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时运不济”的雅虎似乎没有传出过一件好消息。近日又有国外媒体报道,根据雅虎提交给SEC的资料,在雅虎核心资产卖给Verizon后,雅虎现任CEO梅耶尔和公司联合创始人大卫·费罗将会退出董事会,雅虎也将正式更名为Altaba。
据外媒消息报道,雅虎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在美国通信巨头Verizon斥资48亿美元收购雅虎核心资产交易完成后,首席执行官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将退出公司董事会。
雅虎剩下的业务,其主要包括阿里巴巴股份以及与雅虎日本的合作,将作为独立的公司继续经营。根据文件显示,这家公司将更名为Altaba,中国网友戏称之“阿里他爸”。
但雅虎这个名字是否就将永远消失,针对这一点也有外媒进行了追踪。据英国《卫报》网站援引有关资料称,雅虎公司在出售互联网核心业务之后,仍保留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部分股份,这就意味着只有剩余的雅虎部分将改名为Altaba,而出售给威瑞森的互联网业务仍有望冠以“雅虎”的名称。
那么,Altaba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真的像网友调侃的那样是:阿里他爸?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援引知情人士消息,Altaba一词或许是英文单词“alternative”(词义:备选、替代品)与阿里巴巴公司英文名“Alibaba”的结合体。
“从这个名字上可以看出雅虎究竟沦落到了什么地步,”《华盛顿邮报》评论称,“这家公司曾经是一代互联网巨头,现在基本上就是个手里拿着阿里巴巴股票的机构。”
三年半前,梅耶尔上台之时,还曾信誓旦旦表态要拯救雅虎。如今,她似乎不得不接受失败的事实。
那么这家曾经的互联网大佬,如何一步步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一点答案。
在最初诞生的那些年里,雅虎的江湖地位,用“统治级”来形容一点不为过。22年前,还在斯坦福大学念书的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在寻找创业机会。无意间,他们被当时出现的因特网浏览器Mosaic深深吸引,觉得看到了希望。
说干就干。杨致远花光所有的积蓄买下几台电脑,又租来服务器,开始制作自己的主页,然后把所有浏览到的喜欢的网址收集起来,连接到自己的主页上。
随着收集的站点资料日益增多,他们发现必须得开发一个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资料,把资料整理成表格,将其命名为“杨致远和大卫的www网站面”。后来,站点的名单越来越长,于是他们将站点分成不同类别。很快每一类站点也太多了,于是他们又将每一类分成子类。就这样,雅虎的雏形就诞生了。
起初,杨致远和大卫把这些站点指南的地址发给了几个校内朋友,但没过多久,数以百计的人开始访问这些指南,俩人顿时懵了。为什么会一下子这么多人涌进来呢?因为杨致远的电脑属于斯坦福大学网络的公开部门,所以,只要知道地址,用户随时可以来访问。
惊喜之余,杨致远和大卫将这个软件放到了整个网络中。然后,无数的用户瞬间跑到斯坦福大学的网址上来查询,差点弄瘫了这个大学的网络。
之后,哥俩儿不断扩充指南的功能,提高搜索效率,还加上了类似“最新站点”、“最酷站点”等功能,站点的名字也改成“Yahoo!”(雅虎)。到了1996年4月12日,雅虎正式在华尔街上市,上市第一天的股票总价达到5亿美元。
由于雅虎在免费为世界提供Internet地址的同时,可以把所有申请地址的公司纳入自己的轨道,在主页上为其做广告。于是乎,那些广告需求旺盛的消费品牌纷纷转向雅虎,雅虎因此获得了大量广告收入。
一手握着成千上万的著名企业资源,另一只手联系着成万上亿的用户,彼时的雅虎,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互联网门户,风头无两。1997年,雅虎被全美发行量第三的报纸《今日美国》评价为“内容最丰富、最具娱乐价值、画面最吸引人切最容易使用的网络站台”。
部分专家还表示,“Internet有朝一日将改变整个世界,但若没有雅虎,恐怕连门都还摸不着呢。”即使是现在来看,雅虎也确实堪当“互联网1.0时代的奇迹”称号。
然而万万没想到,三年后谷歌横空出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谷歌搜索,于是广告商又呼啦啦涌向了谷歌,导致雅虎失掉了不少的搜索广告业务。
更惨的还在后头。在随后的几年里,专业网站如春笋般激增,Facebook的出世更是抢走了原本可能属于雅虎的大量展示广告业务。
当用户的互联网技巧日渐成熟,雅虎作为“领航员”的作用日渐淡化,用户只需搜索引擎提供的搜索结构便可以找到需要的网站,而且种类比雅虎这样的门户网站更加繁多、丰富;同时,传统媒体又开始自行建立出色的新闻网站,雅虎作为门户网站缺乏动态优质内容的支撑,用户也有所流失。
