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物  ·  退休后,她们去留学 ·  7 小时前  
每日人物  ·  第一批去漠河受罪的年轻人,后悔了 ·  7 小时前  
环球人物  ·  拜登进军好莱坞,牵出大佬背后的大佬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招新|这家报社在等你来!(二)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02-20 21:19

正文


一家属于青年的报社正期待着更多青年到来。

我们采访、写作、记录、传播,园子里的新闻和旧事、青年人的关怀与思索,都是我们笔端的方向。

从“聚焦燕园事,关注身边人”的宗旨出发,我们分出了不同的组别,希望包罗方方面面的声音。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将依次推送各组的自我介绍,如果某一组的视角切中了你的关注,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填写报名问卷。

希望在下一段趣味盎然的旅途中,有你并肩前行。

光阴


我们一直在思考,光阴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北大青年”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北大”是熔炉,是各色的融合和碰撞的思想,“青年”是激流,是迸溅的火花和奔腾的激情。但我们认为,生机勃勃的《北大青年》需要一点沉静,正如众声喧哗的时代需要一个支点。日新月异的生活中,需要一点不变的东西。

我们更愿意把自己视作历史的经历者和记录者。光阴组做的事情无非是把过去的事情记录下来,讲给未来的人听。我们相信,从先辈传给后继者的不仅仅是历史,这些文字中流淌着一缕时间也不能冲淡的温柔。我们正是凭着这种对时间的温柔,去剥开每一片历史的罅隙,用文字还原每一处情景,用内心去揣度每一次心动。

当然,我们也知道:只凭我们的一席文字无法描绘出整个浩瀚的历史。因此,我们把关注点放在那些可能会被遗忘的片段与人,试图用文字把这些剪影镌刻到时间里。我们描写在北大“吹玻璃的人”,去体会玻璃中凝固的汗水;我们在历史中翻找生物标本馆的朝朝暮暮,试图呈现这座建筑曾经经历的颠沛流离……

让我们有些遗憾的是,在光阴组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别”,不仅是告别那些再也无法回来的人,也是告别那些不再存在的事物、那些无法再现的场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光阴传递的是一份悲伤。事实上,每次的“纪念”栏目都是对于这种悲伤的再一次重现,写作的过程就是“在伤口上撒盐”。但我们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文字去描绘、去缅怀这些离去。因为我们相信有些人、有些事物、有些场景值得被记住。

正因如此,我们愿意用双眼去寻找,用文字去记录,我们愿意在洪流中做一粒沉沙。
 

欢迎符合以下条件的同学加入光阴组

1. 对北大相关历史有广泛的兴趣和好奇,能够关注和记录历史中有价值的细节

2. 愿意进行多角度采访和资料爬梳,关注历史语境、人物经历和事物变迁

3. 有一定文字功底,愿意尝试故事化写作


纪念|他们开口,为了我们
光阴|吹玻璃的人

机动


我是砚园中人,北卿派的孔方长老。门下两个徒弟,一个叫玉玑,一个叫玉峒。

 

我们北卿不干那些打打杀杀的东西,全靠一双锐眼关注身边人,一根笔杆聚焦砚园事。我这边呢,主要负责记录一些园子里的新鲜事;不过别的长老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们也会过去转转。

 

“想当年,要是线人说了什么园子里的大事件,我能在一炷香的时间内奔赴现场,信笔挥就一篇即时报道,而且什么类型我都能驾驭,人称……”

 

“人称‘选题活如水,写稿疾如风’!师父你都追忆过多少遍啦,据说只有人老了才会不断回忆过去呢!”玉玑和玉峒正整理着当事人采访稿的卷宗,抬头冲我做着鬼脸。

 

哼,两个小兔崽子。我佯怒举起拐杖,吓得他们四散奔走。

 

玉玑,机敏迅捷,轻功出神入化。我授她现场掠影之术,使她能尽快得知园子里的最新大事,当日出稿,倚马可待;

玉峒,灵活多变,创作游刃有余。我授他易容改稿之学,使他能从容不迫面对其他风格稿件的任务分配,不急不惧。

 

俩人性子活泼,平时拌拌嘴倒也热闹。瞧,这不又开始了——

“嘿,你这写的是什么稿子,视界那边的长老看到又要骂了!”

“你还说我?是谁上次写砚园百派招新大战的稿子,出了一堆纰漏?连你写的勘误都被勘误了好几回!”

“笑什么笑,忙中出错很正常的!不理你了,昨天线人交给我的东西还没理完呢。”

拖拖拖,你就拖吧,从草长莺飞拖到橙黄橘绿,你再出稿子!

 

年轻就是好啊……我侍弄着手边的花草,笑着摇摇头。

 

欢迎符合以下条件的同学加入机动组,跟玉玑、玉峒还有我这个糟老头一起涂涂改改,写写划划:

1. 对突发事件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执行力与灵活性较强

2. 愿意尝试不同类型、各种风格的稿件写作


现场|今天,我“游”过百团
现场|毛豆、小龙虾与看球者

副刊


写作,是为了不辜负。

“古人写下几句好诗使后人读,实是对得起后人,后人亦应不辜负他。”通过写作,我们嗅得到港片里的烟火气,听得到黑白片里高跟鞋的叩击,尝得到普鲁斯特的玛莱德娜小蛋糕在茶水中化开的绵软,摸得到海明威枪口的锈迹。我们走入纸页和胶片,也走入那个封存了“灵韵”的往昔。

我们把玩旧日的琥珀,也聆听时代的脉动。我们跟随欧盟电影节的脚步,以文字再现地球另一端的风景,于是,有了《盛夏》、《巴贝特之宴》、《幸福的拉扎罗》的悠长、唏嘘和诗性;我们贴近当下的潮流,以文字切割出当代的截面,于是,有了《你好,之华》、《狗十三》、《流浪地球》的爆裂、质问和重塑。

我们更关心文学和电影之外的艺术形式,不辜负每一个有生命力的现场。我们写过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白衣红裙、《根鸟》中的骑马少年,也写过舞剧《春之祭》的生死体悟。艺术造梦,而文字记梦。

艺术之外,更有生活。对“Supreme还是Super me”的潮牌文化和“双十一”的剁手狂潮,我们以文字提出了自觉的反思。至于那些个人生活中的琐碎高光和“至暗时刻”,则在“言己”中以“讲故事的人”的身份娓娓道来;那些旅途中的乍见之欢和依依不舍,则在“又见”中得以重逢。

如果你也希望以文字记录当下、雕刻时光,如果你也不愿辜负每一个被灵光照耀的瞬间,那么,请加入我们。

欢迎符合以下条件的同学加入副刊组
【言己】【又见】
1.喜欢故事,喜欢听故事,说故事
2.具备基本的编辑和约稿能力,认识一波又一波有趣、有故事的人
3.对文学有浓厚兴趣
【雕龙】
1.喜欢电影,文艺和清新的文艺形式
2.具备基本的编辑和约稿能力,认识一波又一波有趣、有故事的人
3.对文学有浓厚兴趣
【评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