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传媒评论
清华传媒评论(Tsinghua Communication Review),关注业界动态,观察学界前沿,从新闻传播读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中产的保温杯,比iPhone还小了? ·  10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躺平”不只是摆烂:16个月自驾79城,挖掘 ... ·  2 天前  
人物  ·  中年后,我还有哭的自由吗?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林小英 关注“中下部分的学生”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传媒评论

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与当代新闻观念形塑

清华传媒评论  · 公众号  ·  · 2018-01-19 19:13

正文

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与当代新闻观念形塑

胡  钰      陆洪磊


【内容摘要】 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界的重要使命,也成为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界的重要奋斗方向,中国特色新闻学将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产生重大的形塑作用,其影响机理值得学界和业界深思。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不仅需要高校新闻学院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媒体发挥其“再教育”作用,引导新闻工作者进行自我教育。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闻学;新闻观念;新闻教育


新闻教育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建构具有深远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调整与媒体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新闻学界开始反思如何建构适合当代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学科体系,如何培养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闻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成为一种积极探索,为形塑中国新闻界当代新闻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


一、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的出现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新闻学。2016年以来,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概念愈发引人瞩目,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建设要求愈发紧迫。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新闻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 在这一讲话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科的目标提升至国家层面,现有新闻学科的薄弱点和未来发展的着眼点也都清晰显现。


201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学研究基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教授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教育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以鲜明的特色引领中国新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2017年5月20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举行挂牌仪式。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在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会四十余名成员对是否同意成立这一新的二级分会进行无记名表决时,结果是全票通过,表明了高度认同。同年7月,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与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研讨班为期一周,主要面向全国高校师资,也向新闻业界少量开放。研讨班第一讲由柳斌杰教授主讲,其讲话稿整理后以《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术追求》为题刊发。整个研讨班的内容是基于对当前中国和西方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反思,讨论加强中国新闻学主体性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


2017年8月18日至20日,中国新闻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其间专门设立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与话语”专题论坛。复旦大学童兵教授做了题为《迎接新闻学科研究的春天》的主题发言,其中提到的建议包括组建新闻学学科体系及学术话语体系调整建构小组,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与核心,重新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等。来自中国社科院、人民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还有一些关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言,题目包括:新闻学科如何支撑未来——2017年高校新闻学科建设调研纵览、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意识知识逻辑和当前新闻教育转型、传统文化与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等等。


此外,引人瞩目的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年博士生招生目录中专门开设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方向


以上表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与教育正在兴起,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突出标志。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一项重要的时代使命。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科建设进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化和中国化研究,加强对新闻观或新闻观念的研究,在当下显得格外重要。


新闻教育关乎新闻舆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发挥影响力的直接途径,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重点提了要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哲学社会学科,其中就包括有新闻学,足见建设好中国特色新闻学科,加强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的意义之重大。


二、新闻教育塑造新闻观念的方式

在我国,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教育的主体主要是高等学校和媒体,前者重在对新闻观念进行“ 元塑造 ”,因为青年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往往没有成熟的新闻观念;后者会对新闻观念进行“ 再塑造 ”。此外,个体在新闻实践中的自我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是新闻观念的“ 内塑造 ”。


(一)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


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中的新闻学院,是推进和发展新闻教育最主要的主体。 新闻的专业教育和大众传播教育最早发轫于美国,20世纪以来涌现出了诸如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职业化”教育思想、布莱耶(Willard G. Bleyer)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等,对我国的新闻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国内有学者将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分为了四个模式,分别为:一、以进入宽广传媒工作领域为课程取向;二、窄化和明确化的专业方向;三、在传播学研究的框架内镶嵌新闻教育;四、将新闻学置于人文教育思路中的“新专业主义”模式。这四种模式在国内的众多新闻学院中都可以找到映射,不同方向的专业新闻传播教育对从业者建构何种新闻专业理念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沿袭何种教育理念,对塑造学生的新闻观念,深化其对新闻传播的认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二)新闻媒体的职业教育


新闻媒体是新闻工作者展示与提升新闻专业技能的主要平台,职场给予的“再教育”是培养和塑造成熟的专业新闻人的必由之路。 职场中的“再教育”有两种方式:一是培训式再教育,或者由用人单位组织岗位培训,或者是个人自发地参与职业培训;另一是工作中再教育,即新闻工作者在媒体中按照所在机构的新闻理念、新闻生产流程来进行新闻实践,日积月累形成一套新闻观念。从实践看,后一种基于岗位的实践教育对新闻观念的形成带来的影响更加深刻。

