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马克思主义指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国家与文明的关系来看,国家所代表的经济政治、国防外交等综合国力是物质基础,而文明则是更加深沉的精神意识和上层建筑。国家是文明的载体,决定文明的命运。与此同时,文明的特性能够对国家的绵延发展起到能动的反作用。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固然有中国独特的地理资源、气候环境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外在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在作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紧密关联、辩证统一,是对中华文明根本属性的深刻思考和精辟总结,不仅充分表现了中国国家形态的绵延不断的历史成就,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实现历史成就的原因动力;不仅为中国国家形态的延续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为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型注入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中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
突出的连续性反映了中国国家形态绵延发展的历史成就
“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不论是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提出的“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还是西方学界提出的“五大古代文明”,中国都位列其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都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国走过
5000
多年激荡风云,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尽管埃及、印度、希腊等名称得到沿用,但与其所代指的文明已相去甚远。埃及、印度、希腊等古文明遭遇断代或毁灭,已是学界共识。而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或中断,则是国外学界的传统议题。近年来,西方学界又不断出现中华文明中断的谬论。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学界从历史理论、考古发现等角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斗争和有力回击。钱穆先生在综述唐代制度时已指明:“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堪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近代以来,国家的存在方式受到了资本主义冲击,旧的国家形态在世界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摧毁。鸦片战争以后
,
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在强烈抗争的过程中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尽管如此,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百年屈辱挫折中仍自强不息,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救国图存之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明内在基因相互契合,又能够行之有效地分析中国革命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避免了许多古文明被毁灭和旧的国家形态被解体的命运,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承、文明得以延续,国家得以绵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
突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是中国国家形态绵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夏商周到汉唐再到明清,中华文明历经数个朝代以至今日中国,不仅使“中国之名”得以延续,而且使“中国之实”得以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创造“依然有中国”“一样是中国”的人类国家历史奇迹,在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和统一性始终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使中国国家形态在广袤辽阔的空间维度和漫长悠久的时间维度达到“名实一体”。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创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以突出的创新精神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为国家形态的延续发展提供了先进且适应时代需要的制度保障。从礼乐制度到独尊儒术,从诸侯林立到中央集权,从分封制到皇帝制,从郡县制到行省制,从井田制到摊丁入亩、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制度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不断走向完善,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维持了长期稳定结构。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制度遭遇困难,国家形态面临危机。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畏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创新与改革是始终围绕中国历史进行的,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也是一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各种思想方法,力图创造能够救亡图存的政治制度。直至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创造性结合,才使得古老中国走上了民族解放复兴的正确道路,引领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创造性地制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国家政治制度,使中国国家形态焕然一新,结束了几千年古老中国封建政治历史,一扫近代以来的百年阴霾,在朝气蓬勃中走向现代。在中国共产党
100
余年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多年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创新与改革从未止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态得到极大巩固,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国家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文明突出创新性在当代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从国家形态视角来看,统一是创新所守之“正”,国家制度的创新始终指向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的目标;创新是统一所需之“法”,大一统的精神与现实追求则促使国家制度不断创新,从而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延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接续王朝对覆灭王朝政治得失的总结评判,以及对其政治制度的继承改革,如汉承秦郡县制,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思想统一;明承元行省制,但废除宰相,加强中央集权等。这些就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的历史呈现。创新是方法,统一是目的。中华民族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证明,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凡是背离统一性的行为,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如周代实行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
500
余年的战乱动荡;五代十国的大分裂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但即便是春秋战国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诸侯王国、地方政权也秉持着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目标愿望。“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因此,中国历史上不论是中原民族改朝换代,还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目的和结果都不是另起炉灶,成为其他文明,而是通过不断改善国家制度,巩固中华民族大一统。
3.
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中国国家形态绵延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国家,然而正是由于地理和人文环境丰富多样,也形成了极大的内部差异,这对中国国家形态的绵延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世界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差异、民族宗教不同导致国家形态瓦解消亡的例子比比皆是,欧洲民族主义导致的国家分裂仍在继续。时至今日,由于民族宗教问题造成的国家内部动荡冲突时有发生,导致相关国家的国家形态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反观中国历史,即便遭遇动荡也能够确保国家形态完整延续,并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中国思想的基本能力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因时而‘变’,更在于它什么都能够‘化’之。”实现这种反差的原因,一方面是大一统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具有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的强大向心力,另一方面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一方面,在统一性的前提与目标下,国家形态内部各民族的文化在和平、平等的交流学习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和包容统一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各族人民也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巩固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保障了国家形态的长期统一延续。“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和合,始终追求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这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在和平条件下,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不断吸收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和文明因素,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将这些优秀文化内容和文明因素包容到中华文明之中,从而推动中国国家形态不断进步。
4.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中国国家形态的现代转型强根铸魂
文明代表着进步,现代化是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优秀文明绵延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世界历史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抢占先发优势,率先实现现代化;有的国家落入历史尘埃,一蹶不振。中国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虽短暂落后,但奋起直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
从古代中国领先世界,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再到现代中国引领世界,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贯穿始终,不仅使得中国国家形态绵延发展,快速实现了现代转型,而且起到了强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文明前提。一方面,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使得中国国家形态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始终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即便是在最迷茫困难的时候,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人类国家历史上的“两大奇迹”;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使中国在现代转型中始终开放包容,不仅能够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实现现代转型的成功经验与有效举措,而且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国家形态现代转型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