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
创立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依托人大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优秀研究力量,诚邀社会知名专家,集中从事中国宏观经济动态和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定期发布分析与预测报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

刘元春:突破传统定势思维,构建超常规逆周期政策新体系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  · 公众号  ·  · 2024-12-17 17:00

正文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以下观点整理自刘元春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95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729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一、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以来,围绕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局展开了大讨论,国家政策经过两年的试探和选择开始形成了一系列新共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对过去两年的政策实验以及各种讨论的一个最全面的总结,这个总结体现了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实事求是精神品格。一系列新目标、新政策框架、新政策举措反映了我们打破传统理性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它所蕴涵的新思维、新逻辑、新框架和新举措开启了应对新常态新阶段科学、理性应对各种新问题的新体系。


二、经济工作会议有九大值得关注的亮点


认识到本次经济工作会议的亮点对于准确把握本次会议精神至关重要。会议提出的措施是一个综合性方案,旨在针对特定问题提供系统的新解决方案。这些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亮点1、对新形势、新规律进行了深入研判和总结,系统梳理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现象。 从7月30日至9月26日,政治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审视。尤为重要的是对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新规律进行了梳理。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统筹”十分重要,体现了党中央对于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其中,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尤为关键。尽管这些概念并非新词,但在当前背景下,其内涵都已赋予新意。新内涵强调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但过去频频出现内卷性招商引资、非规范性执法以及流动性不足条件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异,出现大量乱作为的行动。所以,走出现在的困局,不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宽松,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规范政府行为,以提振地方政府行动的信心和激励。此外,有效市场的概念亦不容忽视。当前,市场失灵问题频发,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定价失灵方面。这种统筹旨在应对市场端和政府端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特别是当前“低价格”现象产生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都既根源于政府端,也根源于市场端。


以统筹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为例,传统的工作重点多放在增量上,如三驾马车和GDP等数据指标。然而,存量的变化对增量会产生影响的,例如资产端出问题会导致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进而影响到有效需求的不足。在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时,我们在负债管理的同时必须对资产端进行调整,采取资产负债总体管理体系和理论思维。因此,在短期宏观调控中,将资产价格和资产负债表纳入管理思维之中就变得尤为重要。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五大统筹是我国政策框架进行转型和再定位的重要标志,是对当前学界就新理论、新框架、新范式内涵所进行的讨论的一个全面总结。邢博士刚才提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打破传统思维上已见端倪。我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五大统筹的总结标志着打破传统思维已进入到体系化阶段了。新理论、新框架、新范式的核心内涵需要学界在中国场景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亮点2、在“9.26”政治局会议精神指导下,对增量政策的进一步明确,确立了2025年稳增长的新目标和新定位。 这些目标包括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虽然,在往年这些目标被视为常规目标,但在当前环境下,它们却变得非同寻常,需要采取超常规手段来,以实现稳中求进。2025年政策定位明显倾向于超常规的逆周期政策,而去年常态化逆周期政策与强调跨周期政策的结合。与过去几年政治局会议所确定的逆周期与跨周期政策并行的情况不同,当前政策全面强调了超常规与逆周期政策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在非常态化环境下,常规目标需要超常规的政策来实现,这一点对于理解和执行政策至关重要。


亮点3、进一步明确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为宏观政策的具体定位提供了明确的框架及相应措施。 政策的具体内涵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十分重要。相关内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给与公布。其中关于财政赤字规模的突破、国债市场的功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市场功能的关注、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水平的关注等方面都表明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框架在债务观、货币观的调整下将出现框架性的突破,从而为稳增长提供新的超常规逆周期调整。


亮点4、将消费放在重中之重,并提出了新的举措,特别是消费专项行动的新提法。 该行动旨在通过民生建设促进收入增长,进而推动消费,与第九大重点工作任务相匹配,形成了促进消费的新策略。这一策略通过管理资产负债表,特别是稳定房产市场、股市和预期来稳定消费,考虑到白领阶层对资产负债表变化的敏感性,这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原有的“两新”基础上,消费专项行动全面扩容,从全国层面推进。因此,该行动将居民消费扩张置于政策优先位置,成为2025年政策工具的核心亮点。财政和货币政策均以此攻坚战为落脚点。


亮点5、首次在宏观调控中将“投资效益”置于核心,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的调整。 尽管今年1-10月份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3%,但中央对基建投资的投入在各个项目上均达到两位数增长。然而,地方政府由于收入和流动性限制,导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出现萎缩。这种萎缩是由于投资效益全面下滑,投资收益无法覆盖成本,进而导致债务累积的结果。因此,对中国传统的投资总量、结构和体系进行深入反思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投资效益提升至重要位置,这凸显了中国宏观经济要改变重投资不重消费,重规模不重收益的政策取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