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都不愿意说实话,
所以才拼命忽悠“未来”和“信仰”
最近,两家科技媒体掐起来了。一家是36氪,一家是钛媒体。
钛媒体的一篇报道,揭露了36氪股权众筹业务操作的众筹投资项目“猿团”的各种涉嫌非合规问题,称36氪“再陷股权众筹欺诈漩涡”。同日,36氪发表《致未来,致媒体同行》的声明,称“那些本该跟我们有着同样的初心,一起服务创业者的同行们”,对36氪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署名或匿名的不符合事实的攻击、恶意的曲解和误会”,呼吁同行“打开胸襟,迎接未来”。翌日,钛媒体再发声明《致36氪致未来,也致责任致信仰》,回击36氪的反驳,并在结尾说“我信仰的未来媒体形态,是一个你们根本看不到和想象不到的世界。我说过,有人天生骄傲,只因内心有不可撼动的信仰”。
两家的声(biao)明(yan),我都看了。看完之后,我被他们逗乐了。
因为两家都太入戏。“未来”、“责任”和“信仰”之类的漂亮词都被他们说尽了,我以为他们得讨论“谁将承担科技发展未来的使命”,定睛一看,还是两家生意盘子里块八毛的那点事儿。
其实各位谈什么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大家都故意不说实话。正是因为兜来绕去不愿意说实话,所以才玩命地忽悠未来、责任和信仰。
你们明明知道围观群众看的就是个热闹,他们也心知肚明你们之间到底是在争什么。那你们为什么不顺着群众的意思把剧本演得更精彩点,非要整那些“未来”、“责任”和“信仰”呢?你们说了大家就信了?还是你们说了你们自己就信了?
对36氪来说,人家说你的股权众筹业务有问题,某一个投资项目惹了麻烦。你跟人家说我们媒体业务的重点是选择跟一系列创新者站在一起,共同拥抱新商业文明的未来,建议大家不要互相攻击,要一起向前看——人家问你的媒体业务了么?
换了场景想一下,京东最近正在指责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商城“二选一”逼商家站队,如果阿里巴巴的公关部给的回复是“我们的大文娱和高德地图业务最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军师联盟》成为全网最热播电视剧,高德地图率先接入了腾讯阵营的摩拜单车,我们将串联人们所有的线上线下内容消费场景,希望友商跟我们一起拥抱这个未来,不要讨论天猫的事了”——你觉得这个部门是不是病得不轻?
不谈股权众筹的问题出在哪儿,只谈媒体的情怀和未来,这就是典型的转移视线和言不由衷。这只能让别人怀疑你的股权众筹真的出了大事儿。一个“猿团”出了问题,理论上不能推导出36氪的所有股权众筹项目都有问题,但故意避开这事不谈,大讲“拥抱未来”,那大家只能对你的当下更感兴趣,你非让我把眼前这篇儿赶紧翻过去看下一篇,但不告诉我这篇写了什么,那我偏不翻。
为什么就不能说实话呢?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怎样呢?
而对钛媒体来说,它做的这一切未免太“正义”了,我能感觉得出来,操刀这篇《致责任致信仰》声明的人,写着写着已经把自己给感动了。
在两篇关于“36氪陷入股权欺诈”的报道(没错,去年一篇今年一篇)的开头,钛媒体都加上了一段“利益相关声明”,称自己和36氪都有媒体业务,但报道本身是客观公正的,不是一家媒体黑另一家媒体。不同的是,这次的声明尤其长,除了解释了半天“我不是在黑36氪”之外,还解释了半天“我们也不是在用我们的潜在投资业务攻击36氪的股权众筹业务”——总之,在看这篇文章之前,你得先看两分钟的利益相关声明。
钛媒体干嘛要“揭露”36氪涉嫌“股权众筹欺诈”呢?我的一个同事说的挺好的——这是对着一个骨灰盒宣告这个人已经死了嘛。股权众筹这件事不靠谱,也难以为继,这难道不是一个常识么,所以36氪现在重心放回到媒体了啊,也做得挺好的。
对着一个骨灰盒说人家死了,要么是爱之深切,要么是希望全世界都知道这人死了。
当然操刀人自己可以说这是“责任”和“信仰”驱动的,所以才能做到即便业务有竞争也要揭批你。你要质疑我是不是搞同行倾轧,我就说“我信仰的未来媒体形态,是一个你们根本看不到和想象不到的世界”。
我信仰的未来你不懂,你也看不到想象不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种话,乐视控股的创始人贾跃亭贾总也说过。但钛媒体偏偏和贾总不对付。但钛媒体和乐视贾总都知道:“责任”和“信仰”这样词特别容易打动人。
那么,把“责任”和“信仰”挂在嘴边的钛媒体,在36氪猿团股权众筹的报道中,说参与投资的极客帮创投创始合伙人已经离职了。在当事人发声明辟谣从未离职之后,为什么从来没给个正式的道歉说法呢,这不正是“信仰”和“责任”的最好落地方式么?反过来,揪着36氪的声明大加挞伐倒是挺积极的。别人的错都是大事,自己的错都是小事。
我还是觉得,有的人没说实话。
在我创办PingWest品玩的早期阶段,我也找过36氪的茬儿。别人问我原因,我从来都说两点:第一,把36氪当靶子,作为初创团队来说,能吸引别人关注,再说他们当时的内容做成那样,破绽那么多,我怎么可能不答送分题。
我们也一直盯着乐视不放,一直说乐视是家问题公司,几年来没停止过。也有人夸我们敢说话、有理想有情怀。我说跟理想和情怀没什么关系,我们单纯是看不惯乐视把人们当猴耍当傻X看,你要是附和了他,那等于他也把你当傻X。后来乐视跟我们撕起来了,到法院把我们给告了,我们对乐视的舆论监督就更勤快了。有人说我们有骨气不屈服,有理想有坚持,我说别扯了,我们之所以要更硬碰硬,是因为如果我这会儿服软了,就真成傻X了。既然你错了,还敢跟我硬着来,那我就是要搞死你。
钛媒体的同学们啊,面对36氪,你们怎么就不敢说一句“老子就是要搞你”呢。
非说我不是要搞你,但出于责任出于信仰我没法不出手。非说“我们是财经科技综合服务商”,36氪的自我定位是“创业综合服务商”,所以我们从来没把36氪当成竞争对手——那文章前面的“利益相关声明”是强行加戏还是怎么着?
