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疆日报
你所知道的大美新疆在这里,你所未知的微美新疆也将在这里精彩呈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广电总局通知!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取消限制!新疆本月起实行→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明天上班!提醒你→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注意!今日24时结束!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创纪录!全球第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疆日报

【南疆之“变”·城乡】南疆城乡格局的激情变奏

新疆日报  · 公众号  · 新疆  · 2017-05-28 18:27

正文

改造后的喀什老城一角。□ 新疆日报记者 朱明俊摄


古老的街巷换上了“年轻的心脏”,灰扑扑的边陲小县变身现代化新城,曾经的贫困片区成了今天的幸福小区,一片片高颜值的村落让荒漠生辉……这是熟悉的南疆,也是陌生的南疆;这是古老的南疆,也是现代化的南疆;这是正在巨变中的南疆。


喀什:

老城改造创造世界典范


5月的喀什,已进入盛夏。傍晚时分,夕阳把玫瑰色的余晖洒在老城区幽深宁静的街道上。徜徉其间,恍若在喀什的历史中穿行。可是,土色的磨砂砖墙和精致的雕花围栏分明是崭新的,世界著名快捷酒店的招牌非常醒目,沿街商铺水暖电、天然气、网络一应俱全。所有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人们:古老的喀什已经脱胎换骨。


经过改造后的喀什老城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海内外的游客们绝对想不到,从前这里却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的破败景象。


喀什老城区8.36平方公里,6.5万户居民,近22万人,占喀什市区人口的一半。这样的城市改造规模,最怕“众口难调”。当一对一设计的图纸出来后,不仅留住了老城的风情,百姓也露出了满意的笑脸。“一户一置换”的优惠政策,让迁出的住户没了后顾之忧。


曾经拥挤不堪的老城,通过外迁挤出了一些公共区域——活动广场,包括百姓大舞台、小型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绿化带等。而在外围片区的改造中,多条“一路一景”特色街区,让老城的文化韵味更加浓郁。


2015年,核心区危旧房改造全面完成。2017年,外围27个片区危旧房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将全部完成。这样的城市改造规模在全世界也不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喀什经验值得向世界推广。


离改造后的老城不远,在吐曼河的另一侧,有一个灰黄色的山包,一间间摇摇欲坠的“鸽子笼”杂乱地堆挤在一起。这就是当年老城的缩影,如今成了遗址公园。令人震撼的对比,无言地诉说着喀什的巨变。


除了老城改造这一代表作,喀什地区其实还有更多的变化可以晒晒。借助国家和援疆省市的鼎力支持,近三年来,喀什建设了30多万套安居富民房,让100余万城乡群众住房得到明显改善。城镇设施全面提升。从2014年到2016年,喀什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从617.9亿元增长到759.8亿元,年均增长11%。


现在,喀什地区“一核、两轴、两带、四大城镇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一市两县、三师草湖镇”同城化加快推进,“大喀什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


从城市到乡村,变化随处可见。从喀什市到疏勒县巴合齐乡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在今年喀什地区特色乡镇建设试点中,这个乡榜上有名。


巴合齐,维吾尔语“果园”之意,这里有17000多亩果园,还有5000多亩湿地。依托这些资源,乡里已有50多家大型“农家乐”。


在巴合齐乡的规划设计图上,记者看到两大片漂亮的楼房小区,被果园、绿地环抱,中心城镇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近旁的湿地公园,碧波荡漾。


乡党委书记李文军兴奋地告诉记者:“全乡一半的农户,2500户可以在这里集中居住,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另外那一半,今年全部能住上安居富民房。”


这个规划设计图放在乡政府门前公示,围观者络绎不绝,老乡们憧憬着:“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了。”


城乡格局的改变离不开产业的拉动。5月16日,在喀什经济开发区大门口,记者看到100多位来自周边县乡的年轻的农牧民,正排队进入园区。


这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蓝图已经绘就:空港产业物流区、城北转化加工区和城东金融贸易区分别置于喀什市南北两侧,像张开的双翼,振翅欲飞。在喀什新一轮的加速奔跑中,它一定是最强劲的引擎。



和田:

荒漠里“长”出和谐新村


和田的贫瘠和和田玉一样“久负盛名”。这个南疆大区的绿洲面积只有3.7%,是新疆乃至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此刻的和田,荒漠依然广阔,一场令人惊叹的巨变正在悄然发生。


汽车在空旷的天地间奔驰,灰黄色的荒漠无边无际。突然,一个崭新的村落“跳”入眼帘:一大片红顶白墙的新居、笔直宽阔的村间公路,还有大片大片夺目的绿色。这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和田市吉亚乡团结新村。


2014年3月,经过全方位规划论证后,和田市启动在大漠深处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民生工程。如今,团结新村建设投资已达4.3亿元,治沙近万亩,沙漠中的团结新村已经变成了534户各族村民的幸福家园。


在和田县农业经济新区,记者看到了一幅更加壮观的图景:茫茫荒漠中,1000多户漂亮的安居富民房浩浩荡荡,骄傲地铺展开去。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现在,这里已建成和谐新村、和融新村,两个村子1000户安居富民房已全部入住。


和田县和北京援疆前方指挥部合力筹资,为每户村民配置了80平方米的新房、1亩地的庭院、4亩果园和一座温室大棚,村民只需自筹5万元房款即可入住。除了种植外,农业经济新区还引进了33家企业,村里已有近900人变身为产业工人。


