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名35岁男子,骑摩托车在山路上发生车祸,头部剧烈撞击在公路边的电线杆上,心跳、呼吸当时就没了…尽管经急救人员救治,患者恢复了心跳,又在医院做了开颅手术,但脑组织损伤太严重,陷入了深度昏迷…治疗了三周,没有一点好转,所有的征象都指向了一个结果:脑死亡。两个孩子还没到上学年龄,大人跟医生聊病情,他们就蹲在地上玩闹,对这突发变故茫然无知…父亲是资深的泌尿外科教授,母亲是妇产科的护士长,很显然,他们对儿子的未来看得很清晰:醒来的机会很渺茫…她拉着主治医师恳求:医生你看看他的这对儿女,无论他变成什么样,我都不会放弃,植物人我也养他一辈子。有一天,患者父母找到医生。原来,患者曾经登记过器官捐献,一家人商量了,决定完成他的遗愿。但在签署器官捐献相关文件的时候,患者的妻子突然说:我后悔了,我不同意。但是,患者的病情还在快速恶化,一轮一轮地感染,各种并发症,肝脏、肾脏功能开始受损,肌肉完全萎缩…因为她深爱着丈夫,极力想要抓住最后一点希望,却错过了器官捐献的最佳时机。他走的那天,妻子抱着他已经凉透的身体嚎啕大哭:我错了,对不起,对不起!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来自一位在医疗一线工作22年的医生。他叫薄世宁,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在ICU工作22年,参与救治的危重病例有上万例,看了太多的困惑和不舍,愧疚和遗憾,他开始在公众平台发声,讲述这些生死攸关之时的故事…其中十九个发生在ICU里的故事,被写进了这本《命悬一线,我不放手》。薄世宁解释说,他想通过记录,剖析背后的原理、情感、人性、决策思路,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引起大众思考:当我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该如何决策。当到了癌症晚期,是继续砸钱保命,还是干脆放弃治疗,把钱省下来?这些事,我们没能在书本上学到,也极少广泛深入地讨论,但这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薄医生的讲述,充满了温情和思辨,更对现实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就比如说,上文提的故事里,妻子抱着一丝希望,坚持继续救治,辜负了丈夫的遗愿,她可能为此抱憾终生。薄医生坦言,身为主治医生,自己也要负一定责任。因为他在做判断时,投入了过多的个人情绪。薄世宁喜欢自驾、摄影,ICU墙上挂着他拍的照片,他还记得当时这位妻子跟他说:我先生也喜欢自驾,他要是没出事,你们肯定能玩到一起…薄世宁说,正是因为听了他的事,对他产生了朋友的感觉,因此他支持了妻子的决定。“入戏”会让医生更掏心掏肺地拯救患者,也会让医生不能站在客观、中立、理性的位置上帮助家属做决策。没有爱的理性是冷漠,没有理性的爱是滥情,而把情感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既不违背客观规律,又秉承人性中最珍贵的善,是一个医生一世的修行。一个年轻的女性已是癌症末期,各种并发症导致了呼吸衰竭,住进了ICU。可她住进来以后,她的丈夫和婆婆每天都来找医生:她为什么还没死?为什么还不给她拔管?我们不想让她再痛苦了,让她走得尊严点。甚至在患者清醒的时候,他们会直接对她说:别治了,太痛苦了。有一次,患者的丈夫借着探视的时候,要求患者把银行卡密码写下了。谁知男人突然炸了,呵斥护士:能恢复吗?你们不就想多挣钱吗?薄世宁说,ICU是最能见证人心的地方,它会撕下人性的遮羞布,而对将死之人落井下石,是人性最大的恶。不可否认,癌症这类疾病,会花费大量的金钱,最后还可能人财两空。但薄世宁觉得起码要遵循一个原则:放弃不是抛弃,放弃抢救不是放弃关怀。不让意识清醒的患者意识到被放弃抢救,除非是患者自己要求,并要尽量减轻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心痛苦。现在很多人说,得了不治之症,我就不治了,我要有尊严地离开。但世事难料,真到了那一天,人会爆发出怎样的求生欲,是无法预测的。薄世宁就见过一个渐冻症病例,全身上下只有眼珠子能动,家人跟他沟通,问他要不要继续治疗,他用眼神回应:要。这位病人就这样躺了几年,最后去世。在健康的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毫无质量可言,怎么能叫有尊严?但薄世宁说,什么叫有尊严,尊重病人的意愿,就叫有尊严。薄世宁还讲了个故事,这故事被拍成了短视频,在网上很火。这位患者,是薄世宁发小的母亲,68岁,癌症晚期,已经治了两年多。老人身高一米六,因为这个病,体重只剩下不到四十公斤,又因为并发症引发心脏骤停,在ICU里躺了几天。