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开始流行起在街上闲逛,在社交媒体中,被称为“Citywalk”。
Citywalk的概念起源于英国伦敦,是指在讲述员的带领下沿着一条有规划的路线行走,期间能够经过一些标志性的街道和地点,通过观察和讲解,获得对街区、建筑,以及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深入了解。
而在当下中国的社交媒体中,Citywalk的含义正在以各种形式被重新诠释着。可以没有讲述员,可以没有规划和路线,也可以只是漫无目的地溜达。与疯狂压缩旅行时间、24小时玩遍一座城市的特种兵式出游不同,Citywalk更加强调放慢脚步,以当地人的心态观察和认识一座城市,以一种更加松弛的姿态与身处的城市产生联结。
无论是闲逛式的Citywalk,还是特种兵式的“吃了,看了”,都是人们试图认识、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那么,在城市设计者的眼中,城市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认识和了解一座城市的呢?
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取完整专栏
如何认识一座城市?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的梁思思,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研究,同时我也是一名城市规划师,参与了比如北京副中心、北京首都核心区、雄安新区等大大小小的城市设计项目。欢迎收听我在豆瓣时间的专栏《这样认识一座城——城市进化的10种姿态》。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我们如此依赖城市,却常常忽略它的存在,城市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系统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就像城市的一个小小螺丝钉被庞大的城市系统带动运行,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品质、什么样的城市设计才是合理的、以人为本的?我们在城市里的理想生活又究竟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城市?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它?城市设计正是这样一门营建场所,创造城市空间,提升环境品质的学科。城市设计师的最大职责,就是为我们朝夕所处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创造特色,吸引活力。
城市和城市中的场所,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最初之所以接受豆瓣时间的邀请,开设这个科普城市设计相关知识的专栏,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
关于空间的感受从来都不是枯燥的理论和案头的公式,而是切切实实地可以被感知的
,是值得被讲述、被更多的人了解的。就好比《邪不压正》里的北平城,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有节奏起伏的坡屋顶、灰墙青瓦的城市色彩,合院胡同的城市肌理;再比如纽约曼哈顿岛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有区划条例管控形成的高耸入云的天际线,有自1811年形成的长方形格网,也有公交和步行优先的街道设计。美好的城市空间背后,实在有太多和城市设计相关的要素,可以被习得。
《邪不压正》剧照
那么,如果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来看城市,能发现什么不一样的新鲜点呢?我的回答是,可以用三个和城市的“市”谐音的字,来解读城市。
第一个,是城“史”,历史的史。
在城市设计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进化的历史。因为城市本就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高度集聚,并经由漫长的岁月,积淀至今。比如,北京老城中的胡同路网常呈现方格网状的棋盘式布局,可偏偏却有那么几条斜街,横亘整个街区,那是因为这条路曾经是流经了几百几千年的一条河道,慢慢地,才变成了路的肌理。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社会的演变更替、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了解使用行为如何经年累月下塑造了我们的空间。
第二个,是城“事”,事件的事。
城市空间正是因为发生了人的事件活动才生动而真实。比如,街角的公园本是一块简单的绿地,但是如果设计了廊架、放置了健身设施、精心布置了灯光照明、植被,甚至跳蚤市场的小摊位架子,那里就有可能吸引更多人前往,从而成为热闹的生活角。每一次优秀的场所营造,都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对行为活动的权衡考量。
《Begin Again》剧照
第三个,是城“诗”,诗歌的诗。
如果说自然风光是画,城市空间则更像是一部生活的史诗,梵蒂冈广场彰显了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的力量、纽约曼哈顿岛的方格网见证了资本帝国赤裸裸地将土地视为财产进行划分售卖的过往、首尔清溪川那条被填埋又被复原的河流边,挤满了熙熙攘攘的年轻人,但如果不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大家可能认为仅仅以为是一个简单的河边步道,难道不是极大的一种遗憾吗?
所有的美好空间,都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而是和人,和社会、经济、环境,切实关联作用的结果。欢迎你打开这本追踪城市空间进化的漫步笔记,一起阅读城市吧!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身处的城市吗?我们如何认识一座城市?
文学家可能会说,“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而在城市设计师的眼中,城市是活的,它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不断进化的生命之书,书写着城市的历史变迁、格局之美、空间精神,并与“我”有关。
……
跟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梁思思老师,围绕城市进化的10种姿态,撷取城市空间中的十个片段,将时间与艺术链接,将历史与当下相连,将空间和生活结合,从思考和辨析的视角,探析和读解城市空间的趣味和生动。
广告
今日互动
你喜欢怎样的旅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