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研之成理
夯实基础,让基础成就辉煌;传递思想,让思想改变世界。“研之成理科研平台”立足于科研基础知识与科研思想的传递与交流,旨在创建属于大家的科研乐园!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赏析,资料分享,科研总结,论文写作,软件使用等。科研路漫漫,我们会一路陪伴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NaturePortfolio  ·  多余的人 |《自然》科幻专栏 ·  2 天前  
江苏知识产权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课题研 ... ·  昨天  
江苏知识产权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课题研 ... ·  昨天  
PaperWeekly  ·  ICLR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研之成理

能源周报:JACS、Angew、AM、Joule、AEM等大合集!

研之成理  · 公众号  · 科研  · 2020-04-07 00:44

正文




温馨提示:本次周报包含21篇文献,预计阅读时间21 min,大家挑感兴趣的关注。


1. Angew.Chem. Int. Ed. : 从K-O 2 电池到K-Air电池:在干燥环境空气的基础上实现超氧化物电池


基于超氧化物的钾氧(K-O 2 )电池在实现具有低往返过电位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尽管使用空气阴极是释放超氧化物电池全部潜能的最终目标,但先前的研究仅限于纯氧。在此, 本文报道了第一个基于可逆超氧化物电化学的K-Air电池。应用光谱分析和气相色谱分析评价了KO 2 在环境空气中的反应。 尽管KO 2 与水蒸气和CO 2 反应生成KHCO 3 ,但在干燥的空气中仍然非常稳定。利用这一知识,通过干空气作为阴极成功地制备了可充电K-Air电池。进一步证明了氧分压的降低对电池寿命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K-O 2 电池起始阶段衰退相比,K-Air电池具有更稳定的K阳极环境,可提供100多个周期(>500小时)的低往返过电位和高库仑效率。这项工作揭示了在超氧化物电池中使用空气阴极的好处和限制,并将有助于开发实用的金属空气电池。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3481


2. Joule : 高效热蒸发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微型组件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PSCs)功率转换效率(PCE)的迅速提高,引起了人们对该技术商业化的兴趣。利用现有的工业过程有助于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过渡。在这项工作中, 本文证明了PSC和微型模块中热共蒸MAPbI 3 层的可扩展性。采用活性层工程、界面优化、表面处理和光管理相结合的策略,本文证明PSCs(0.16cm 2 活性区)和微型模块(21cm 2 活性区)分别达到了20.28%和18.13%的PCE记录。 未封装的PSC在太阳的连续光照和样品没有冷却的情况下,保持其90%的初始PCE超过100小时。展望串联和建筑集成光伏应用,本文展示了半透明微型模块和彩色PSC,在一组可见光下其一致PCE为16%。本文的工作证明了钙钛矿技术与工业过程的兼容性及其在下一代光伏发电中的潜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542435120300970


3. Joule : 湿热稳定高效工业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硅异质结( SHJ )太阳能电池采用本征和掺杂的氢化非晶硅( a -Si:H )薄膜作为选择性接触载体。为了获得优异的载流子选择性,必须仔细优化 a-Si:H ,以保证原子级尖锐的 a-Si:H/c-Si 界面。 本文将实验与分子动力学和计算相结合,揭示了 H 原子在 a-Si:H 中通过在价带最大值附近的丝状效应而使其光学带隙变宽。 通过调整前 a-Si:H 钝化层的 Si-H 键合状态,可以显著改善后发射极 SHJ 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使 6-in 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 PCE )达到 23.4% 。通过实现 SiNx SiOx 的双重减反射膜( ARCs ), PCE 进一步提高到 23.9% 。更重要的是,电弧器件在 85 85% 相对湿度下老化 1000 小时后,在没有封装的情况下,显示出显著的湿热稳定性改善。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542435120300957


