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年会的第一场学术报告会由南京大学葛杨教授主持。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发表了题为“市场化的次序:经济与金融”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刘守英教授发表了题为“地权变迁与经济转型”的报告,西北大学任保平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的报告,复旦大学石磊教授发表了题为“以系统性地补短板为重点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春学教授做了题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国家观:一种注解”的报告,北京大学张辉教授围绕着“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研究”做了主旨演讲,厦门大学王艺明教授、南开大学杨光副教授作了精彩点评。
基于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背景,刘守英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经济转型包括体制变革与结构跃迁,在体制上是旧制度转变为新制度,在结构上是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体制变革推动了结构变迁。在他看来,中国土地制度的独特性在于政府主导发展权。中国资本形成最重要的来源是土地资本化,这造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经济转型。面对经济转型困局,他强调要把握体制上初级阶段和结构上城乡中国这两个“长期性”。范从来教授探讨了中国金融改革及其发展的脉络,强调了中国金融改革在内容与形式上所具有的独特性。他提出,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更伟大的成就,并使得经济产生了市场化的金融需求,实现了经济与金融的同步发展,是一种经济金融共生性渐进式改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开始由传统经济占主导逐渐转向新经济占主导,任保平教授指出新经济发展给传统政治经济学带来了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现实和指导实践的能力。石磊教授指出,新中国70年的实践验证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长期高速增长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走向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短板和约束,为了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抓住新产业革命的契机,培育壮大微观经济主体和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杨春学教授指出中国道路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国家发挥着远比欧美国家大得多的作用,国家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结构也不同于欧美国家,并从“家族国家观”和“文明国家观”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张辉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全球价值双环流结构中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亚非欧大区域治理平台、平衡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和平崛起的一套全球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