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ssion写作模板 | SCI作图 | qPCR曲线 | 自噬相关mTOR信号 | ELISA实验
作者:麦子(转载请注: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今天是世界卫生日,201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一起来聊聊抑郁症”,国家卫生计生委则将主题定为“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选择特别关注三类受到抑郁症严重影响的群体:青少年和年轻人;育龄妇女(尤其是在产后)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年轻人中高学历高智商人群却往往患病率更高。最近Science报道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约1/3博士生有心理疾病风险,比如抑郁症。
Science报道的这项研究以网络问卷形式,向比利时弗兰德高校的博士生进行调查,得到了3659份反馈,这些学生90%都来自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
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在近2周内曾出现过至少2种精神不适症状,表示遭受精神困扰;32%出现至少4种症状,表示有普通精神障碍风险,这比高学历对照组要普遍2倍多。
报告得最多的症状包括,感觉到持续的压力,不愉快和抑郁,因焦虑而失眠,无法战胜困难,以及难以从日常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而出现精神问题的最大征兆,是由于工作任务的冲突,无法满足家庭需求。与症状增多相关的,还有高工作要求和低工作控制力。
作者接受Science采访时认为,对于正在这类困境中挣扎的小伙伴,最重要的一点无疑是,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鼓励博士生们,多多重视这个问题,学会关爱自己。
“精神问题有可能发展成对事业和生活幸福的巨大威胁,也可能有长期的不利影响。”所以,如果你也在苦苦挣扎,请别犹豫,快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或在自身环境内寻求帮助,哪怕你以为这只是暂时的情况。
Twitter吐槽
如果有一个善于激励人心的老板,此类问题能得到部分缓解。培养对学术事业的兴趣也能有点用,哪怕对于那些本来就觉得自己没多大希望留在学术圈的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把读博的这几年仅看作为非学术事业做准备,或一个求职加分项,也是有用的。
作者解释说,“当人们对自己的未来和正在走的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就能增强意义感、进步感和控制感,这些都是精神问题的保护因素。”
Nathan Vanderford是英国肯塔基大学学术发展部的副主任,他也研究学术培训生的精神健康。他说,“工作现状和事业前景对博士生的精神状况有很大影响,这是大家很早就猜到的,该研究也是给这个猜想划了重点。”
Vanderford还说,“博士生们的系统精神健康问题,还长久地被研究所、院系和PI们忽视了。此类数据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让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出于伦理和道德,应该强制他们承担起责任,帮助、支持或引导博士生们走出这段困境,顺利拿到学位。”
作者Levecque和Anseel也指出,哪怕是很小的行动也会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帮助协调工作跟生活的平衡,或给博士生提供清晰而全面的就业前景、工作预期的相关信息,包括学术圈以内和以外的。
对老板们来说,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对博士生们也有很大影响。作者鼓励PI们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并学会观察学生们情绪变化的迹象。
文章的审稿人之一,英国贝德福德大学的Gail Kinman教授表示同意,“老板们得留意那些独来独往的学生,那些看起来焦虑的、畏缩的,或不能在死线前完成任务的。没人指望一个PI能诊断精神疾病,但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来识别学生们的变化,并引导他们寻求帮助。”
电影《心灵捕手》里,男主的老板很关心他的精神问题,一开始就给他请了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孜孜不倦地引导他。然而最终攻破他心理防御的,却是个妹子。心理问题的纠正,需要多方面的社会支持。
虽然这项调查只是针对弗兰德地区,它指出的博士生的这些特征,和全球其他地区也很相似,使得这项研究很有普世意义。它也在Twitter上引发了讨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此事,打破学术圈对此话题的沉默。
那些受困于精神问题的人对自己的情况避而不谈,是因为害怕被扣上污名,或对将来的事业有什么不利影响,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了。让问题藏在暗处则危害更大,因为感到被孤立会使学生的精神问题进一步恶化。这也提示着,还没什么压力来迫使机构和掌权者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最好采取些行动,而不是一味把学术圈的氛围妖魔化。作者们说,“作为学术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困境与挑战要攻克,但仍觉得这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所以若真的出了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解决它,还学术圈一个美好的环境。敬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