一天早上,老人的意识恢复了,看到薄医生,她慢慢地摇了摇头,眼角湿润了,可能意识到她的病可能无力回天了,她用力地攥了攥薄医生的手。但发小并不理解,他从农村奋斗出来,赚了钱,就想给老人过好日子,每次说起母亲的病,他都说:无论什么法子都愿意试,多少钱也治。这次他的反应也一样,觉得回家就是等死,还不如抓紧时间,上最好的药。但薄世宁劝说他:尊重老人意愿,就是最好的治疗,带她回家,这可能是阿姨最后的机会。“我们已经平安到家了。一进咱们县地界,我娘就睁开了眼。到了家,我们抬着她看院子,看院子里的枣树、猪圈…她躺在炕上,一家人围着她,我和我妹子拉着她的手,走了…走得特别安详。”这条关于临终关怀的视频,发在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达到了5000多万人次,有几万条留言。这让薄世宁感慨,医生不仅要有能力救命,也应该有能力,帮助茫然的人们更理性地对待死亡…同时也要让更多人去理解,临终回家是多么重要的情感需求,也是作为亲人可以给予的最大的安慰。在很多人看来,薄世宁是一个有良知、值得信赖的好医生,我认为,这得益于他在22年的医生生涯中,没有把治病当成是一个纯技术、程式化的工作,而是不断地观察、思考,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关怀病人。她的老伴儿,每天下午来探视,大约有半年时间,一天没落下。他会先向护士详细询问妻子各种指标的变化,并抄在他的小本本上,然后找医生,对治疗提出各种疑问,之后再接水给病人擦洗。他会问很多问题,白细胞升高是什么意思,感染是不是严重了,护士有没有好好吸痰…甚至还有一次,他送了一本《热病》给薄医生。这是一本医学界常用的权威抗感染指导书,老爷子想让医生照着这个给老太太治病。这怎么不算是一种阴阳呢?薄医生有点不悦地对他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好吗?还有,滴香油这种伪科学您也信?他走到病床前,对老伴儿说:三妹,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生日快乐,我给你唱首你喜欢听的歌。然后,他扯开嗓门唱了起来,是一首走了调的老歌,他认真地唱着,眼里全是怜爱。他对薄医生说,他父母都是搞勘探的,年轻时走遍了最荒芜的沙漠、山区、冰川,分析岩石、矿产、水文、地貌资料,日子清苦但彼此陪伴,甜蜜而美好…母亲一定是不忍心拖累父亲,所以她走了…十几年过去了,薄医生每次想到这个老人,依然会感到内疚。他写道:我恨我当时太年轻、太傲慢,只会用书本、用指南、用冰冷的理论解释一切,我不懂悲悯、态度生硬,漠视患者家属的伤痕。一个老科学家,会不知道应该相信医生吗?他是舍不得妻子,更是在无助之中寻求安慰。十几年里,薄医生反复思考着这件事,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见过了无数的生离死别,他渐渐懂得,安慰,才是医学能做的最大的事。他说:医学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对生命的终极关爱:治愈疾病是关爱,缓解病痛是关爱,让人活得更久、更有尊严是关爱,在人绝望时、痛苦时、孤立无援时的支持和善意是关爱,而医学对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关爱还在于他危难之际的不放手,在他离别之时坚定的搀扶、宽慰和尊重。近代考古学者发现了一根“折断之后愈合的大腿骨”,证明曾经有一个伤者得到了照顾,有人给他送水,送食物,保护他不被野兽攻击,并且慢慢康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这根大腿骨就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如今医学的发展,让我们得以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前人,更充分地享受这唯一一次的生命历程,并拥有更大的信心,对抗疾病。但如何在新的时代构建医学精神,在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更好地应对,给予患者最大的安慰,这恐怕是急需发展的课题。
对薄世宁医生写的《命悬一线,我不放手》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图片,我们乌鸦小铺也有上架。
其他参考资料:
1、薄世宁医生抖音、B站视频
2、凉子访谈录:《薄世宁:当ICU医生20年,晕血、感性两条大忌我全犯了》
3、姜Dora在此:《没成功也没关系,能活着就已经很厉害了|对谈20年ICU医师》
4、知行小酒馆播客:《薄世宁:ICU工作 20 年,我见到人性中最赤裸的善与恶》
点亮“”,希望有更多像薄世宁这样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