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发展,其实就是手机屏幕的发展,人们愿意携带的最大物理尺寸被不断冲击和刷新,曾经的黄金4寸屏早已烟消云散,今天6寸屏的手机已占有大半壁江山。大尺寸屏幕带来的好处自无需赘言,它的负面作用也显而易见,提高屏幕大小降低机身尺寸看似是矛盾的,我们总是可以在需求与技术/成本制约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现在的全面屏一样,这也就引出今天的话题——屏占比。
网传Windows 11 Mobile概念图
屏占比,就是用于表示屏幕和手机正面面板面积的一个相对比值。作为一个手机行业的营销热点,高屏占比能够让消费者在手机外观设计上容易获得视觉好感。高屏占比的手机配合高分辨率的屏幕,还能够获得更优秀的显示效果。除了无边框设计,为了让手机在有限的屏幕尺寸里获得尽可能大的显示面积,手机厂商们也在不断地对手机进行轻薄化设计,力求给日趋紧张的手机内部空间里加入更多的配件和功能。
你会不会想念的诺基亚3310?
夏普引领手机屏占比的突破
在2014年,夏普推出了一款采用无边框设计的夏普305SH,采用三边窄边框设计,5.0英寸屏幕和78.5%的屏占比,将摄像头、传感器和扬声器都放置到了手机下巴,因为虚拟按键设计的存在,导致空有78.5%的屏占比设计,手机正面仍然被占据大量空间。夏普因为没能解决手机存在的软硬件问题,这部手机也因此并未在市场上引发过多关注。
夏普305SH
随后在2016年10月,小米第一个将“全面屏”概念带到公众视野的手机厂商,其在2016年10月底发布的小米MIX率先启用了“全面屏概念手机”这一理念。这款屏幕比例为17:9、官方宣称屏幕占比高达91.3%的概念手机,引起了当时手机圈的热议, 可谓是开启了“全面屏”概念时代。然而,目前手机厂商所普遍使用的“全面屏”却不是来自于小米的定义,而是来自于手机供应链。
全面屏时代的到来:怎么才算全面屏?
在去年年初,国内手机供应链的企业们就齐聚寨都,积极向手机厂商们推销屏幕比例为18:9的屏幕,只要是这个比例的屏幕都是“全面屏”。在这场“全面屏”普及风暴中,手机产业供应链是“始作俑者”,而一众手机厂商帮忙卖力吆喝、乐享其成。
除了撒开膀子推销屏幕的供应链厂商外,手机厂商也兴冲冲的为“全面屏”下定义。在荣耀7X的发布会上,荣耀表示全面屏是指长宽比为18:9,带来更高屏占比的显示屏 。一天后,努比亚也在Z17S的发布会上认为全面屏应该是“无边框+全面屏=真正的全面屏。”而最让众供应链厂商和手机厂商们兴奋的无疑是苹果在其iPhone X产品上也使用了“全面屏”一词作为广告语进行宣传。
刚发布的全面屏0.1 魅蓝6s
我们认为
旗舰全面屏手机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屏幕比例近似18:9(2:1);二是屏占比高于80%
。目前看来,大部分旗舰全面屏手机都能够满足这两点,因此,达到这两点只能算是达到旗舰全面屏手机的及格线,要想拔尖仍然需要在屏占比方面努力,在千元级市场,像小米、魅族等也开始大推全面屏,限于成本或战略考虑,这些相对低端的全面屏手机其屏占会低一些。
屏占比该如何计算:
小米MIX真的有91.3%?
小米MIX在刚发布时,声称其屏占比为91.3%,随后网友们根据自己的计算,它的屏占比只有83%左右,一时间小米虚假宣传甚嚣尘上,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方法不一样造成的。
小米MIX宣传中的屏占比
目前常见的屏占比的计算方法有两种:1、屏占比 = 屏幕可视区域面积(不包括黑边)/前玻璃面板面积;2、屏占比 = 屏幕区域面积(包括黑边)/机身外轮廓投影面积。
小米呢,按第一种方法计算,屏占比更好,高大上好宣传推广,如果按第二种方法计算,大概是83.6%,所以说小米虽然算不上作假,但是比较取巧,毕竟对于用户来说,第二种方法更直观更能提升用户体验。
目前的共识就是按第二种方法计算的,即:
屏占比 = 屏幕区域面积(包括黑边)/机身外轮廓投影面积
主流手机屏占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