国外学者Donica Mensing认为,目前新闻教育的主体已经由高校、产业为核心转变为以社区、媒体为核心,高校不再是新闻教育的唯一载体。因此,重视新闻媒体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再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和坚定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在新闻实践中形成清晰、稳定的新闻观念,成为当下新闻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个体的自我教育


除了外界给予的教育,相关个体本身也可以对自己开展自我教育。学者Cornel Hamm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自我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尽快调整自我,融入社会和职场的重要手段,理应受到重视。自我教育的手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自我教学、自我导向、契约学习(Contract learning)和社会实践(Walkabout)。有学者将自我教育分为积极教育(Willful Self-Education)和静默教育(Stillful Self-Education)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打开学习者的心扉,使其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后者旨在将注意力集中于倾听和思考,侧重“和自己对话”。 自我教育可以将新闻实践中所获得的体悟和感触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进而对新闻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带来全新的媒介环境,使得个体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复杂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多样化社会思潮产生多样化新闻观念,作为新闻工作者,个体会出现新闻职业身份与社会个体身份的模糊、重合,会出现对不同身份的新闻观念的认识的摇摆,因此,重视和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时刻关注其发展动态,加以引导和帮助,是新闻观念培养的有效举措。


三、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形成

(一)当代中国的新闻人才培养理念


当代中国的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基本可以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归纳总结。正如有学者指出,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尚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广博的知识已经成为了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三块基石”


在2015年11月举办的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中,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资深人士都发表了对新闻人才培养的观点。论坛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昌凤教授认为,无论媒介技术如何改变,新闻传播教育的内核和理念不能变,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伦理价值的坚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邹贤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都认为,新闻教育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和处理好相关问题,加强教育的思想引领和针对性,促进学生了解当代中国


媒介融合对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新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牢牢树立正确价值观之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拥有更强的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传播的想象力”。澎湃新闻产品总监孙翔认为,新闻传播教育最基础的核心功能应当是对新闻叙事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去追逐那些最强、最新的技术。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有广泛的视野和强大的学习能力。相较于传统的单一知识体系,复合型知识结构更有助于新闻人才适应当下的媒介环境。


(二)加强新闻观念的研究


在新闻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当代社会,能否提出有效的新闻观念,决定了新闻实践能否得到有效指导和有序发展。社会的发展越是处在变动期、复杂期,对高品质新闻的需求越是旺盛。没有人愿意成为虚假新闻与情绪新闻的俘虏,没有人愿意接受只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新闻的控制,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新闻观念,并以此新闻观念指导新闻实践。当前新闻学界关于新闻观念的研究较为缺乏,杨保军教授2014年出版了《新闻观念论》一书并进行了相关论述,其余学者往往只是有所议论和涉及,还不成体系。加强对新闻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学界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题目之一就是《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


研究新闻观念,需要很强的“抽象力”,根本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中批评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念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因此, 研究当代中国新闻观念要看到当代中国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看到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激荡的新形势,看到当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 “草根新闻”“公民新闻”“全民新闻”等的出现,新闻业、新闻教育、新闻学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新闻工作者”一词的概念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么单纯,而是包含了一切生产具有时效性、公共性、真实性等新闻属性的信息的机构和个体。这提醒研究者在进行新闻观念研究的同时,要紧扣时代脉搏,时刻牢记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牢牢立足在新闻研究和新闻实践的第一线。


(三)探索新闻教育新路径


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新闻学院,是开展新闻专业教育和大众传播教育的最主要场所。高校新闻教育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塑造学生新闻观念的基础性步骤,对学生日后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后的工作理念和原则产生持续影响。


高校的新闻教育要能够管用,需要大量结合当代新闻实践,与新闻媒体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减小“象牙塔中的新闻理想”与“新闻实践的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有利于在现实感很强的环境中全方位地、扎实地塑造学生的新闻观念,引导其对新闻和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后,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丰富,面对的社会思潮越来越多元,其自我教育会不断强化,会对原有的、在高校中形成的新闻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有时甚至可能出现颠覆性的影响。此时,新闻媒体等能够对新闻工作者进行“再教育”的组织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新闻媒体或许无法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新闻观念,但却可以形成一种导向性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个体的“具体观点”进行引导,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深层次的核心观念。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新闻媒体的“再教育”功能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仅仅将媒体作为职业场所,尚未视其为教育场所。


从新闻观念的培养来看,如何将新闻媒体“再塑造”与高等学校新闻教育“元塑造”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推进相关个体自我的持续的“内塑造”,愈发成为当代新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当然,目前开展的部校共建、新闻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举措是带有探索性的尝试,是有效的,但还存在合作融合度不够、覆盖面不够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