4. ACS Energy Lett. : 碘硫空位协同促进 MAPbI 3 /MoS 2 界面超快速电荷提取


优化空穴传输材料 (HTMs) 是提高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键。原子薄的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TMD )由于其高电荷迁移率而成为很有前途的 HTM 候选者,但形成的 I 型异质结的性质阻碍了光激发空穴的转移。 本文发现,少量的硫空位( SV )已经足以稳定 MAPbI 3 /MoS 2 界面( SV-IV 过程)上的碘空位( IV ),诱导界面偶极矩,并逆转价带最大值的偏移,从而导致从吸收体到电极的超快空穴输运。 非绝热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 0.2-0.8ps 时间标度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 SV-IV 界面空位工程对 TMD 性能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0c00485


5. Adv. Funct. Mater. : 揭示金属氧化物在剥离石墨中的作用:构建高性能石墨烯改性 SiOx 基锂离子电池阳极的新策略


由于石墨烯具有设计石墨烯基材料或器件所需的优异性能,从而将石墨剥离成石墨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除了经典的溶液法外, 本文还报道了 TiO 2 在有效剥离石墨成为石墨烯层中的独特作用。作为一个范例, TiO 2 的这一发现对于锂离子电池( LIBs )中制备高性能石墨烯改性的 SiOx 基阳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石墨被 TiO 2 机械地原位剥离为多层石墨烯(即 MLG ),然后用 MLG 包裹 SiOx 以构建 SiOx/TiO 2 @MLG 。在这种情况下,显示了 1484 mAh g -1 的极高容量、在 2A g -1 下超过 1200 次循环的长寿命以及在全 LIBs (与富镍阴极相比)中的良好性能。结果表明, MLG 能有效地提高导电性,减缓电解质分解,减轻 SiO 2 的体积效应。这一结果很难用除 TiO 2 之外的其他金属氧化物来实现。 SiOx/TiO 2 @MLG 对于追求能量密度超过 300Wh kg -1 LIBs 是实用的。此外,本文相信这种巧妙的策略适用于设计更多的功能材料和更大的能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910657

6. Adv. Energ. Mater. : 超亲水 TiO 2 纳米管分散复合膜制备超稳定高性能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VRFB )是一种大规模的储能技术,被认为是间歇式可再生能源与电网集成的一种很有前途的选择。到目前为止,它的长期稳定性受到核心组分(低离子选择性的离子交换膜)的限制。 本文报道了一种以 Nafion 为基体的超亲水 TiO2 纳米管杂化膜。具有杂化膜的 VRFB 单电池在 120 mA cm -2 下表现出优异的库仑效率( CE≈98.3% )和能量效率( EE≈84.4% ),高于商用 Nafion212 膜( CE≈94.5% EE≈79.2% 。更重要的是,电池在 1400 次循环(超过 518 小时)后保持约 55.7% 的放电容量,与使用商用 Nafion212 的电池在仅 410 次循环后保持约 20% 的放电容量形成明显对比。这是由于杂化膜具有很高的离子选择性,这是因为: 1 )分散的纳米管引起的离子扩散路径阻塞和延长; 2 )磺酸基团在纳米管表面的结合和排列。这种高性能膜在燃料电池、透析电池、水处理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enm.201904041


7. Angew.Chem. Int. Ed. :二维介孔聚吡咯-氧化石墨烯异质结构作为无枝晶锂金属负极的双功能离子再分配器


引导锂离子的均匀分散分布对高电流密度和长周期的无枝晶锂负极是至关重要的,但对设计可实现这种条件的纳米结构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 在此,研究者提出了一种由中孔聚吡咯上剪裁的缺陷石墨烯氧化物组成的二维异质结构,作为一种双功能锂离子再分配器,以调节锂离子的逐步分布和锂沉积,从而获得稳定的、无枝晶的锂负极。 由于缺陷氧化石墨烯的锂离子输运纳米通道的协同作用,二维中孔聚吡咯氧化石墨烯异质结构实现了超循环稳定性(1000次),甚至在0和50℃下测试,在大电流密度为10.0mA cm -2 时过电势为70 mV,优于大多数报道的锂负极。此外,以此为载体的锂金属/钴酸锂全电池在45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可达90%以上,性能显著提高。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4284


