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决策部署,推动云南省全社会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实现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为基本前提,以调结构、促改革为主要途径,着力打通影响物流效率和成本的堵点难点,推动现代物流业系统性提质降本增效,打造物流强省,助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到2027年,力争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4.5%左右。综合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一、优布局建网络,降低流通体系运行成本
(一)畅通物流立体大通道。畅通影响通行效率的断头路、瓶颈路,补齐口岸公路、沿边公路和铁路短板,破解物流运输绕行距离长等问题。加快建设渝昆高铁云南段、大瑞铁路保瑞段。加快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和蒙自、昭通(迁建)机场建设,提升改造丽江、西双版纳等支线机场。加快提升金沙江—长江干线、澜沧江—湄公河航道通航能力,加快建设金沙江下游翻坝转运设施。
(二)构建多层级枢纽体系。系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功能提升,优化整合存量设施,强化增量设施功能性补短板,加强铁路专用线、联运转运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化干支仓配等功能系统集成,提升多式联运组织能力。实施省级物流枢纽培育工程,引导具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向枢纽集中,布局区域分拨、物流配送功能,推动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昆明城郊大仓基地。实施农业农村物流设施共享共用工程,完善仓储分拨物流功能和农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
(三)健全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强统筹协同和要素保障,务实推动铁路进码头、园区、厂矿。补齐重点产业园区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实施站场、集装箱作业区改造,提升集装箱作业能力。加快昆明国际性和曲靖、大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积极争取曲靖、大理进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范围,补齐集疏运体系短板。完善物流核心节点集疏运体系。
二、强产业促融合,降低全链条综合成本
(四)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实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行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支持利用开发区闲置土地、厂房建设物流服务设施。支持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高效便捷出口。一体化布局全省冷链物流骨干网,大幅度降低流通环节产品损耗率。
(五)健全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跨界融合。推动城乡商贸流通融合发展,支持骨干市场设施升级改造,加强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发展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的集约化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支持昆明市等申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
(六)发展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实施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工程,支持企业整合内部物流需求,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优化物流路径和流程,提高直发终端用户比率。搭建大宗商品供应链组织平台,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支持有条件的边境口岸、内河港口、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大宗商品储运设施。积极发展干散、罐式集装箱等专业化载运器具,加快推进大宗商品“散改集”。
(七)提升跨境物流发展水平。围绕中老铁路培育物流大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州(市)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加快建设跨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国际班列集结中心。支持企业搭建跨境智慧物流平台,开展跨境集装箱运输、直达运输等跨境物流服务。搭建多式联运发展协调机制,推进海公铁多式联运新通道常态化运行。
三、育主体调结构,降低运输服务隐性成本
(八)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实施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培育行动,促进物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广应用智能仓库管理系统,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库存周转。推广应用运输管理系统,优化运输流程和线路,提升新能源运输车辆使用比例。支持航空物流企业扩大全货机规模。鼓励将加油、货车维保、司机餐饮等进行“总对总”合作。
(九)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优化运输结构攻坚行动,畅通多式联运“中梗阻”,推动货物特别是大宗散货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水运分担率。加快完善普速铁路网,提升重点货运通道能力,补强铁路货运网络。加强水运网络规划建设,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提高水运组织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水上运输装备大型化、标准化。鼓励货物在云南境内集散、落地加工,提升附加值。
(十)提升多式联运水平。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工程,优化多式联运设施与节点布局,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提高全程服务组织能力。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规则标准统一,加强信息共享。大力发展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推进“一单制、一箱制”,优化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保险服务,推广带托盘运输等集装化运输模式。培育发展多式联运品牌,打造“澜湄快线+”国际货运品牌。实施“云品出海”全程冷链、跨境智慧物流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
四、促改革提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十一)推进铁路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铁路货运市场改革,促进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型。加大铁路运输与调度生产组织方式优化力度,组织开行大宗货物直达列车,打造国际联运品牌。统筹优化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布局,优化补强铁路场站物流设施设备和作业条件。创新物流总包模式,用好铁路清算协商机制,加强跨路局运输组织协调。降低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和使用费用,促进辎重运输便利化,推进铁路专用线共享共用。探索试点铁路国际联运单证物权化。
(十二)加快公路货运市场改革。推动大型公路货运企业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提升组织化水平和效率。加强货运车辆、驾驶员信息互联共享,简化车辆行驶证、驾驶证、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等管理。开展新能源重卡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优化调整货车通行管理措施,逐步放宽中型货车城市通行限制。科学合理制定限额标准,推进公路货运超限超载超标治理。优化城市货运网络规划设计。
(十三)深化物流重点领域改革。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促进物流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推进物流统计制度体系改革,加强与国家物流统计指标对接,完善全省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实施物流标准化行动,加强托盘、周转箱等标准载具推广和循环共用。
五、重创新增质效,降低物流协同组织成本
(十四)推动数智化发展。推进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支持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加强仓配运智能一体化、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发展“人工智能+现代物流”。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口岸通关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支持设立物流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重大物流技术攻关,推动符合条件的物流技术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组织开展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十五)加快绿色化转型。开展绿色物流企业对标达标行动。支持物流枢纽场站、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等绿色化升级改造,布局建设加气站、充电桩等新能源车辆配套设施,鼓励冷链物流园区科学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持续推进快递物流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支持昆明、曲靖、大理积极创建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十六)培育发展枢纽经济。高质量建设中国·昆明国际陆港,打造对外开放枢纽高地。大力发展临空、临港经济,协同发展“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培育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支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探索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鼓励探索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展城市分拨配送,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发展路衍经济。
六、强扶持重引导,降低物流企业要素成本
(十七)加大投资政策支持。支持铁路网络、内河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城郊大仓基地等物流设施、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设施、物流信息平台等数智化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园区等项目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十八)鼓励加大信贷支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供给,大力发展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鼓励开展重点领域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
(十九)加强仓储用地支持。落实国家对仓储物流用地支持政策,各地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仓储用地保障和选址要求,重点保障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临空临港经济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合理用地需求。推广长期租赁、弹性年期供应等新模式,允许物流仓储用地和一类工业用地合理转换。支持企业利用原有土地进行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铁路物流场站设施用地分层立体开发。
(二十)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优化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围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等重点领域方向,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岗前和在职人员物流专业技能培训,对接国际专业认证体系,提高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水平。鼓励骨干物流企业设立研究机构,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和科学管理水平。在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产业领军人才”等专项中,培育一批全省物流产业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
七、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工作,结合国家“1+N”系列政策,把改革事项清单化、建设任务项目化,强化政策和要素支持。加强对地方保护、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的治理。强化对行业企业的服务,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直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组织开展阶段性政策效果评估,及时跟踪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