当然了,肯定有人说我格局不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但鸿鹄这玩意儿,真不是你强插了根翅膀就是的。
干媒体的,“说实话”应该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碰到自己的事儿就不说实话,就顾左右而言他,这件事不太对。
而且作为科技媒体从业者的一员,我必须得再说一句实话:包括我们在内的几乎所有科技媒体,其实对当下的关注,远重于对未来的兴趣。“拥抱未来”这种话放在我们身上,不太敢当。
打开任何一家科技媒体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或app,谁家不是把“贾跃亭跑路美国”、“OFO又融资了7亿美元”、“A站B站下架大量影视剧”、“苹果iPhone 8细节曝光”、“这家人工智能公司为什么能融资几亿美元”之类的内容放在头条和最重要的位置上?这些消息、内容和评论,固然有那么一点未来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关于当下。在读者和用户最关心和最喜欢看什么,最愿意点击什么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公开说冠冕堂皇的话,做一点充满未来感的内容尝试和点缀,却从来不敢欺骗真实的点击量。
尤其是一天到晚关心“风口”在哪儿,鼓励大家追逐创业风口的媒体和服务商,你说它关心的更多是当下,还是传说中的未来。
在意当下,对科技媒体来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人们更关注正在发生的事,更关心科技带给社会和生活正在发生的变化,更关心从已经发生的事当中学到什么,都是再正常不过的需求。那么,我们做跟科技相关的内容的人,就多关注当下,同时保持对未来的好奇心和审视。一切充满“未来感”的东西,也是在它最接近当下的那一刻,人们才会对它充满无限的兴趣,比方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
做内容的,“拥抱未来”应该是对现实关注的映射,而不是现实的遮羞布,否则我们就成了乐视公司的贾总。同样,做科技媒体的一天到晚大谈“责任”和“信仰”,倒不如谈谈在基本面上,怎么保持一个体面的姿势。
比如不把自己的读者和用户当傻X,不为自己的利益忽悠他们相信那些其实你不相信的东西;
比如在追逐收入和利益的时候,不去刻意地主动伤害其他人和机构的利益;
再比如当现实环境(无论是利益格局还是监管)决定了你无法讲全部真话的时候,至少不要去讲假话。
其实能做到这几条,比什么“责任”和“信仰”都靠谱多了。
反正对我们PingWest品玩来说,我们能做到这几点,就不错了。我心中的未来的媒体形态,不是一个你们根本看不到和想象不到的世界。以各位的聪明才智,我心中的媒体形态,各位都看得到,也想象得到。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愿意说实话。遇到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就大谈“未来”和“信仰”,其实是一套非常陈旧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且,你们一谈“未来”和“信仰”,你们每天面对和操作的那些现实,就要发笑。
承认媒体跟读者的关系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的关系,承认自己在做抓用户眼球的内容,承认自己偶尔会受利益相关的绑定,承认自己需要赚钱生存,承认媒体也可以做知识付费和电商,而且目的很单纯,就是赚那些信赖我们的用户的钱——这一切,有什么不好的呢?
把读者升级为用户,跟他们讲实话,讲人话,提供服务而不是传福音,展现自己鲜活的一面,有什么不好的呢?
只是你愿意不愿意做得到的问题,以及怎么做得到的问题。一家科技媒体真想做到这些,还真得有点新的工具。比方说——
PingWest品玩终于推出的APP!
iOS版和Android版都已经上线了。苹果iPhone用户请在App Store里搜索“品玩”或通过以下的二维码下载!
Android版我们在豌豆荚应用商店进行了首发,Android用户请通过以下二维码下载!
相信我,这是一个不把“未来”和“信仰”挂在嘴边,但力求把科技有关的内容和知识做得鲜活、有趣和有用的,说人话,有温度和有人味儿的科技内容APP。
Enjoy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