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康石石
做艺术留学,更做艺术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恶魔奶爸  ·  今年的裁员潮真吓人 ·  3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127:Why ... ·  3 天前  
跨境电商鹰熊汇  ·  匹配更准、覆盖更广、成交更快、新客更多!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康石石

建筑作品集如何直击核心“考点”——Concept Design

康石石  · 公众号  ·  · 2017-08-01 19:30

正文


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习惯了在学校老师设置好的课程命题,或者是参加竞赛时设置好的设计类型与限定条件,在进行作品集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自己发展概念,不知道从何入手


其实,很多国外顶级院校,对概念的要求非常高,比如UCL-Battlet的建筑设计学生在做毕设的时候,需要花上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推敲概念的可行性,这也是康石石一直强调建筑概念的原因


下面,本期周五portfolio+专栏,康石石尝试概念设计出发,探寻建筑设计的核心根源


建筑的概述——以概念为根源



一个建筑的好坏有很多影响因素,表皮、技术、形式、功能,但这都不是概念。


以同学们最容易与之混淆的功能来说,比如酒店,你可以说它是收藏品的集合,或者世界各地旅行者的集合,因为功能往往伴随着比喻的意味以及自我理解的意识


很多建筑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交织结合,使其具有多种功能比如旅店和博物馆结合的功能,画廊和饭店结合的功能,花园和住宅结合的功能,绝对不同于概念。


概念,往往更偏向于一个关系,它一般以动词作为触发。举例来说,以“劫持”作为概念,它伴随着建筑的运动和能量的流动,有参与性,有智慧感,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问题,比如:


用什么劫持,怎样劫持,劫持什么,在什么时间劫持,这一动词串联起建筑的各个要素,可以说建筑的根源就在于概念。


激发概念的来源——自我因素



建筑设计的概念到底如何寻找?其实,概念源自于同学们自我因素,如爱好,观察,以及质疑。下面康石石将逐一列举如何通过这些因素推进概念的形成。

 

1. 爱好和研究

什么是爱好?简单理解,你被同学邀请去他的家,你会从他家中发现他个人的收藏物,如果以此为话题继续聊天,你会更深入地了解他对于某类收藏物的喜爱,这一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收藏,称之为爱好。


爱好可以是跨学科的,不受约束的,比如:


自然、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科技、发明、绘画、心理学、文学(故事、神话)、哲学、医学、宗教、符号、建筑师作品、研究档案、维基百科知识、电影、戏剧、逻辑、特殊功能、表皮材料、个人极端癖好等等。


根据这些爱好,在其中发掘关系,进一步产生概念。不过仅仅找到上面的关键词是不够的。以“地理”为例,如果你只想到了英国的约克,就不够特别,因为很多人都想到并且关注过。


但如果你能够发现约克有一种小路叫snickelways,属于约克特殊的路径,就很特别。根据这一点,从中发展概念,研究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路径,进而从中提取自己的想法,就很有意义。


2. 观察

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经历来发现所遇到的问题或世界的不寻常,或者通过社会上或媒体中出现的事件来发现人类的需求和问题,寻找话题,从而激发建筑的的创作。


可以观察一些特殊人群的行为,比如某种心理疾病的人群。


或者观察自然界的运动,雨的形成,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和运动等。


3. 质疑

对现存的设计存在质疑,且不局限于本学科。比如:


桌子真的是桌子吗,可以是椅子吗?


家具真的是家具吗,可以是景观吗?


另外,对于很多建筑理论,同学们要有意识地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它是否合理,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比如,帕特里克·舒马赫曾质疑柯布西耶,他认为后者由于对罗马城市秩序的崇尚而排斥中世纪城市的不规则美景,他认为“柯布西耶的局限并不在于他坚持秩序,而在于他对古典几何的秩序认识有限”。


建立与建筑的联系——挖掘collection



从上述三个来源中找到你的collection之后,需要建立与建筑概念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查阅资料,充分发掘和肢解自己的collection,发散思维,增加更多关键词

 

以一个物品为例,该物品是在什么背景下被谁创造的,为谁创造的,是否有其他参与者?沿着物品的发展脉络,是否曾经有过特殊的故事?该物品的创造是否有独特的意义,在现代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意义?该物品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我们是否要找一个相同的环境来放置,或是重新寻找一个新的场所?


