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扔書
专业分析美术史书籍,深入解读展览与拍卖,理性且深情,扔书给你讲艺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昆明警方发布  ·  接待游客1464.37万人次 ·  22 小时前  
昆明警方发布  ·  接待游客1464.37万人次 ·  22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丰田独资公司落户上海 ·  昨天  
新世相  ·  忘了接财神的人,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扔書

佛教美术全集

扔書  · 公众号  ·  · 2024-12-22 20:46

正文

微信公众号全新改版,欢迎点击上方 “扔書”关注我们,并 “设为星标” ,更容易找到推送的新书噢。

佛教美术全集(全十七册)

佛教艺术之美,不仅是视觉图像的呈现,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精深义理,更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为了将佛教艺术传承千年的文化智慧汇整介绍,文物出版社特别策划了一套“佛教美术全集”,带领读者进入浩瀚无垠的佛教艺术世界。

佛教美术全集2
佛教美术讲座

《佛像大观》不仅介绍佛教造像的形态之美,其历史典故及文化背景亦有详细的介绍。就其发展的文化传播路线,本书将佛教造像区以印度、中亚、中国以及日韩、东南亚及其他等单元,介绍各个文化所造就的艺术之美,并解析其传承千年的智慧世界。图文并茂的精彩介绍,让读者同时感受佛教艺术触动人心的精神之美。

因于本世纪初的“敦煌学”发现与开基,奠定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学府与研究机构,建立佛教造像学与其研究领域版图,成果辉煌。今天,佛教美术已是国人生活的一环,国人亦开始重视其造像世界的图像语汇生命,因而,本书作者林保尧于过去几年来教学研究上的一些记述,集纂成录,为一小集,以作方便之需。

佛教美术全集2
佛教美术讲座

佛教是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伟大的文化遗产。其衍生的思想世界与美术图像之学,包括佛教说话、记传、故事、佛姿造像等,皆玄妙精彩,扣人心弦。佛教传入中国后,直接汲取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佛教信仰酝酿、发酵,展演出精神文明,因此中国佛教的大乘信仰文化早已超脱原印度式的小乘精神理念。

“佛教美术全集”系列之一《佛教美术讲座》,是了解佛教美术发展脉络与图像史料变貌的入门专书。佛教艺术虽体系庞大,但其衍生仍系统分明、有迹可寻。本书即以佛教美术缘起暨释迦牟尼略传为经,阐述佛教美术的纲要;另以图像表现形式三大类为纬(即佛教尊像兮类:显教美术--以净土变相为宏布佛法的信仰世界、密教美术——以曼荼罗为阐述佛法的理论世界、中国式佛教美术——垂迹美术及异象美术系统等),经纬交错、综览佛教美术世界的洋洋大观。佛教美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遗迹分布广阔,表现的内容优美壮丽,令人叹为观止。本书可作为探索佛教之美的捷径。

佛教美术全集3
双林寺彩塑佛像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的双林寺原为“中都寺”,创建年代久远。寺中留存的彩塑佛像闻名国际,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双林寺占地约150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庙院,前院中为天王殿、释迦殿,两旁是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和阎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两旁是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员义祠,东部是禅院和经房。双林寺最为著名的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这些彩塑大多作于明代,它们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是稀世珍宝,吸引中外无数专家与爱好者前往观赏。本书透过摄影名家马元浩的镜头,将双林寺精湛的彩塑佛像艺术,呈现给读者。

马元浩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高级会士,曾出版多本摄影画册。他对于平遥双林寺古文化的保护不遗余力,他镜头下的彩塑佛像,不仅保有生动的神态,细节、取景的巧思,更可见他的用心。透过本书精彩丰富的图版与详尽的文字解说,让读者感若亲身经临,体会双林寺彩塑佛像古物之美。

佛教美术全集4
敦煌佛影

丝绸之路(丝路)是印度佛教东传中国的主要路线。位居中国丝绸之路要冲的敦煌石窟,代表着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也是史上宗教艺术最辉煌的时期,并且成为全世界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古代敦煌的艺术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与热情,通过大胆的全新创造,生动形象地佺释了佛教教义。敦煌仍保存有多达492座石窟、1400余尊的塑像、45000平方米的壁画。从彩塑壁画、佛菩萨像到飞天、供养人、伎乐等一切线描、造型、构图等,皆能令观者感到跃动瑰丽的真切之美,确实展现出申土佛教艺术隆盛时期的壮观绚丽。

