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课程推荐 | 复旦大学FIST课程《人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报名启动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6-05 12:46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课程背景

 

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后,人际传播学在美国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成为美国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者和实践者不仅活跃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恋爱等亲密关系及其传播的咨询领域,更是活跃在世界各类公共机构和商业机构传播咨询的舞台上。而在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中国乃至东方世界,人际传播从来没有知识起源,更没有发展成一门知识领域。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力量来关注这个在国外已被系统深化和细化、而国内却是少有人问津的领域。


在当代,社会变迁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模式,随着性别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的改变,职场关系从传统向现代嬗变,以及亲子关系愈来愈平等化带来的沟通挑战,中国人承受着人际关系认知和人际传播能力的巨大挑战——我们爱,却只是凭着本能去爱。这就需要更多、更系统的知识来引导人们的人际传播实践。


传播学需要进一步细化学科门类的学术发展的逻辑要求以及中国人人际传播实践面临的巨大挑战,呼唤人际传播研究与教学的繁荣局面。但遗憾的是,国内开设人际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传播院校不多,人际传播的知识掩藏在社会学人际交往知识中。人际传播和人际互动、社会交往既有本质上的关联,但也有各自面对的不同的学术焦点话题。社会学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本质上应该是社会关系,而非传播学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其核心概念——人情、面子和权力并不能解释作为个体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发展、维护的关系的机制与动力,communication的观念也没有介入到人际关系中去。


由胡春阳教授十余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中开设并主讲的“人际传播学”课程,在过去几年又正式成为研究生学位课程,课程随着胡春阳教授的教材《人际传播理论与能力》以及翻译本《人际传播研究手册》的出版问世变的更为成熟。如果把人际传播知识扩散到全国知识领域,以弥补中国传播研究拼图的残缺以及缓解实践的尴尬就成为该课程的新使命。


真是天假良缘,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于2013年开始主办并资助“FIST(Fudan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 项目”,旨在建设一批高质量研究生开放课程,每门课程由复旦一名教师领衔、共由三名国际、国内教学、科研名师组成,面向全国开课,整合后的国际、国内优质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质量,更符合时代潮流并履行名校服务社会的自觉使命——资源为社会所共享。“人际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首批入选“FIST”项目,并连续举办三届。该课程旨在拓展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训练其在人际传播领域的研究方法,培养其在家庭传播、亲密关系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实践能力,为中国人际传播研究积累学术后备人才,并为学生提供和国际一流专家对话的机会。


教学内容包括人际传播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解释人际关系在中西方语境中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的文化转型。人际传播模式和过程极大地受到社会交往规则和传播技术的改造,因此,交往规则和社交媒体对中国人际传播的影响将得到深入讨论,比如对恋爱、婚姻、亲子等亲密关系建立、维护的影响,比如Facebook,Twitter对关系建立的影响。同时,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里,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互动的机会对人们来说也有增无减,跨文化语境的人际交流的基本技巧也将得到专家的讲解。


本课程通过密集的授课,突破传统课程按照概念的逻辑关联推进的方式,以专家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前沿问题作为核心话题,围绕典型个案进行分析,以理论带动学生观察人际传播实践,以实践个案带动同学进行理论水平提升以及学术研究方法的淬炼。还将开展丰富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


课程特色之一:师资团队国际化、优质、权威,几位教授都是人际传播领域的一流专家,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成果斐然;课程特色之二:课程新颖,兼具实用性和学科推进性特点;特色之三:教材完备,参考书目是胡春阳教授的《寂静的喧嚣,永恒的联系——手机传播与人际互动》(专著),《人际传播的理论与能力》(教材),《人际传播研究手册》(译著),王怡红教授的《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Mark Knapp等教授主编的“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课程特色之四:内容浓缩人际传播的学科精华主题。

 

主讲教授介绍

 






胡春阳教授     复旦大学

[email protected]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Berkman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普渡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致力于人际传播、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首开《人际传播学》课程教学,迄今已逾十年。学术视野开阔,在人际传播研究领域取得全面、丰硕成果,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1项国家社科项目和4项省部级课题。代表作有:《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专著),《寂静的喧嚣,永恒的联系——手机传播与人际互动》(专著),《传播政治经济学》(译著),《Sage人际传播手册》(译著,复旦出版社2015),《人际传播理论与能力》(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Barbara Pfetsch教授     德国自由大学

[email protected]


德国自由大学传播和媒体政策教授。 她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乔治敦大学德国与欧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政治交往与媒介公共领域的比较分析,是政治传播多个重要期刊的编辑成员,也是“政治传播与民主人士”丛书编辑。







王怡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email protected]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系兼职教授。人际传播学国内领军学者,1996年开始人际传播研究,侧重人际沟通中的对话与关系理论研究,近年来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社会人际沟通观念形态和实践过程方面。发表10余部著作及40余篇论文,其著作《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是国内传播学领域尝试人际传播学科化的最早期成果。主持过三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基础建设”项目(2014-2015)首席专家。相关代表作有:《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7年重印)。主要译作《思想管理者》(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合作主编《中国传播学30年 1978-200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先后在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访问研究。

 

课程日程

学分:2学分   学时:36学时

上课时间:7月1日—7月7日

1、基础知识要求:选课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阅读、消化能力。

2、本课程不收取任何费用,食宿自理。由于名额有限,请有兴趣的同学尽早选课,上课地点将在报名截止后通知到报名邮箱。

3、学分说明:外校选课同学可在结束课程后自行前往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办理学分证明,本校选课同学的2学分将在结束课程后自动计入学分系统。

4、选课网址(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选课):36个学时后考核合格将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授予的2个学分。

5、选课助教:樊雨轩(新闻学院传播系本科生)[email protected]


选课网址:http://register.fudan.edu.cn/p/publish/show.html?queryType=set&searchName=paidInfo.search&projectId=49538

 

关于我们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