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旅游岛商报  ·  0比1,遭绝杀!U20国足止步亚洲杯八强 ·  8 小时前  
温州晚报  ·  巨头宣布:永不合作! ·  14 小时前  
天都新闻  ·  祝贺!中国男篮主场100:58战胜日本男篮 ... ·  2 天前  
天都新闻  ·  祝贺!中国男篮主场100:58战胜日本男篮 ... ·  2 天前  
体坛周报  ·  话题 | 尤文出局,莫塔全责 ·  2 天前  
体坛周报  ·  话题 | 尤文出局,莫塔全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福利]中国科幻元年是2019,而美国比我们早了18000天

枪稿  · 公众号  ·  · 2019-03-12 20:29

正文


《流浪地球》即将达成50亿元的票房成就,“科幻电影元年”由此奠基。


不过,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只有在一个神舟、嫦娥纷纷上天的时代里,“中国”、“科幻”、“电影”三位一体才觅到了恰当的时机和土壤。


而好莱坞的科幻元年呢?那就不得不提到1960年代——嬉皮、太空、革命彼此激荡的时刻。


下文选自新近出版的“星战”大部头著作《星球大战如何征服全宇宙》一书,回顾了彼时的好莱坞怎么把科幻电影从B级片的泥潭里提拔出来的秘史。


* 转发本文至朋友圈并截图 至后台,我们挑选其中推荐语写得 最赞 五名读者 ,赠送该书一册。



科幻的盛世


文|克里斯·泰勒

译|任超 开罗


【节选自《星球大战如何征服全宇宙》第7章】



好莱坞花了好长时间才赶上了像《异乡异客》或《沙丘》这样富有想象力的科幻文学品牌的脚步。 “科幻电影大约落后于科幻小说20至25年。 ”卢卡斯的朋友、电影工作者爱德华·萨默说。


这里面其实有合理的经济原因。拍摄于1956年的《禁忌星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曾经称誉它“只要你有一盎司欣赏疯狂幽默的趣味,你将会收获一整桶的乐趣”。但即使是这般伟大的作品,也要花好几年才能收回它的500万美元的预算。


有人认为,观众还没有达到能欣赏科幻电影的程度。像卢卡斯和他的伙伴们这样即将迈入青春期的男孩子们急切地想要看到它,但家里的其他成员却不想。其他的科幻又能有什么机会呢?“第一个周末, 你已经耗尽了所有的潜在观众,剩下的日子里你就有麻烦了。”巴伍德回忆那时人们的普遍认知时说。


比轰动一时的《星战》要早20年的《禁忌星球》花了几年才收回预算


当时,科幻电影届有个共识: 只有当你拍电影花的钱足够少,你才能赚回你的钱。 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可以给你的投资以回报。《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和《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可以给你的投资以回报。但穿着宇航服的家伙们就是做不到。


因此,20世纪60年代的科幻片延续了50年代以来的趋势,充斥着罗杰·科尔曼风格的低成本蹩脚货。在 1965 年读者被《沙丘》所深深吸引的时候,影院提供的仍然是《圣诞老人征服火星人》(Santa Claus Conquers the Martians, 成本为 20 万美元)。这和1967年的《火星需要女人》(Mars Needs Women,成本为 2 万美元)比起来简直是史诗级的大预算了。同时,只要科幻或者奇幻电影得不到制片厂的支持,长此以往,这些影片几乎没有机会在商业和艺术的标准下,从奄奄一息中翻过身来。


五十及六十年代美国的科幻电影一度沦为B级片(或者所谓“Z级片”)


这种状况在1968年4月3日那一天开始有了转变,一个惊人的巧合就是,两部那个年代最重要的科幻电影在同一天公映。一部是《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另一部是《2001》。试图去想象这两部电影问世之前的世界,几乎和试图去想象一个没有《星球大战》的世界一样难。


真的有这样一个时段,我们的流行文化记忆里没有“把你的臭爪子拿开, 你这个该死的脏猿”这样的台词吗?我们曾经能够听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开头的旋律而不想到那块黑巨石吗,或听到《蓝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却没有在脑海看到旋转的空间站或者是无重力状态下的女飞船乘务员们?


《2001》是远比《人猿星球》更重要的电影。执着的、隐居的库布里克——与黑泽明一样是卢卡斯的偶像——在这部电影上投入了三年的努力,剧本的联合编剧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也是如此。 这是一部有着尽可能多的音乐和尽可能少的台词的视觉科幻片,节奏非常精妙。


《2001》先于NASA将人们带入月球以及月球之外


影片的特效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次进入绕月轨道之前几个月就已经把观众带到了月球及月球之外。然后,就到了最后一幕:宇航员戴夫·鲍曼(Dave Bowman)进入木星上巨石的无言之旅,经历死亡和重生——这在迷幻药满天飞的“爱之夏”(Summer of Love)仅仅一年之后。


《2001》的视觉风格给一名美国电影工作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他也愿意用尽可能少的话来讲述故事。“看到有人真正做到这一点,拍出了一部视觉电影,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卢卡斯说,“如果他做到了,我也能做到。”


(广告由系统自动推广)


然而在当时,库布里克的大师之作却输给了同时发行的竞争对手。《2001》直到1975年(自那时起至今,它已经赚了超过1亿美元)重新在影院上映,才挣回它的1050万美元的预算。《人猿星球》只用了其一半的成本来拍摄,同年赢得了 3250 万美元的票房。低预算科幻电影再次赢得一分。评论家也被《人猿星球》所倾倒。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从1970年至1973年每年都会推出这部电影的续集,在1974年还推出了电视连续剧。 每一部都比上一部更弱、更烂和带来更少的利润。


低成本、硬设定的《人猿星球》在美国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不过,《人猿星球》的第一部定位完美,并且与《2001》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两部电影都有穿上猿猴服装的演员,都有遭到猎杀的宇航员,并在最后几分钟都有深刻的剧情大反转。它们都带有一个隐含的威胁:我们的技术——无论是拥有自我意识的计算机还是原子武器——将是我们所有人的厄运。但影片也都抱有希望: 我们可以进化,要么是进化成更聪明的猿猴,或者是进化成穿越星际的胚胎。


在它们之间,这两部电影前所未有地扩大这种影片类型的可能性。 就像当时正在发生的事一样:当18个月后,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在月球上行走时,这种奇妙的感觉是有传染性的。一切似乎都因此而改变了,也许真的会有外星人 从空中一跃而下,把自己的鼻子像箭一样插进土里,又或许这种突破性的电影就是与飞船、全息图像、未来的浪潮有关。



《星球大战如何征服全宇宙》 由美国资深财经撰稿人克里斯·泰勒深度采写,全面回顾了这个“大IP”如何从无到有,进而变成全球风靡的文化现象及400亿美元产值大买卖的完整历程,由后浪图书重磅引进及出品。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跳转至电商购买。


THE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