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信学霸
生物信息学笔记,学习每一个软件的各种心得,分享快速做分析的技巧,分享生信分析文献,一个从业十年的生信人的所感所惑,偶尔撒泼一下!
51好读  ›  专栏  ›  生信学霸

雷声大雨点小?集采药效引争端,医保局赴沪调研暂无下文

生信学霸  · 公众号  ·  · 2025-02-10 15:00

正文

年前,国家医保局带队直赴上海调研集采药效。春节过后,集采热度持续下降,医保局也暂无回应了。


集采药效遭质疑

上海两会期间,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直言 某些集采药效不稳定。

15日,郑民华主任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集采药物在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主任以自己的父亲为例,长期高血压的父亲以前用原研药,社区医院换国产集采药后血压升高,一粒降不下来需两粒,而说明书规定是一粒。

此前,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章晓联就提出该问题,并 建议统一集采药品及耗材标准,建立集采药品/耗材的临床一线的反馈监督体系等方法来保证药效。


18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医保局医药采购中心主任高雪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2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请协助做好当面听取集采药品相关意见的函》,决定1月21日由国家医保局负责同志带队,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直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搜集相关资料。“当面听取”,“多部门联合”足以证明国家医保局对集采药问题的重视程度。


在这期间,多家媒体先后报道该事件,集采药效热度持续上升。


22日,国家医保局上海调研回京。人民日报当日连发三篇相关报道,向大众普及集采知识。


然而,有网友发现,“吹哨人”郑民华主任于1月22日注销了微博账号。随即又有网友发现多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有效性数据存在重复。1月24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文致歉称,该问题为编辑错误所致。


春节过后,集采药热度下降。网上爆出知名女星因流感去世后,2月5日医保局公众号推送奥司他韦集采相关文章,再次科普集采事宜。


集采药与原研药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数据显示,2023年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群约有9.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5%。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估算,2024年未达到中等收入标准的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5%,即低收入人群约有9亿人。如何让这些人群有医可寻,有药可医,有病敢治,一直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它 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去除药品销售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和不合理加价,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让更多人用的起药和医疗器械。


1

对集采药的 争议

在集采过程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 价格低廉且质量和疗效与原研药相当 ,往往更容易中标。自2018年第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至今,集采中标药品中仿制药占比高达95%以上。目前网上对集采药的争议,可以说是对仿制药的不满,具体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质量质疑:仿制药价格极低,群众担忧药厂为保利润压缩成本导致药品质量不稳定。

●仿制药信任度不足:尽管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但部分医生和患者仍质疑其疗效稳定性。

●原研药的可及性:由于集采规则和DRG/DIP支付模式,医院往往“一刀切”优先使用中选药,导致原研药逐渐消失在公立医院。

●特殊人群需求难满足: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群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原研药的辅料纯度、生产工艺差异可能影响疗效。


2

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集采本是利国利民的一剂良方,却因原研药与仿制药之间的争议,被越来越多人“口诛笔伐”。这背后,既有对药品质量和疗效的担忧,也有利益团体的推波助澜。

在药品集采的进程中,我们应当不断探索和完善,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疗效,让患者真正受益。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仿制药质量标准:加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确保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一致。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完善集采机制:优化集采规则,合理确定中标价格,做到价低质高。同时,加强对中标企业的履约管理,确保药品供应稳定。

●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公开集采药品的质量、价格、供应等信息,增强透明度,让患者和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集采政策。

●推动医药行业创新发展:鼓励药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

END

1

公众号后台私信太多回复不及时 ,SCI论文润色服务可以添加 下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