通过上述思路,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关于该物品的信息、故事与事实,同时伴随着一些思考。比如,这一物品是否存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隔离),是否有能量转化(冷凝),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侵蚀)。同学们能够通过一个物品发掘一个链条


这一质问自己的思考模式,可以帮助大家发觉某些事物之间表示“关系”的词语,这个“关系”就是同学们需要不断挖掘和总结的词语,它更接近建筑性,是一个概念原型


接下来,就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基地,继续调整和发展你的概念,“制造”你的故事,让概念更加完整。在基地,会寻找到概念的新背景,新参与者,新的发生,新的实现。这一过程,就是寻找到自己的概念,从概念出发去做建筑设计的思路。

举例来说,如果同学们对稻草人感兴趣,它即为collection中的一员。接下来通过发散思维,对它进行深入挖掘,就需要开始寻找关系。


风和稻草人有关系,稻草人的旋转需要借助风这一外力因素,其运动可以用来驱赶鸟雀,防止鸟雀偷食粮食。


因此,稻草人可以归纳为一种借助自然能量运动的“防御体系”。借助外力的“驱赶”,就是由稻草人引出的具有建筑性质的重要关键词,也就是准备要发生的建筑概念。


项目很有可能围绕“驱赶”展开,下一步就要结合基地(可能是农田,或者城市),对躯赶什么,如何驱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


建筑设计,从概念设计出发——案例



下面根据一些作品案例,进一步探讨如何从collection出发,形成概念并发展为成熟项目。


1. Rachel Armstrong的细胞介入——威尼斯结构保护

她研究了一种“原生细胞”技术,能通过其中晶胞的键合作用有效的生产出一种外壳,就像石灰石一样,沉积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并且可以对抗自然材料。“键合”,就是一个概念,意思是原子以“键”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分子。


这一概念在威尼斯被实现“原生细胞”被选择“朝着暗处运动”, 沿指定的地方,围绕着木桩生长。这些细胞具有目的性地包围威尼斯的根基,形成一个在城市下方逐渐堆积的石灰礁,从而有效固定原本被水浸泡的脆弱结构。


2. 建筑事件——拉维莱特公园

同学们在作品集创作中,可以在虚拟世界发掘个人化的collection,从而生成概念。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很少有机会直接让建筑师参与到威尼斯的结构保护中。


因此,概念从本应该按照自己喜好出发,转变为从基地、功能与人的需求出发。虽然苛刻的限定条件增多,但仍然有很多从自己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出发并实现的优秀案例,如屈米的作品,拉维莱特公园。


他凭借“解构主义”的思想和“层叠加”的手法,利用点、线、面的体系重叠在公园平面上,使得建筑物更像是一个骨架,把人工与自然穿插在一起,使整个公园虚拟般的分割开,像是木偶一样被这些“建筑”所牵引。


其中统一红色处理的“点建筑”最引人注目,一个个景观构筑物还是一个个雕塑,抑或是建筑功能的观景台,外加上主题花园,使人们如同行走在电影中一般。这种坐标式的排布摈弃了等级概念,创立了公园的新秩序和新统治,空间形成一个个新事件并触发诱惑。


屈米的作品一直强调建立一种模糊的层次和不明确的空间、建筑次序和事件的关联。这一建筑中,屈米同样通过建筑来说明事件在建筑中的重要性,而非原始的功能,同时把偶发事件的可能提升到高于固定事件的可能。


3. 文化与历史角度的保护


KOU-AN 玻璃茶室 


未来森林 


4. 隐喻——卒姆托的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


5. 杂交,创造多样化——Garden Bridge


6. 环保和能源——Media-TIC building


7. 极致体验——Norway’s architecture


以上,望有启发



更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的问题,请将自己的问题梳理好,以方便康石石能够更快捷地为大家解答。


提问方式很简单


  • 问留学:

  • 申请国家+院校+专业+个人情况


  • 问作品集:

  • 专业+申请学位+作品集相关疑问


  • 参加作品集培训:

  • 个人姓名+留学国家+专业



希望康石石能帮到每一名艺术生

无论艺术留学,还是艺术设计,或是认知世界

如果你认同“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


希望与学弟学妹分享你的留学经验

希望将自己在国外所学与大家分享


请与康石石小助手联系

文章一经符合康石石设立的水准,刊登于康石石公众号

分享你对世界的个人见解与独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