就这样,搜索引擎不及对手谷歌,入门网站业务又停滞不前,雅虎开始陷入进退尴尬的局面。即使2007年底杨致远重掌帅印,推行百日改革,最终也未见成效。
在市场对雅虎的发展做出质疑时,2008年2月1日,微软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Ballmer)曾尝试斥资约450亿美元收购雅虎,后又抬高到500亿美元。
雅虎当然是拒绝的,他们认为微软的报价大大低估了雅虎的市值,也不符合股东的利益。但市场却兴奋异常,雅虎股价一下子从19美元飙升到30美元。
为了对抗微软的收购,雅虎开始尝试与谷歌在搜索业务上合作。无奈的是,这一合作被美国司法部门拆散,理由是“涉嫌形成对互联网广告的垄断”。
再之后,流年不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雅虎股价一路狂跌至最初的招股价,十多年的经营在一刹间付之东流,杨致远最终请辞。
此后的4年里,雅虎走马灯似的更换了5位CEO,一直没有形成明确且稳定的发展战略,丢失了数千万的用户,直到2012年7月17日梅耶尔上台。
梅耶尔此前在谷歌担任高管,来到雅虎后,她首先集中力量提升雅虎产品的品质并扩大移动团队,先后改造了邮箱服务Yahoo Mail和照片共享服务Flickr,还添加了Yahoo News Digest和Yahoo Weather等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以此涉足移动领域,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广告主。
之后,她还重组了销售团队,希望挽救被谷歌和Facebook蚕食的广告业务;同时,她还领导雅虎疯狂收购了20家左右的公司,其中就包括著名的“11亿美元收购轻博客Tumblr”案。
这一系列看上去风风火火的动作,推动雅虎的股价在一年里直线飙升,累计上涨75%,表现明显强于前任CEO们同期的股价,投资人开心地躺着数钱。
但外界仍有不少人对梅耶尔的复兴计划不买账。他们的质疑点主要有两个:
1.雅虎股价的飙升主要跟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日本股价的升值密切相关,梅耶尔的贡献只占很小一部分;
2.雅虎的疯狂收购没有清晰的套路可言,这些被收购的公司之后没入雅虎的业务中反而失去了特长,甚至部分公司是先前出走雅虎的员工创办的。
果然,好景不长。梅耶尔的“新政”并没有带给雅虎真正的起色。无论是流量还是广告主,雅虎依然远远落后于后起的谷歌和Facebook,后两者在搜索引擎和移动业务的广告市场份额基本一路上涨,占据大半壁江山,雅虎的市场份额被新兴企业不断蚕食。
从财报上看,雅虎的业绩从2013年起也一直都在走下坡路,2015年3月份还关闭了北京研发中心。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雅虎2015财年第四季度净亏损高达44.35亿美元。有分析师评估表示,雅虎当前的市值仅在334亿美元左右,远低于2008年微软给出的500亿最高报价。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的发展战略很多时候会以股东的意志为转移。雅虎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于业绩一直不见起色,股东开始失去耐心,要求向公司股东返还更多的现金、寻求方式减少税收,以及避免大型的并购交易。2015年1月,为了向股东返还现金,雅虎决定分拆其所持的3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彼时雅虎市值大约350亿美元)。
一开始,雅虎设想得特别美好:将300亿美元的阿里股份剥离为一家公司Aabaco,在持有阿里股票的同时,Aabaco还可以上市,并以手中的阿里股票为基础筹集数十亿美元资金,还可以避免缴纳100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
但美国国税局哪肯吃这上百亿美元的亏,明确拒绝了雅虎提交的免税分拆阿里股权计划。而由于始终不能确定是否会被征税,梅耶尔的分拆计划虽然获得了董事会的支持,但也没有得到股东们的同意。
2015年8月和11月,雅虎的基金投资大股东Starboard Value写了两封公开信给雅虎管理层,要求他们搁置分拆阿里股份计划,尝试出售核心业务。甚至还放出狠话:“如果继续一意孤行,我们认为做错事的代价会过于巨大。”
2015年12月,在Starboard Value的持续施压下,雅虎一连召开了几天的闭门会议,最终决定低头执行股东意愿,放弃分拆阿里计划。
当然,梅耶尔并不同意另一项出售核心业务的建议。她始终认为只要经营得当,雅虎的核心业务将更有价值,现在出售反而会对股东带来隐形损失。
今年2月初,梅耶尔宣布了一份战略重组计划,旨在通过裁员1500人和出售资产提高运营效率;2月19日,雅虎对外宣布,公司董事会已成立了独立的董事委员会,负责探索战略性的可替代方案;2月22日,雅虎又放出消息,在探索替代方案的同时,公司将继续考虑分拆所持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的计划。
