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传染病防治 造血干细胞移植 胚胎发育研究
阅读用时:约5分钟
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项在本次大会上一一揭晓,其中,89岁的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侯云德院士和82岁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院士共同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捷报频传,基因慧整理了部分获奖项目或团队,恭喜获奖者。
图片来自:新华网
部分获奖人或团队介绍
获得奖项: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
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推荐人:陈竺、赵铠、饶子和
图片来自:国家科技技术奖励大会官网
侯云德,男,1929年7月出生,江苏常州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项目名称: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获得奖项: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主要完成人:李兰娟、舒跃龙、管轶、冯子健、袁国勇、高福、袁正宏、王宇、余宏杰、王大燕、高海女、王辰、郑树森、杨仕贵、杨维中、曹彬、陈鸿霖、李群、朱华晨、周剑芳、刘翟、高荣保、吴南屏、胡芸文、姚航平、张曦、俞亮、郑书发、吴凡、卢洪洲、王嘉、夏时畅、崔大伟、白天、梁伟峰、林赞育、武桂珍、揭志军、郭静、杜启泓、盛吉芳、刁宏燕、向妮娟、杨益大、赵翔、汤灵玲、邹淑梅、余斐、朱丹华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汕头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推荐单位:中华医学会
图片来自:浙大一院官网
团队名称: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
获得奖项: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袁隆平、邓启云、邓华凤、张玉烛、马国辉、徐秋生、阳和华、齐绍武、彭既明、赵炳然、袁定阳、李新奇、王伟平、吴俊、李莉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推荐单位:湖南省
图片来自: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官网
项目名称: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
获得奖项: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黄晓军、王昱、刘启发、张晓辉、常英军、赵翔宇、许兰平、刘开彦、闫晨华、莫晓冬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推荐单位:中华医学会
图片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官网
项目名称: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获得奖项: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吴一龙、莫树锦、程颖、宋勇、周清、张绪超、钟文昭、杨衿记、杨学宁、聂强
主要完成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吉林省肿瘤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推荐单位:中华医学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项目名称:胃癌综合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的创建及其应用
获得奖项: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季加孚、游伟程、陈凛、沈琳、梁寒、吕有勇、潘凯枫、寿成超、邓大君、柯杨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肿瘤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中华医学会
图片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服务号
项目名称:配子胚胎发育研究与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应用
获得奖项: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乔杰、汤富酬、闫丽盈、李蓉、于洋、严杰、赵越、廉颖、刘平、李敏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
推荐单位:北京市
图片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官网
获得奖项: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推荐单位:上海市
图片来自:国家科技技术奖励大会官网
施扬,美国籍,男,1960年3月生。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国际知名表观遗传学家、甲基化动态调控领域的奠基人、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
施扬教授长期从事表观遗传学以及染色质生物学研究。近30年来,他系统性地阐明了该领域十分关键的甲基化的动态调控规律,奠定了甲基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他于2004年开创性地发现了首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结束了长达40多年来高等生物甲基化信号是否可逆的争论,并快速应用到制药领域,现已在逆转肿瘤耐药性难题中获得成功。他在顶级刊物《Nature》和《Cell》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14篇),SCI论文他引超过28000次。
2005年以来,施扬教授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推动了我国表观遗传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他参与筹建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表观遗传学中心,利用自身影响力从海外招募了一批顶尖人才,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实验田。研究院已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于2016年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他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一起构建了该领域的发展框架,绘制了中国表观遗传学发展的蓝图。为积极推动广泛的国际合作,他建立了一系列研究交流论坛,包括我国该领域的首个专项会议(the Epigenetics Retreat)。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在表观遗传机制解析、染色质动态结构探究、早期胚胎发育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前沿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为我国该领域十多年来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信息:http://www.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17/index.htm
编者:尘灰 | 校对:Cindy、Candice | 审核: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