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学家庭群,大家经常在里面讨论去哪旅游,在哪聚餐的问题。最近这个群一分为二了。男人们单独拉了个群,讨论女人们如何败家:
双十一购物节的本质是零售商清空存货节。
她去年双十一囤的卫生棉发霉了,后来当抹布用了。
我有个朋友是数学系博士,在X东上班,专门研制电商优惠套餐,说白了,就是专门负责给消费者上套的。
去年在三环买了套10万一平的小房子,双十一后,都快变成仓库了。
……
女人们也没闲着,半个月前就已经另起炉灶。只是保密工作没做好,聊天记录被老公截获,又转发到了我们男人群里。我摘录几段公示一下:
他们男人到底有没有脑子呀?X东正在搞打五折活动,你算算,一样东西原价2000,现在1000。你花一千就能省一千。花一千省一千相当于没花啊,一分钱没花就能得到一件价值2000块的东西,你说你不买是不是亏了?
他们男人天天喊着赚钱累,难道我们花钱就不累吗?我们每天晚上熬夜看攻略、抢赠券,还不是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他们要是都跟马云一样有钱,老娘还用得着费这牛劲吗?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不过是因为不爱了。谈恋爱时,买好了东西送到我们面前,我们懒得接!现在,我们自己买,他们还要掐网线。这和钱无关,和爱有关!
……
看完这些聊天内容,感觉购物节快成了 “购物劫”。作为一名标准的极简主义者,我赞同女人们花钱,支持她们去美容、旅游、吃大餐。但我真的不大能接受女性非理性购物。
今年的双十一,似乎没有往年那么火爆。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过双十一了。
北上广年轻的中产们,已经开始逃离可疑的消费主义,向欧美腐朽的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看齐,极简生活渐成潮流。
上周和几个老朋友吃饭,问起他们“过不过双十一”的话题,金融街新贵苏小丹同学冷冷地说了一句: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八个字,是极简教派众弟子们的信条。
苏小丹说她从小就讨厌臃肿的生活。同学们报五六个兴趣班的时候,她坚持学了六年吉他;其他同学买七八套教辅时,她只做过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闺蜜们像集七龙珠一样换男友时,她铁了心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后来,苏小丹上了人大金融系,和初恋男友结了婚,每逢周末,就去北京一个知名乐团兼职古典吉他手。
我喜欢去苏小丹家里玩,每次都会被那个简约整洁的环境打动。每一个物件,都是她和丈夫精挑细选买来的,透露着质感与品位。和我们这些被生活逼得兵荒马乱的人相比,她一直从容通透,像庖丁解牛一般,主宰着自己的生活。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即使没有极简主义的具体概念,在双十一的血拼之前,也会开始反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有没有在交智商税?
为了几十块钱的折扣,通宵看攻略、抢优惠券、忍受漫长的物流,时间成本划算吗?为了省钱买的衣服、包包、饰品,最后是不是都在衣橱里积灰,然后开始一场漫长的后悔?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人在经过了温饱阶段的生理需求层次后,势必追求更高等级的需求。购物开始变得次要,极简成为每个中产生活进阶的必经之路。
无论你是否察觉,越来越多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趋向极简主义。他们相信,生活的哲理不在多而杂,而在少而精,在于断舍离。
当生活必需的物品有限时,算算成本,每天都像双十一。
前几年看《乔布斯传》,发现乔帮主简直是一个极简主义狂魔。除了一年四季穿的黑色上衣和牛仔裤,就只有一套昂贵的音响设备。偌大的客厅,只用一个落地灯作装饰物。后来,他创造的iPod、iPhone、iPad,无不精巧而干净,处处体现着划时代的审美。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物质和信息一起大爆炸。我们从没这么不愁吃穿过,也从没这么被物质束缚过。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到处都是消费陷阱,朋友圈经常看到《10个百元内的必买小物!》、《女孩子们拥有这些,能让幸福感飙升10000倍》的文章。你每时每刻都觉得:不买,可就亏了!
于是大家开始为了从来不穿的衣服花钱,因为各种杂物没完没了地收拾房间,爱好从打麻将变成了刷淘宝。于是发现什么东西都缺,什么东西都要买。
可能以前真的是穷怕了,以为只有物质才能带来安全感。不然为什么收纳箱里,堆着15根数据线,30个手机壳,100张VIP优惠券呢?这是你家,不是仓库啊。物对人的异化最可怕,当我们所有的空间被塞满,人就变成了蜗牛,只能负重前行。
而极简主义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还能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营销话术洗脑,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能分辨自己不要什么。把有限的精力,都分配给自己最关心的人和事物上。也因此,拥有了更大的自由。
当然,极简并不意味着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要求所有人都达到乔布斯的境界,未免太不现实。极简的本质在于按需购买,找到自己的舒适点,去掉生活里所有弊大于利的事物。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这大概是极简主义最精确的脚注。
十几年来,在我的朋友圈里,苏小丹一直都是最自由、最轻盈、最幸福的那个。她让我们意识到,不需要过多物质堆砌,生活可以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