8. J.Am. Chem. Soc. 具有高电化学稳定性的新型离子导电氟化醚电解质


对于诸如便携式电子设备和运输之类的应用,非常需要增加电池能量密度。然而,许多下一代电池受到电解质选择的限制,因为在大多数电解质中通常观察到高离子电导率和较差的电化学稳定性。例如,基于醚的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但在4 V以上时不稳定,这会妨碍使用具有较高能量密度的高压正极。相反,氢氟醚(HFE)具有高氧化稳定性,但不溶解锂盐。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合成了一类新的氟化醚电解质,该电解质将HFE的氧化稳定性与醚在单个化合物中的离子电导率相结合。 研究显示,在高达5.6 V的氧化稳定性下,可以获得高达2.7×10 4 S / cm(在30°C)的电导率。与典型的醚相比,该化合物还显示出更高的锂迁移数。此外,分别使用核磁共振(NMR)和分子动力学(MD)来研究它们的离子迁移行为和离子溶剂化环境。最后证明了这些新型电解质可与富镍层状正极(NMC 811)一起使用,以C / 5的倍率获得超过100个循环。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高电化学稳定性的新型分子的设计是合理设计下一代电池的新方法。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11056


9. Adv.Mater. : 反式尖晶石结构Mg 2 TiO 4 涂层介电极化抑制富锂正极材料析氧


高能量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约900 Wh kg -1 )在循环过程中会遭受严重的容量和电压衰减,这与层状到尖晶石相变和氧还原反应有关。当前的努力主要集中在表面改性以抑制这种不希望的结构转变。但是,真正的挑战可能源自充电时氧气的连续释放。 在此,报道了使用Mg 2 TiO 4 作为验证材料,在表面涂层中通过介电极化来抑制富锂材料的氧析出。 在表面层中产生反向电场可有效抑制大量氧阴离子的向外迁移。同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证明,Mg和Ti的高氧亲合元素可通过增强氧释放反应的能垒来很好地稳定富锂材料的表面氧。受益于这些,改进的富锂电极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可循环性,即使在2 C(约0.5 A g -1 )下经过700次循环后,仍具有约81%的高容量保持率,远优于未经修饰的同类电极的44%。此外,Mg 2 TiO 4 涂层大大降低了富锂材料的电压衰减,降解率降低了约65%。这项工作为操纵电极材料的表面化学以控制高能量密度可充电电池的氧活度提出了新的见解。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0496


10. Nat.Commun. :片状纳米共晶锌铝合金作为可充电电池的可逆无枝晶阳极


金属锌具有高理论容量、低成本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目前的锌负极在剥离/电镀过程中库仑效率低,枝晶生长严重,阻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研究表明,锌和铝共晶合金化是解决这些不可逆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它们是由交替的锌和铝纳米釉组成的层状结构。 层状纳米结构不仅促进了共晶前驱体Zn 88 Al 12 (at%)合金的脱锌,而且原位产生了核/壳为铝/氧化铝的层间纳米颗粒,进而引导锌的后续生长,使无枝晶的锌剥离/电镀在去氧水系电解质中的时间超过了2000h。这些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Zn 88 Al 12 合金负极和K x MnO 2 正极构成的锌离子电池在高功率下提供高能量密度,并在200小时后仍保持100%的容量。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478-4


11. Joule :锌离子电池实施的科学挑战


本综述的重点是锌离子电池电化学的基本方面,在过去几年中,这些方面是人们所了解的最少的,而且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本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几方面的指导: (1)水介质中H + /Zn 2+ 共嵌入的重大挑战;(2)锌离子电池电化学对转化反应的限制;(3)非水系电解质和有机正极材料中易溶Zn 2+ 脱嵌的积极方面;(4)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去溶剂化;(5)控制锌枝晶生长的溶液;(6)提出了该领域的电化学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435120300945