本书《敦煌佛影》是一本结合了大漠生路盛景、石窟内外景建筑、石窟佛教塑像、佛教壁画等百余幅文物与自然摄影的佛教艺术专辑。叙煌研究院知名摄影师吴健透过镜头与光影的运用,采撷记录丝路风光、敦煌石窟内外景及佛雕壁画的造像美感,不仅讲求形象的传神写照,同时把握住敦煌宗教艺术最完整的典型持征及审美价值。位居丝路上的敦煌石窟是一个拥有无数珍奇的佛教艺术殿堂,把持续在世界佛教支化史上展现着耀眼的光华。

佛教美术全集5
龙门佛教造像

佛教自西而东传入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在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融会激荡之时,佛教美术的创作也变化出瑰丽多彩的风姿样貌,撼动着人们的视觉与心灵。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伊水两岸,其造像碑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魏崇信佛教,因而开始了此地佛教造像的艺术工程,历各代而于唐代达到巅峰,至明代中叶始告湮息。经历千余年,造就了21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3600余件题记与碑刻,展现出气势恢弘的人文景观,以及相异于敦煌、云冈石窟的独特面貌。

《龙门佛教造像》作者张乃翥,潜心研究龙门石窟佛教艺术20余年;书中主要分为北魏与唐代两部分,从造像的题材内容、风格与雕刻技法等方面,研究龙门佛教美术与当代社会、政治、艺术审美的关联,精辟剖折龙门佛教造像的民族化过程。书中收录250余幅精美彩图,文字解说巨细靡遗,仿佛带领我们亲临龙门,品赏中国佛教美术的精华。

佛教美术全集6
佛像鉴定与收藏

佛教造像的庄严之美,常令观者望之心醉。但是面对类型繁多、姿态互异的各尊佛像,又往往令人不知如何赏鉴。观赏和收藏佛像,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在伪品层出不穷的文物市场上,诸如佛像年代的判断、造型源流的归属、佛像真伪的鉴定等等,往往是收藏者决定购藏佛像、判断优劣的关键点。

《佛像鉴定与收藏》作者金申为知名的佛教文物考古鉴定专家,对草尊佛教造像的研究与真伪鉴定极为独到。本书采取问答方式,关于佛像在中国的起源及流传、佛像的分类、佛教的传布系统、佛教造像的主要流派、明清宫廷佛教造像、少数民族佛教造像、如何着手鉴定佛像的真倘等,均有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述,并收录有近200幅精美图版。对于有心于支物收藏的人士,或是对佛教美术有兴趣者,本书都是不可不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佛教美术全集7
观想佛像

佛教美术伴随着佛教思想而兴盛,自东汉以来缔造了无数艺术精品,超凡动人的佛教造像,触动过古今无数人的心弦。然近百年来中国佛像流落海外者不知凡几,艺术重宝散居世界各地,章喜近来知名的文物艺术收藏家徐政夫,屡屡购回流散在外的精美佛像,令佛像之美重现国人眼前。

《观想佛像》一书,收录了徐政夫收藏的包括北魏到清代,形态各异、神韵微妙的历代佛教造像珍品。书中各篇文章由两岸知名佛教美术学者执笔,包括《石佛遗珍》、《静观默想、古佛新境、文明的艺术圣品》、《中国佛像雕塑美散论》、《中国佛教造像风格的演进》等,并有中国主要石窟分布图、其他地区佛教艺术与传播路线等详尽的图文说明,加上近200幅精美动人的图版,仿若呈现给读者一场佛教美术盛宴,带领读者做一场美的巡展,体会佛教造像美的风华。

佛教美术全集8陕西佛教艺术

陕西,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就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代名词,不仅有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半坡遗址、黄帝陵和汉唐帝王陵墓群,而且也创造了同样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和艺术。数量众多的造像碑、单独造像、石窟与彩塑历经劫难而遗留至今,使我们得以追溯在千百年的沧海桑田中曾经有过的宁静、明澈、深邃、博大和永恒。

