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研读间
这里将分享关于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转型的观察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话基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你的Sneaker  ·  今晚22点丨CLOT x Molly ... ·  6 天前  
你的Sneaker  ·  今晚22点丨CLOT x Molly ... ·  6 天前  
爱生活的燃烧  ·  挖一挖双11机票卡,这些卖的特别好 ·  1 周前  
爱生活的燃烧  ·  挖一挖双11机票卡,这些卖的特别好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研读间

34年前的今天,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毕业了

清华研读间  · 公众号  ·  · 2017-05-27 21:02

正文

1983年,新中国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领取学位证书


编者按:


1983年5月2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见证了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的诞生。首批博士毕业,标志着中国青年本土「博士梦」的开端,也揭开了新中国教育界的崭新篇章。

又是一年毕业季。随研读间一起「围观」新中国首批博士们的毕业仪式吧。


国家学位的「开国大典」

「十八罗汉」齐毕业


1983年5月2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18位有志青年,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最高学历的拥有者。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召开)上,几乎热泪盈眶的青年们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紫红色封面、印有金色国徽的博士学位证书,中国的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就此诞生。


首批博士在学位授予仪式后的合影


因其卓越和稀缺,首批博士被称为「十八罗汉」。他们当中,6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6名来自中科大,4名来自复旦大学,另外两名来自华东师大和山东大学。这其中,马中骐拿到一号博士学位证书,徐功巧则是新中国的第一位生物学博士及第一位女博士。同年10月,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周振鹤和葛剑雄也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了我国首批文科博士。


历经十年浩劫,重启科研之路,终圆学术梦想。几十年间,「首批博士」一直活跃在科研一线,历史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兢兢业业、不负桂冠。


新中国首位博士马中骐

拿到一号博士学位证书


                                      马中骐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


「要不是赶上好时候,可能这辈子也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了。」1961年,马中骐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64年他如愿考取北大物理系的研究生,师从胡宁,随后他的科研梦因十年浩劫而被阻断。1977年10月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规定了35岁的报读年龄线,当时已经37岁的马中骐超出规定的年龄。幸运的是,胡宁知道后,和几位老学部委员联名上书,为他争取机会,马中骐总算是赶上了末班车,读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圆了自己的博士梦。


新中国首位博士马中骐博士学位证书,编号10001


博士的身份不仅圆了马中骐的学术梦,而且给了他更广阔的前景。博士毕业后,马中骐去美国科研时还受到过杨振宁的点拨。长期以来,马中骐一直从事着理论物理的研究,「带着兴趣做出成绩,不忘使命回报人民」。1991年,他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马中骐


清华首位女博士倪以信

打锤推车当工人 挑灯夜读做书生


1983年12月27日,电机工程系的倪以信、罗飞路成为清华大学首批博士。倪以信是清华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也是我国第一位工学女博士。


上世纪60年代末,倪以信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电力局某工程公司的偏僻土建工地。虽然是搞技术工作,劳动强度依然很大,每天重复着「打大锤,推矿车」的生活。但她仍利用业余时间,从地摊买来各种专业书籍自学。1977年,高考、研究生考试恢复。每天下班后,倪以信都在厂里的卫生室就着昏黄的水银灯埋头苦读,一学就是一年。1978年9月,32岁的她终于凭借优异成绩再次步入校园,开始了在清华读研阶段的学习。 


                               清华第一位女博士,倪以信


倪以信的博士论文课题是《电力系统故障处理过程数字仿真》,此课题在当时的国内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导师的指导下,她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反复琢磨和多次计算论证,最终试验检验一次就获得了成功。后来,她又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设备进行录波试验,再和计算机的仿真波形进行比较,36条曲线全部吻合良好。博士答辩当天,现场堪称壮观,在多达200多人面前,倪以信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利通过答辩,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工学博士。


1985年,倪以信被选派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进修,表现优异。回国前夕,校方向她颁发了「名誉学者和顾问」的奖状,这是该校第一次向外国学者授予此荣誉。当时倪以信的导师极力挽留她在美国工作,加拿大某电力公司也高薪聘请她,她都婉言谢绝了。回国后,倪以信一直在讲台上践行着 「教书育人」,令学术知识薪火相传,如今早已是桃李满天下。


学位制度出台步履维艰

适时改革为了更好的教育


从新中国的「十八罗汉」,首位工学女博士,到现阶段博士生在校人数逾30万大关,博士生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科研的中坚力量。而这,与学位制度的日趋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学位制度,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程度授予相应学术头衔的一种法规。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之前,新中国曾两次拟定学位条例的经验。第一次:1954年至1957年,由林枫同志主持;第二次:1961年至1964年,由聂荣臻同志主持。但是,以上两次学位条例的拟定都未得到实施。


1979年初,国家领导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但由于当时没有完善的学位制度,学位分级和学位授予标准不明确,阻碍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3月,在中央的支持下,由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领导并成立了专门起草小组。11月,在中国科学院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建立学位制度,并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问题。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被最终审议通过。条例在学位分级、各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严格审定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只规定授予学位的基本要求而由各单位自己审查授予学位等方面作了规定。确定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级学位。当时的教育部决定率先在中科院、中科大、复旦大学等单位展开博士试点。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教育立法,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独立培养、选拔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此,我国从只有留洋博士,进入培育本土博士的阶段。


清华大学举行首批工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首批组建研究生院的学校之一,清华大学的学位制度和运行机制也经历了多次变革,逐步完善、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980年,学校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1985年,试行「以指导性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全面学分管理」,创立三学期制,增设夏季学期;1994年全面推行学分制;1996年开始试点「统筹本科—硕士培养计划」。2000年研究生年招生人数达到3513人,超过本科生规模,2002年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14041人,超过本科生在校总规模,我校研究生教育进入规模化培养阶段。在职博士等学位制度,也为热爱学术有志科研的人提供了机会。而且,近年来清华全面推进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旨在选拔科研能力强学生,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更侧重博士生教育的学术导向。 适时改革制度,为了更好的教育。


博士梦,中国梦。更好地培育人才,人才建设国家,国家就会更强大。



参考资料:

《从“十八勇士”到“博士大国” 新中国首批博士生见证中国学位建设三十年变迁》

《1983 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毕业》

《教育回望:1980年学位条例草案全票通过》

《中国首位工学女博士:倪以信》

《膜拜一下,这十八位传奇,十八位大神。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今何在》

《建立学位制度:开拓培养选拔专门人才的途径》

《中国博士诞生记:谁是中国的第一位博士?》

                          

图片来源 | 网络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文字 | 舒波 吖方

                                                       编辑 | 明瑶 元东

责编 | 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