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上财富  ·  学历贬值,经济增量走向存量的必经之路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2025年:平安生活指南25条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仔细聊一下这次的《射雕》 ·  3 天前  
拾榴询财  ·  春节旅行归来,一些有意思的见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头雁故事 | 毕秋生:建材老板当村书记,贫困村里种出“黄金米”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11-23 10:31

正文



导读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联合启动实施。

“头雁故事”是由 上海交通大学 农参 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今天,我们分享上海交大“头雁”学员 河南省鹤壁市 鹤壁集镇毕吕寨村党支部书记毕秋生 带动村庄产业振兴的故事。


2014年时,座落于太行山脉东麓的鹤壁集镇毕吕寨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水、电、路样样都缺,村庄破败不堪。
“我在外面做生意,自己赚了点钱,虽然我也是吃苦创出来的,但是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党和人民支持我。所以我要回馈社会,把钱用到家乡的建设中,为建设我们村付出自己的一点力量。”
他就是鹤壁集镇毕吕寨村党支部书记毕秋生,身为交大“头雁”、2023年度鹤壁市先进个人,他如何从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到带领村子脱贫致富的?


从荒山野岭到“世外桃源”

毕吕寨村,位于鹤壁集镇北部。村内共有4个村民小组,370户,总人口1100人,其中党员67名;全村总面积1350亩,耕地1002亩,人均耕地0.9亩。2014年,毕吕寨村是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
“当时我看到村里边破烂不堪,特别穷,我就想尽快改变村里的面貌和生产生活环境,让大家生活的更舒适。”
毕秋生早年在外打拼多年,从煤炭运输到建材生意,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小有积蓄,但面对家乡的荒凉景象,他瞬间觉得自己有了更重要的使命。“一个人富不算富,钱要花得有意义。”
想法很多,但是没有钱,怎么办?
“我们采取争取上级补助与村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由外面创业的人返乡投资、村民集体出资,为村里打了一眼800米的深井,建了一座300立方的蓄水池,铺设了2700米的吃水管道,这样就先解决了我们村吃水问题。”

毕秋生带领村民向前看、向前走,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了学校重建、建起了标准化的卫生室,还修建了花卉大道,拆除旧房屋40多处,建了游园15个……两年的时间里,村庄大变样,也受到了当地政府更多的支持。
有了基础设施,土地流转也是问题。“有的老百姓不愿意流转土地,我们大队干部去做人家的工作,好话讲尽,就告诉他们土地流转是一部分收入,来务工是第二个收入,再有还可以帮你卖农副产品,这是三个收入。”
毕秋生说,当初很多的村民不支持、不信任他的提议,还有些人在施工时百般阻挠,或是说三道四。但毕秋生坚持用事实、用效益说话,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土地流转之后,如何选择优势产业?毕秋生经过外出考察,他发现各地都有自己的经验,但不能尽信之。“因地制宜,我们这里的地都是丘陵,老一辈的经验是不适合种麦子的,旱地就适合种谷子。”毕秋生决定沿袭传统,把家乡的土特产通过现代化的生态种植发扬光大。

确定了产业路线,毕吕寨村成立“金凤岭”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为龙头,打造集花卉观赏、农副产品销售、果园采摘、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昔日贫穷偏僻的毕吕寨村一跃成为全区生态旅游示范村和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

美好生态,黄金小米

毕吕寨村所处的金凤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是小米的“天堂”。
“我们这的地势高高低低,有层次感,通风也好,种出来的小米就比较鲜甜黏糊,就是香,表层呈现出来一层厚厚的米油。”
毕吕寨村周边五公里内无污染源,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占比81.4%,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土壤质量达到(NY/T391-2021)标准,为小米的种植提供了“净水、净土、净气”的理想环境。
除了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毕吕寨村还全方位实现生态种植,为确保谷穗稳产丰收,使用无人机喷洒叶面肥、微肥,施有机肥等工作,联合农业办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工作,不断提高田间种植、管理水平。
“农业农村局给我们建了三个化粪池,把化粪池里的污水放到地里边去施肥,不用上化肥,这样种出来的小米口感就更好。”
2023年,毕吕寨村“金凤岭”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毕吕寨村小米因其独特品质被评为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国家级A级绿色食品。

“我们的小米现在零售价11元/斤,批发价7元/斤,线上网店、企业收购和品牌合作的多渠道来促进产品的销售。”毕秋生一直在琢磨如何提高“毕吕寨村小米”的品牌知名度,也尝试了借助政府平台、抖音直播等各种新媒体营销方式,不断增强产品的渗透度。

2023年“黄金小米”单品销售额23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通过直接用工和“订单式”采购,带动50余名村民增收。

为了提升村民的收益,毕秋生带领村民探索发展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2021年7月1日,毕吕寨特色农产品加工车间小米生产线正式投产,采用传统加工方式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包括三层清选、辊式石碾、谷糠分离以及定量包装等工序。从小米的种植到包装、销售,都能在村里的一条线上完成,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转化。

随着小米产业的兴旺,村庄环境的改善,在外务工的村民们纷纷回家,“金凤岭”的生态农场日益壮大,毕吕寨村的油菜籽、蜂蜜、红薯粉条等农副产品也陆续出品,周边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忠实粉丝。


让产业融合再进一步
脱贫之后,毕秋生开始寻找村庄新的增长点,他积极报名参加各项培训活动,目的就是开阔自己的眼界,带领村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其实,参加上海交大的‘头雁’培训,我主要就是抱着如何提升村里农产品的销售量来的,通过课上的学习和同学们的交流,增长了很对见识,不断摸索营销的新方法。”
毕秋生坦言,现在村里的小米产能不成问题,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存在压货的现象。随着小米的市场也越来越“卷”,要想抢占更多的机遇,就要进一步寻求突破。上海交大的“头雁”培训给他注入了不少新鲜的思想,也应用到了实际当中。
于是,在毕秋生的规划带动下,毕吕寨村在维护其传统农业特色的基础上,将不断拓展产业链条,进一步发展花卉、苗木、果树以及有机蔬菜的种植业。同时,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四季皆具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广特色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我们村已经申报了和美乡村计划“1060”工程,依托国家AAAA级景区阿斗寨共同开发农文旅的资源,组团发展力量大。”
去年,借着“淄博烧烤”的流量,在区和镇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毕吕寨村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金凤岭烧烤采摘节。活动通过一系列休闲娱乐项目,如“大众烧烤 音乐嗨吧”、“浅水抓鱼 野湖垂钓”以及“瓜果飘香 快乐采摘”,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极大地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仅在开幕式当天,就实现了桑椹300斤和杏500斤的销售成绩。
在烧烤项目上,毕秋生发现,很多游客喝酒后不方便开车,但是村里又没有能留宿的地方,他便意识到发展民宿产业是一大机遇。今年开始,毕秋生带领村集体班子一起落地村里的民宿工程。
“2025年,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创建五星支部,其次是准备开始中药材种植的项目,再有就是招聘人才,做好抖音等线上直播带货,扩大宣传力度。”
“将来,人们来吃烧烤,就能带动采摘园的采摘项目,农产品的销售也不愁了,吃、住、玩都有了,产业发展也就圆满了。”
毕秋生作为一名村支书,以身作则,兢兢业业,为家乡的产业振兴和品牌建设作出了诸多尝试和贡献,也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带动村庄越来越美,产业越飞越高。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将成为县域发展主引擎

铁丁:“农业产业文旅”是“文旅产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