
虽然我在 2019 年末饱受工作“摧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离开的决心。但原本的计划是工作的同时先尽快把副业做好,等副业稳了、财务自由也临近了再离开,毕竟多份收入攒钱更快。
没想到因为工作调整,年初头几个月就面对了一次终极考验,必须三选一:
当时很是纠结,不过多年前做过的一个价值观评测帮了我很大的忙(我贴在文末啦,来自古典的课程《超级个体》)。
评测里我从 13 个常见价值观里面留下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 3 个——财富、智力刺激(认知)和声望。
而工作三选一里面,只有写作满足了我对三个价值观的全部预期,也有点赌的成分,我选了第三个。没想到这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少即是多
当初是不得不做选择,但回头看来,提前迈出这一步带给我的惊喜远多于无奈。
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
少即是多
」的价值。(少即是多的前半句是「慢就是快」,这件事儿我在投资上已经深有体会了。)
放弃了稳定的收入、也放弃了继续扩展副业,我的收入少了,但财务自由进度却反而加快了一些。
而且刚好用亲身经历验证了一下给大家分享过的两个观点。
比收入高低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留下多少钱。
辞职以后我们家的税前收入降了不少。
但因为不用上班,交通、消费开销比以前低了很多,再加上自由职业税务上更灵活,可以用很多避税策略,每月能存下的钱神奇地还比以前多了那么一丢丢。
当我们能够获得时间和地点的自由时,我们的财富将自动放大数倍。
——《每周工作 4 小时》
以前我给大家分享过一篇关于
要不要买房
的思考,当时的结论是,成本思维,看买房的成本我们能否承担(影响本金、影响自由)。当时买房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还是选择先自由,攒够自由的本金再考虑买房的首付。
而现在没有了上班的收入,但也没了上班的地点限制;我们的财务自由计划进度也不错,没准也太也能提前辞职,相当于我们俩都
获得了地点自由,买房这件事儿就变得更容易了
。12 月我们调研了几个目标小城市,房价比我们生活的一线城市卫星城要便宜一半多,对财务自由的计划影响也很低,没准真可以考虑提前买房。
本金变化不大,但”购买力“却无形中放大了很多。
我们周边的环境总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加法,你应该做这个,应该做那个。但加法和尝试固然重要,不然我们也没办法发现那个我们真正热爱并且也确实能够创造价值的目标。
但当我们已经有了这么一个目标以后,做减法的价值可能会更大,少即是多。
还有一点对我自己的,能够把精力几乎 100% 的投入到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业上,真的很幸福。
之前和小伙伴聊起一个话题“假如让你带着现在的回忆穿越到十年前,你想不想回去。” 我和也太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想~」。
每个选择都有缺点
但毕竟没有选择是完美的,我这个选择也不例外。张潇雨老师关于自由职业的总结比我写得好,我就贴过来了 👇
自由的生活往往没有听起来得那么美好。
它意味着要在与主流社会时钟错位的情况下建立人际关系、重构工作的使命和日常生活的意义,时常面对世界的无聊与虚无、以及在无人可推脱的事实下,全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所以比起彻底的自由,有人能告诉自己什么时候、该出现在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反而是更简单的选择。
我的这段经历也许不能适合每个人,不过有一个感悟,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能用得上。
其实当我决定辞职三选一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赌的成分也很多。但当时我想明白了这么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