然而Starboard Value压根不同意。更重要的是,近两年,雅虎几乎每一次的转型尝试都遭到了新闻界的大声嘲笑,这无异于给基金股东们火上浇油。于是,2016年2月,StarboardValue对雅虎发起代理权争夺战,试图改选雅虎董事会,一场宫斗大戏展开。
后院起火的情况下,为对抗股东的“逼宫”,2016年2月下旬,雅虎不得不正式启动了搜索、邮件服务和新闻网站等核心业务的出售进程。此外,雅虎董事会还在3月10日增加了两名独立董事,帮助公司出售核心互联网业务。
就这样,雅虎在股东的“推动”下,走上了卖身之路。
现在雅虎核心业务的估值到底有多少,目前各方说法并不完全统一。
科技媒体Re/Code的报道内容显示,现在雅虎核心资产价值在60亿美元到80亿美元之间;而雅虎股东Starboard Value自己曾经分析得出的估值是约20亿美元。而雅虎方面希望将核心业务作价100亿美元出售。
多家外媒报道称,雅虎核心业务的潜在买家包括电信公司Veriozon、 AT&T、出版商时代公司、有线电视服务运营商康卡斯特和其他私募基金等。
其中,Verizon已经为雅虎网络资产开出了8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路透社消息还显示,微软高管目前正在与雅虎竞购者进行早期谈判,商量为竞购者收购雅虎提供资金支持的问题。
看起来,雅虎虽然沦落到卖身,但终究没有差到无人接盘,还可能卖出当年Verizon44亿美元收购老牌门户网站美国在线(AOL)的身价,这勉强算作安慰。
雅虎面对的危机,或许不是雅虎本身能够左右的,更是这个极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缩影。不消十年,一家在江湖上有着开山鼻祖地位的公司。因为“外患内忧”转型失误,最终就悲情地沦落为“卖身老朽”。
它的衰落,对于许多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一次绝佳的观察样本。
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在雅虎内部达成共识:它到底是一家媒体公司,还是一家技术公司?实际上,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它一直在这两个定位中摇摆。
在公司创立的头十年,雅虎是一家彻彻底底的媒体公司。通过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互联网信息检索,雅虎成为了整个互联网的“出水口”,凭借巨大的流量,吸引强生、雀巢、通用汽车这样的广告主在其主页上投放品牌广告,雅虎几乎统治了那个时代的互联网广告。
提供“内容”,吸引“流量”,用“品牌广告”变现——雅虎这台巨大的赚钱机器在这几年高速运转,而当同类网站越来越多形成分流时,雅虎就从外部购买流量。比如雅虎曾花费50亿美元收购当时互联网上流量大户Broadcast.com公司。
在互联网泡沫之后,新任CEO,来自传媒集团华纳兄弟的特里•塞梅尔更是延续和发展了这种媒体运作思路,通过分类广告和增值服务减少对品牌广告的依赖,而对于颠覆性的新技术--比如搜索引擎技术缺乏足够的重视。等到塞梅尔醒悟过来时,那个叫Google的小公司已经不可阻挡。
媒体业务让雅虎度过了“黄金十年”,同时它来看到了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将会对自己产生的冲击。于是,以卡罗尔•巴茨为代表的继任者坚持,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把雅虎变成一家技术公司可解决增长的瓶颈。
巴茨任性地关闭了一些她认为的“边缘”业务,包括在线视频分销及广告业务Maven Networks、个人主页服务商GeoCities,同时进行大规模的业务重组,导致了雅虎公司历史上最严重的人才流失,一些“元老级别”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在这段时间纷纷出走,直接导致了雅虎在未来几年的持续动荡。巴茨的努力最终把雅虎引向了另一个深渊。
巴茨和之后的几位试图把雅虎变成技术公司的CEO都拒绝承认一个事实:雅虎从来都不是一家技术公司。
“雅虎崇尚传统媒体的那种手工编辑工作而不是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信息。”吴军在《浪潮之巅》关于雅虎那一章这样总结道。
从杨志远和大卫·费洛在1994年发现“梅尔玫瑰”,开始模仿它手工建立分类网站开始,到梅耶尔通过大举收购初创公司,吸引顶尖的技术人员来到雅虎,它始终没有建立起Google、Facebook这样的工程师文化--雅虎的大部分CEO都不是技术背景,工程师在雅虎也远不能“胡作非为”。
1995年雅虎上线时,它几乎是全世界最酷的网站。不过这是它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在队伍前排,在随后的20多年里,它再也没能“酷”起来。
