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取经的兵
五百年前是一家!联络万姓亲人,弘扬姓氏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奥克兰房价开年大跌!挂牌量猛增 ·  4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35岁熬进大厂但Leader比我小10岁,要 ... ·  4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热议 | ... ·  6 天前  
发现新西兰  ·  新西兰骑行者索赔$1.2万,引发争议!“这个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取经的兵

穿越回古代鄂州,竟发现腊八节藏着这些惊人秘密!

取经的兵  · 公众号  ·  · 2025-02-02 06:16

正文

鄂州旧岁,腊八逸韵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鄂州,这座依傍长江的古老名城,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回溯往昔,鄂州曾有诸多称谓,如“吴都”,它见证了三国时期东吴的辉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当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冬日的气息弥漫开来,鄂州的大街小巷便渐渐被腊八节的温馨与热闹所填满。


腊八前夕,鄂州的集市就已热闹非凡。集市上,人们摩肩接踵,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卖谷物的摊位前,堆着色泽饱满的红豆、绿豆、薏仁、糯米等,颗颗谷物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在古代,这些谷物可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鄂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自先秦时期就开始种植各类谷物。到了唐宋时期,鄂州的农业更是发达,所产的稻米就已闻名遐迩,成为朝廷的重要贡米之一 。主妇们穿梭其中,仔细挑选着食材,一边挑选,一边与摊主讨价还价。“老板,这薏仁再便宜些呗,我这腊八要熬一大锅粥呢,多买些!”一位大娘笑着说道。摊主也不恼,笑着回应:“行嘞,看您也是常客,就给您便宜点儿,都是为了过节图个乐呵!”不远处,卖红枣、莲子的摊位也围满了人,那一颗颗红枣红得透亮,像玛瑙似的;莲子则白白胖胖,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古代,红枣和莲子不仅是美味的食材,还被视为滋补佳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红枣和莲子药用价值的记载,人们相信在腊八节食用这些食材,能为新的一年带来健康。


到了腊八节当天,鄂州的清晨是在袅袅炊烟中苏醒的。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弥漫着腊八粥的香气。孩子们早早地起了床,围在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翻滚的腊八粥。锅中,各种谷物和豆类在沸水中欢快地跳跃着,红枣、莲子、桂圆等食材也在其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进行一场热闹的水中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腊八粥的香气愈发浓郁,勾得孩子们直咽口水。“娘,粥啥时候好呀?”一个小男孩扯着母亲的衣角问道。母亲笑着摸摸他的头:“快啦,小馋猫,再等等,这腊八粥啊,熬得越久越香。”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在鄂州流传着诸多版本。其中一个与佛教紧密相连,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历苦修,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这一殊胜的日子,佛教寺院在每年的腊八节都会举行诵经法会,并熬煮腊八粥供佛。这一习俗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民间。鄂州作为佛教文化昌盛之地,自然也深受影响。早在东晋时期,鄂州的寺庙便开始在腊八节熬粥供佛,百姓们也纷纷效仿,将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当腊八粥终于熬好,一家人便围坐在桌前。桌上,除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还有各种腊八蒜。那蒜泡在醋里,已经变成了翠绿色,如同翡翠一般。夹一瓣放入口中,酸辣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刺激着味蕾。一家人一边品尝着腊八粥和腊八蒜,一边唠着家常。老人们会给孩子们讲述腊八节的传说,从释迦牟尼成道的故事,到朱元璋忆苦思甜的趣闻,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在鄂州的寺庙里,腊八节也是极为重要的日子。寺庙的僧人们早早地起来,在大锅里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不仅是为了供佛,更是为了施舍给前来祈福的百姓。寺庙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安静地等待着,眼神中充满了虔诚和期待。当一碗碗腊八粥递到手中,人们会向僧人合十致谢,然后小心翼翼地品尝着。在他们心中,这腊八粥不仅仅是一碗美食,更是一份来自佛祖的恩赐,能带来一年的平安与好运。鄂州的古灵泉寺,作为佛教圣地,每逢腊八节,都会吸引众多信徒和百姓前来。据寺内的碑刻记载,自唐代以来,灵泉寺的腊八施粥活动从未间断,最多时一天能施舍数千碗腊八粥,场面十分壮观。


鄂州的街头巷尾,也处处洋溢着腊八节的欢乐氛围。邻里之间会互相赠送腊八粥,一碗碗腊八粥传递着浓浓的情谊。“张婶,这是我家刚熬的腊八粥,您尝尝!”“哎哟,太感谢了,李妹子,你家这粥闻着就香!”这样的对话在街巷中随处可闻。孩子们则在街头玩耍,他们手中拿着用彩色丝线编织的小物件,那是长辈们为他们准备的腊八节礼物,寓意着吉祥如意。在古代,鄂州的民间手工艺十分发达,这些用彩色丝线编织的小物件,都是百姓们智慧的结晶。从宋代开始,鄂州的丝织业就已颇具规模,百姓们用精湛的技艺编织出各种精美的饰品,不仅在本地流行,还远销外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