12. Adv. Mater.: 单结有机光伏电池效率接近 18


优化有机光伏( OPV )材料的分子结构是提高功率转换效率( PCE )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具有特定共轭骨架的出色分子系统,优化调节烷基链对于充分开发其光伏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工作中,烷基链的优化是在 BTP-4Cl-BO Y6 衍生物)的氯化非富勒烯受体( NFA )上进行的,在 OPV 电池中获得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光伏参数。 为了获得更多有序的分子间堆积,在 BTP-eC11 的边缘将正十一烷基缩短为正壬基和正庚基。结果,合成了 BTP-eC9 BTP-eC7 NFA BTP-eC7 的溶解度相对较差,因此限制了其在器件制造中的应用。幸运的是, BTP-eC9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并且同时具有比 BTP-eC11 更高的电子传输性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同时提高了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基于 BTP-eC9 的单结 OPV 电池记录的最大 PCE 17.8 %,认证值为 17.3 %。这些结果表明,最小化烷基链以获得合适的溶解度和增强的分子间堆积具有进一步改善其光电性能的巨大潜力。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8205


13. ACS Energy Lett.: 碱金属离子:金属纳米团簇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秘密成分


硫醇化的金纳米团簇( NCs )吸附在 TiO 2 上的过程中,碱金属离子( AMI )的存在在实现高功率转换效率和抑制金属纳米团簇敏感的太阳能电池中异常的电流 - 电压滞后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MI 的这种隐藏作用与 NCs TiO2 之间的吸附强度密切相关,这表明寻求对 NC-TiO2 界面的全面理解并设计界面工程技术以支持 NCs 的光能转换应用的新进展的重要性。

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0c00561


14. ACS Energy Lett. : 低温处理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浅陷阱深度陷阱钝化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SC )已成为有前途的低成本太阳能发电器,但大多数报道的高性能 PSC 都采用在高温(≥ 450 ° C )下处理的电子传输层( ETL ,主要是 TiO 2 ),这最终可能阻碍开发灵活的 PSC 。因此,强烈需要开发具有与高温处理的 PSC 相当的性能水平的低温处理的 PSC L-PSC )。 在这项研究中,通过有效钝化有机 - 无机杂化钙钛矿( OIHP )晶体中和 ETL/OIHP 界面的浅层陷阱和深层陷阱,开发了具有改善的长期稳定性和可忽略的磁滞的高效 L-PSC 在已报道的 L-PSC 中,具有碱性氯化物修饰的 L-PSC 具有最先进的性能(功率转换效率( PCE =22.6 %),并且具有长期保存期限。通过监测阱状态分布,揭示了深层阱的长期稳定性和有效钝化的起源。此外,还证实了大面积器件的高 PCE 21.3 %, 1.12cm 2 ),证实了修饰的均匀性。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0c00596


15. ACS Energy Lett. : 开发三元共混物以提高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稳定性


基于聚合物供体和非富勒烯受体( NFA )的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正在提供高功率转换效率( PCE )。现在,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提高有机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这里,研究者选择了三个具有不同电子亲和力和结构特性的 NFA ,发现结晶度最高的第三种成分 O-IDTBR 在受体相中可选择性混溶 。与 PM6 Y6 二元器件( 15.2 PCE )相比,这减少了陷阱辅助的重组,并提供了 16.6 %的 PCE 0.76 的填充因子。电荷传输和重组分析显示, O-IDTBR 充当电荷中继器,可改善供体和受体材料的电荷转移,从而使传输更有序。我们发现,将三元器件中的陷阱形成最小化可在完全阳光照射( AM1.5G )时使光诱捕器失活。结果,与二元电池相比,三元器件在 225h 内没有任何 PCE 下降,而二进制电池的初始性能损失超过 60 %。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0c00604


