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中国的新闻人才培养理念
当代中国的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基本可以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归纳总结。正如有学者指出,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尚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广博的知识已经成为了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三块基石”
。
在2015年11月举办的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中,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资深人士都发表了对新闻人才培养的观点。论坛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昌凤教授认为,无论媒介技术如何改变,新闻传播教育的内核和理念不能变,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伦理价值的坚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邹贤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都认为,新闻教育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和处理好相关问题,加强教育的思想引领和针对性,促进学生了解当代中国
。
媒介融合对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新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牢牢树立正确价值观之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拥有更强的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传播的想象力”。澎湃新闻产品总监孙翔认为,新闻传播教育最基础的核心功能应当是对新闻叙事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去追逐那些最强、最新的技术。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有广泛的视野和强大的学习能力。相较于传统的单一知识体系,复合型知识结构更有助于新闻人才适应当下的媒介环境。
(二)加强新闻观念的研究
在新闻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当代社会,能否提出有效的新闻观念,决定了新闻实践能否得到有效指导和有序发展。社会的发展越是处在变动期、复杂期,对高品质新闻的需求越是旺盛。没有人愿意成为虚假新闻与情绪新闻的俘虏,没有人愿意接受只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新闻的控制,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新闻观念,并以此新闻观念指导新闻实践。当前新闻学界关于新闻观念的研究较为缺乏,杨保军教授2014年出版了《新闻观念论》一书并进行了相关论述,其余学者往往只是有所议论和涉及,还不成体系。加强对新闻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学界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题目之一就是《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
研究新闻观念,需要很强的“抽象力”,根本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中批评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念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因此,
研究当代中国新闻观念要看到当代中国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看到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激荡的新形势,看到当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
。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 “草根新闻”“公民新闻”“全民新闻”等的出现,新闻业、新闻教育、新闻学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新闻工作者”一词的概念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么单纯,而是包含了一切生产具有时效性、公共性、真实性等新闻属性的信息的机构和个体。这提醒研究者在进行新闻观念研究的同时,要紧扣时代脉搏,时刻牢记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牢牢立足在新闻研究和新闻实践的第一线。
(三)探索新闻教育新路径
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新闻学院,是开展新闻专业教育和大众传播教育的最主要场所。高校新闻教育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塑造学生新闻观念的基础性步骤,对学生日后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后的工作理念和原则产生持续影响。
高校的新闻教育要能够管用,需要大量结合当代新闻实践,与新闻媒体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减小“象牙塔中的新闻理想”与“新闻实践的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有利于在现实感很强的环境中全方位地、扎实地塑造学生的新闻观念,引导其对新闻和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后,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丰富,面对的社会思潮越来越多元,其自我教育会不断强化,会对原有的、在高校中形成的新闻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有时甚至可能出现颠覆性的影响。此时,新闻媒体等能够对新闻工作者进行“再教育”的组织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新闻媒体或许无法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新闻观念,但却可以形成一种导向性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个体的“具体观点”进行引导,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深层次的核心观念。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新闻媒体的“再教育”功能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仅仅将媒体作为职业场所,尚未视其为教育场所。
从新闻观念的培养来看,如何将新闻媒体“再塑造”与高等学校新闻教育“元塑造”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推进相关个体自我的持续的“内塑造”,愈发成为当代新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当然,目前开展的部校共建、新闻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举措是带有探索性的尝试,是有效的,但还存在合作融合度不够、覆盖面不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