雅虎累计收购的公司超过100家,却成功“躲”过了所有的“独角兽”和“百亿大公司”。由于缺乏对于技术趋势的前瞻性,雅虎的收购大部分都是被动式的应对。
比如在1990年代流量被其它同类网站分走时,雅虎花费惊人的50亿美元收购了Broadcast.com;比如,当Google开始展露出颠覆之态时,雅虎在接下去两年动用26亿美金收购了五家搜索服务商来做自己的搜索引擎;比如雅虎在2013年花费11亿美元收购了轻博客Tumblr,不过那个时候Facebook已经是这个领域的巨头,而且还在一年前拿下了Instagram。
视频、社交网络、电商、移动互联网,在每一次大潮来临之时,雅虎总显得比别人慢一拍。多年之后,雅虎发现自己已经滑出了主流赛道。
而正因为这些投资的“被动性”,所以当雅虎花费几十亿美元买下这些公司时,并没有很好的思考这些公司与原有业务是否应该结合,应该如何结合。大部分的公司和团队都被要求整合进雅虎的既有业务中,而整个过程又由于机构庞大,缺乏执行力变得无比漫长,许多项目因此不了了之。
曾长期担任Flickr工程师的Kellan Elliott-McCrea在问答网站Quora上称:“在过去几年里,Flickr团队85%的时间都花在了和雅虎沟通和协调上,而只有15%的时间用在做项目上。”
书签服务Delicious前工程师Dave Dash也表示,雅虎对收购后的产品缺乏规划和远景。尽管已经收购Delicious几年了,但雅虎并没有把它真正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体系中。雅虎不仅放弃了Delicious创始人,频繁更换管理团队。
于是,雅虎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传统的门户模式在式微,要求雅虎必须找到新的方向。不断对新领域的投资失败,又增加了对于传统业务的负担。最终,投资人失去了耐心。
与苹果、微软、Facebook这些硅谷公司不同,在雅虎成长和壮大的20多年时间里,把持着雅虎CEO位置的不是创始人,而是职业经理人。
雅虎在创立一年后就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之后,这些职业经理人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季报和股东的服务对象。
那些有利于快速提升业绩的收购--比如Broadcast.com,即使花费50亿美元之巨,但也得到了公司内部的支持;而那些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雅虎技术武器的项目,比如在线视频分销及广告业务Maven Networks和个人主页服务商GeoCities,却被削减和关闭。雅虎曾经离收购Facebook、Google都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因为“几亿”的差价而放弃。
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这种决策并没有错。你很难要求他们优先考虑公司长远利益,甚至不惜得因此得罪大股东和华尔街。但从雅虎公司的发展来看却是相当糟糕的结果,不断变换的领导人使得整个公司始终缺少一个统一的战略和远景。
雅虎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一个像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那样热爱自己的事业,兼备远景和管理能力的创始人。杨致远在这方面已经受到了足够多的批评,创始人的性格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前途。
对于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和创始人来说,2000年左右,雅虎、杨致远就像远处的灯火一样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张朝阳在开办搜狐公司之时曾模仿Yahoo为公司取名;马云的阿里巴巴也曾获得雅虎的巨额投资;何况中国互联网最初的门户模式都来自于对雅虎的模仿。
就像在美国Google、Facebook迅速取代雅虎和AOL一样,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新老交替。只是在20年后,这些成长起来的中国巨头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步雅虎后尘,成为一家缺乏创新日渐落寞的公司。
因为:雅虎的经历,既不空前,也不太可能绝后。
综合:TechWeb(ID:TechWeb)、IT时代网(ID:ITtime2000)、瞭望智库(ID:zhczyj)
·END·
专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O2O、电商、P2P领域。
提供深入独到趋势分析、干货、观察。
搜索公众账号“ hlwgcw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