《陕西佛教艺术》作者李凇长年研究佛教美术,本书是在他实地考察陕西各地佛教相关遗址的基础上所写成,论述了陕西从北朝至明朝的佛教艺术活动和主要遗址,是第一本综述陕西佛教艺术遗存现状的专著。其中,北朝时期兼容各种文化而又保持传统特征的“长安模式”,隋、唐时期华贵而气势恢弘的皇家色彩,宋、金时期与战争环境紧密相关、风格精致而凝重的陕北地方流派,元、明时期浓郁的民间文化趣味,都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收录有200多幅精彩图版以及各石窟的平面解说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作者亲自拍摄并首次发表,弥足珍贵。

佛教美术全集9
安岳大足佛雕

安岳和大足石窟是我国西南地区诸多石窟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从造像数目统计,大足石窟有石雕造像5万余尊,最早开创于唐代景福元年(892年)。安岳石窟有石雕造像近10万尊,开创于初唐。两地石窟都是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教造像,佛道合龛及儒佛道合一的造像。不少佛教造像的仪轨均出自同一佛教经典,雕刻技法与中国其他石窟寺大不相同,典雅秀丽,技艺水准极高。

本书由专门研究大足和安岳石窟艺术的著名学者胡文和著作、摄影,对两大石窟作了精彩的解说与比较研究,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首次公开出版。

佛教美术全集10
韩国佛教美术

佛教文化东传朝鲜半岛以后,千余年间,成为除了汉文化以外,影响韩国最深厚的外来宗教。而佛教美术的发展也从中国根源的关系,逐渐转移和当地的文化、信仰、生活及民族审美观融合,发展出其特有的图像符号和美感,充分展现出朝鲜民族对宗教与生命共同体的诠释和赞颂。因此从佛教美术在中国及亚洲地区的变迁看来,韩国佛教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性文化的呈现,它独特的风格与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让我们能更深入探索佛教美术的全貌。

本书是第一本介绍韩国佛教美术的专著,是欲一睹韩国佛教美术精华的最佳选择。书中详述韩国佛教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各时期风格流变,并就佛像与佛画两部分,配以精选的图片解说;作者以其多年在韩国的田野调查和体验,丰富的人文生态见闻,生动地揭开了韩国佛教艺术的宝藏。

佛教美术全集11
山东佛像艺术

近年来山东青州地区佛像文物的发掘,是一项令人心痛又惊奇的发现,这些大量出土的金铜佛像及石佛像,多数遭受严重的破坏,但在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中,却隐藏着历史脉络,并可从中解读出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然而,青州地区佛像的意义却远甚于此,它独立地发展出一个新的地方佛像艺术类型--以个体石造像为主的“青州风格”,而其造像内容,也可端倪出青州地区的地方信仰、经济状况及其历史意义。

本书作者刘凤君任教于山东大学,在美术考古学专业上有长期的投注及贡献。他实地考察出土的山东佛教造像,提供许多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及图片,并研究分析出山东佛像地方艺术风格及发展,系统化地汇整出这第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山东佛像艺术》。本书还将台湾地区所藏的青州佛像一并列入讨论,充分凸显出山东佛像艺术课题的完整性。


佛教美术全集12
神秘的印度唐卡艺术

不论您对纯美术或宗教美术的兴趣深或浅,决不能忽略藏传佛教“唐卡”的奥妙,因为它超脱艺术范畴,进入人文精神圣境。明显可见:不信仰佛教的欧美人士,鉴赏、把玩与收藏唐卡的沉迷和精湛程度,国人难望其项背。可见唐卡艺术既无国界亦无不同宗教的相斥反应。


藏传佛教新旧派分水岭代表人物,是纵横捭阖于阿里和拉达的高僧仁钦桑波,他在拉达建造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使拉达保有原初佛教艺术醍醐。本书收录摄影家加藤敬拍摄的国宝级藏传佛教寺院古拙雕像、壁画与唐卡200余幅,其中多幅均属举世绝无仅有、弥足珍贵的佳作,加上图像学者蔡东照妙笔生花,深入浅出地揭开神秘唐卡面纱,增添了本书可贵价值。

佛教美术全集13
山东博兴铜佛像艺术

山东博兴堪称是近30年来出土高古佛像的奇迹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出土4批。博兴县铜佛像至要出自龙华寺遗址,共计100多件,特别是1983年9月出土的一批,在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批铜造像出土,对于研究山东地区铜造像的分期、类型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北朝时期该地区的佛教文化、佛教流传及寺院兴废等,更具价值。