16. Adv. Funct. Mater. :恢复可扩展有机太阳能电池非辐射复合损失的有效方法

作为商业应用中的关键步骤,可缩放打印技术已成为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前沿。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不同,在实验室到制造的转换中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效率损失。实际上,光伏性能的下降主要与电压损失有关,电压损失主要受相分离形态的多样性和光敏材料化学结构的影响。 将富勒烯衍生物茚 C60 双加合物( ICBA )引入 PBDB-T-2F IT-4F 系统中,以控制刮涂过程中的活性层形态。 因此,作为对称的富勒烯衍生物, ICBA 可以调节结晶趋势和分子堆积方向并抑制电荷载流子复合。这种三元策略克服了叶片涂布过程中较弱的剪切脉冲引起的形貌问题。受益于减少的非辐射复合损失,通过叶片涂层制造了 1.05cm 2 的器件,功率转换效率为 13.70 %。该方法为在可缩放打印方法期间恢复电压损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0417


17. Adv. Funct. Mater. : 离子缔合粘弹性尼龙电解质为固体电池提供同步耦合界面


不受阻碍的电荷转移激活的电解质 / 电极异质界面在固态和柔性电池中起重要作用。但是,连续的电化学循环和机械变形会导致结构错位和不良反应。一个重要的挑战是确保电池组件之间的准确接触。 本文提出了基于高粘弹性聚酰胺( PA ,尼龙)的固体电解质的定制解决方案。该方法涉及使用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 LiTFSI )的浓水溶液,通过桥接的阳离子 - 阴离子缔合在结构上 解压缩 并重新连接原始氢键合的 PA 链。 这种精心设计的交联技术使所得到的电解质具有多种优选的机械特性,包括高粘弹性和可逆拉伸性,以及以高离子电导率( 2.7×10 -4 S cm -1 )和高阳极稳定性( > 3 V 相对于 Zn / Zn 2+ 。进一步展示了具有良好集成配置的柔性电池,其中同步的电解质 / 电极移动即使在极端变形和电化学刺激下也能确保亲密且兼容的界面。这些结果表明,通过重构经典聚合物的结构并开发功能性电解质,可以克服下一代固体电池的界面缺陷所带来的瓶颈。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0347


18. Adv. Funct. Mater. : 转换型 MnO 纳米棒作为钠离子电池的稳定阳极骨架

近几十年来纳米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储能装置的发展。纳米材料可以提供高容量和快速的动力学,但易于快速的形态演变和降解。因此,为了获得稳定性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它们常常与一个稳定的骨架复合。然而,此类骨架材料的候选材料相当有限,碳、导电聚合物和钛基氧化物是仅有的选择;注意,这些都是非活性或插层化合物。传统上,合金化 / 转化型电极被认为是电化学不稳定的,从来没有被认为是骨架材料。现在,这一观念受到挑战。 本文提出的转化型 MnO 纳米棒作为高容量 Mo 2 C/MoO x 纳米棒的阳极骨架在钠离子电池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令人惊讶的是,它能够在 40000 次循环中以 8000 mA g −1 的极高速率(约 70 C )稳定地提供 110mAh g −1 ,而不会出现容量衰减。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1026


19. Adv. Energ. Mater. : 共价 - 有机框架:先进的可充电电池有机电极材料


共价 - 有机骨架( COFs )具有结构多样性、骨架可调性和功能多样性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可充电电池用有前途的有机电极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可调节的孔结构,加上通过前和后合成策略实现的骨架功能化,使得 COFs 能够精确定制,这为加深对有机电极材料基本问题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可充电电池用 COFs 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和水锌电池。此外, 本文还将介绍 COFs 的工作原理、优点和挑战、提高电化学性能的策略以及 COFs 在充电电池中的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enm.201904199

20. Adv. Energ. Mater. : 固态锂金属电池用 Li 2 S-P 2 S 5 固体电解质的宏观和原子结构与弹性和离子输运的关系


高离子电导率和简便的加工工艺相结合,表明基于硫化物的材料是有前途的固体电解质,有潜力制造锂金属电池。尽管 Li 2 S-P 2 S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