龙华寺遗址出土的这批铜造佛像,其年代从北魏太和二年始,至仁寿三年,期间长达125年之久,除隋代一件老子像外,其余均是佛像;造像题材以释迦多宝像为多,其次是观世音像、弥勒像等。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楚,在中国都是首次发现。这批佛像在公诸学界后,引起了中外学者极大关注。博兴铜佛像表现的多方面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和科学工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至今学者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山东博兴铜佛像艺术》是首次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一个地区铜佛像的专著。本书图文均由山东博兴县博物馆提供。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促进对铜佛像艺术的全面系统研究。

佛教美术全集14
莲华接翠观音寺

建于宋代淳熙八年,迄今有八百余年历史的四川新津观音寺,位于如盛开莲花的九痊峰峦连绵而成的九莲山山麓,为被称作“莲华接翠”的新津县十二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拍摄观音雕塑多年的摄影家马元浩受寺内的飘海观音吸引,自海南跋涉至四川拍摄自明代重建后留存至今的观音佛像与壁画,将隐于翠深霭浓之中的中国佛教艺术与其内蕴的人文光泽,透过摄影镜头带至世界眼前。

历经风雨劫难也经过多次修复的观音寺,其现址上留存着观音殿、毗卢殿、弥勒殿、接引殿等古建筑。除了寺院中的宋少保张商英的纪念碑外,观音殿的观音三大士像与五百大小罗汉像,毗卢殿的十二圆觉菩萨、二十四诸天与十三个供养人像壁画,以及各殿依循宋代营造法式建成的抬梁构造,均以朴实谨素、丰润柔和的线条与用色,特立于富丽艳彩的艺术表现之上;而在其人物鲜活细腻的动作与表情上,亦随处可见经沧桑洗练而劲道未减的描绘与刻塑技巧。现任海南岛博鳌东方文化苑荷花馆馆长、曾举办多次佛像摄影展览的摄影作者马元浩,在1997年出版的《双林寺彩塑佛像》后,在本书中以更显浑熟与意蕴的摄影技巧,透过镜头传达出新津寺佛像与壁画的艺术力量。


佛教美术全集15
西藏佛教美术讲座

本书作者金申积多年在内蒙古和西藏地区从事考察和研究藏传佛教寺庙的实践经验,又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藏传佛教的历史、教派、僧职制度、服饰、建筑、美术等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各类佛像,因其种类繁杂,教理深奥,解释多歧,最容易使读者迷惑,此书在这些方面引经据典,参考诸说,作了准确公允的解释,内中且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有理有据,便于读者了解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关于藏传佛教的诸神,其形象的刻画实际上是有佛经的依据并可从中窥见有着西域和内地文化交流的轨迹。

本书10万字左右,文笔流畅,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附彩色图片近300幅,可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史工作者和旅游爱好者乃至收藏家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佛教美术全集16神秘的曼荼罗艺术

曼荼罗,梵文原义为“悟法的场所”或“万德聚集之处”,分为自性曼荼罗、观想曼荼罗与形象曼荼罗三类。其中形象曼荼罗即是今日人们普遍认识的曼荼罗,为一种具象的绘画或雕塑,通常采用内方外圆或内圆外圆的形式,用来代表古印度宇宙观中九山八海的须弥世界,在佛教的特定仪式中发挥开悟启示、协助观想的作用。作为祭典仪式中诸神降临的坛城的曼荼罗,原来在印度佛教中,是于每次修行仪式开始前制作,结束后随即销毁,因此古印度的曼荼罗留存至今者屈指可数。今日所见的古代曼荼罗,主要得益于将曼荼罗转绘于纸上,以及藏传佛教传人在寺院各处留下的曼荼罗壁画。

本书作者蔡东照以这些在时间长河中演变出千万样貌的曼茶罗为对象,凭藉自身对藏传佛教修行法的多年涉猎,呈现曼荼罗和拥有相同旨趣的文化图像,因目的、制作方式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演化出的繁多形态、纹样与艺术特性,透过本书搜罗经年的丰富图片与识广入微的详细解说,逐步显现在曼荼罗图像中互为参照的艺术与宗教哲学核心。

佛教美术全集1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