记者走进几户老乡家,看到的是挂着壁毯的宽敞客厅,装修一新的厨房,还有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多民族百姓居住在一起,在互帮互学中共同富裕,让团结新村与和谐新村成了多民族和谐共居的幸福家园。


人创造了风景,风景最终又改变了人。幸福感让两个沙漠的村子魅力倍增,正在建设中的和安新村即将竣工,很快这里又将新增几百户居民。


和田的变化当然不止这些。除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的变化,“和(田)墨(玉)洛(浦)”一体化核心经济区建设加速推进,两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和田人的生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各族百姓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入夜,墨玉县布拉克夜市,霓虹闪烁,人流熙攘。各种美食香气扑鼻,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全疆最大的一家夜市,2014年以来,墨玉县全面启动老城改造,同时,投资2000余万元,配套兴建了这座夜市。2016年年底开业以来,每晚都有上万的客流量,带动了1500多人就业。


热闹的夜市上,记者和天南海北的游客品味着美食,看到的却是和田人的信心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激情。



克州:

小县城变身现代化新城


第一次来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府阿图什,扑面而来的现代化城市气息会让人仿佛忘记,这里是祖国西部的一座边城。


州党委副书记、州长迪力夏提·柯德尔汗自豪地用一组数据佐证克州的变化:2016年末,全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4487元,较2013年增长43.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392元,增长61.3%。目前,全州已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城乡公路网,乡镇通达率100%。


如果觉得这些数字还不够生动,那么跟记者来阿克陶县看看吧。这个坐落于昆仑山脚下的偏僻小县,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一直“灰头土脸”。5月21日,记者站在阿克陶白山湖公园的观光塔上,举目四望,看到的完全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小城。


一条宽阔的马路把城区分成两大片。一边是生活工作区。两个漂亮的小高层居民小区叫和谐小区和湖滨小区。离小区不远,有铺着塑胶跑道的体育活动中心,旁边是新建的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


另一边是休闲娱乐区,新建的白山湖公园碧波荡漾。因为这里有600多亩的荷花池,两年前,阿克陶又多了一个节日:荷花节。三年前,这里还是灰扑扑的村落,如今,这里是阿克陶县的城东新区。


三年间,县城由原来的3.45平方公里增至8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城。全县22.3万人,40%成为城镇居民。


“新城的夜景更美。阿克陶县的夜景,可能是整个南疆最美的。”阿克陶县住建局副局长王新疆骄傲地说。


克州的发展来自国家支持、援疆助力,也来自区位优势。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不仅让克州成为边境大州,也让它“一路连欧亚、五口通八国”的地缘优势跃然而出。“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克州发展的新机遇。


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已经初具规模。阿图什工业园区人气骤升。在劳动密集型的小微工业园中,记者意外地发现了一家产品全部出口美国的羊绒服饰公司。公司负责人说,来这里办厂,就是因为从中亚进口羊绒很方便,并且物美价廉。


园区经济的兴起,正在悄然改变克州的产业格局。



阿克苏:

贫困片区成了幸福社区


5月20日傍晚时分,记者来到阿克苏市兰干街道朝阳社区,这是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小区。干净的小区里高楼林立,设施齐全,孩子们在中心草坪上嬉戏,老人们在悠闲地纳凉,另一片空地上的广场舞也很有人气。真是一幅幸福和谐的边城夏日图景。


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是阿克苏出名的贫困片区,年久失修的房子拥挤破旧,垃圾遍地,70%的居民无业。


城市面貌的改变应当从最难“亮化”的“死角”开始。从2012年初开始,阿克苏市分三期对朝阳街近千亩、涉及2500户1.2万人口的棚户区进行征收改造安置。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外加就业帮扶,让朝阳社区彻底“改头换面”,成了今日文明幸福的新型社区。


朝阳社区的变化只是近三年来,阿克苏地区城乡变化的一个缩影。


温宿县新城堪称阿克苏城乡建设的大手笔。第一次来到这里,恍如走进了一座环境优美的江南小城。“山水温宿,幸福泉城”是这个县城的最新定位。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以“阿(克苏)温(宿)同城化”为发展战略,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的新城已建成10.6平方公里。“五纵九横”的城市路网、8条与阿克苏市互联互通的城市交通网以及5分钟机场快速通道,使县城与阿克苏市无缝连接。


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周边县市居民纷纷来温宿投资落户兴业。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和院校也相继落户新城区。


“阿温同城化”稳步推进,形成了以阿克苏市、库车县和阿拉尔市“三座龙头城市”为区域性中心,其他县城为骨干,中心乡(镇)相配套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今年,阿克苏地区又有9个乡镇被列入示范城镇的建设。


城乡巨变拉动了经济发展。在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批批重点项目相继上马,一个个产业加速崛起。开发区的建设正将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感受南疆四地州的巨变,记者看到了这片古老大地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变化仍在发生,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青春亮丽的南疆。( 张海峰





和田夜市:香气扑鼻的亮丽风景


5月12日,和田市夜市上的歌舞表演,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驻足观赏。 □ 新疆日报记者 甄世新摄


每到晚上八九时,灯火通明的和田市夜市就被挤得水泄不通,一派繁华喧闹景象。


夜市的摊位从东到西排开。走进夜市,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左顾右盼,寻找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从炭火里烤熟的偌大鸵鸟蛋、鹅蛋,到飘着浓郁香气的烤全羊、面肺子,再到案板上甜爽的西瓜、甜瓜,和田市夜市上的每一道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夹杂着南来北往游客的方言、维吾尔语的吆喝声;那些围着各色花头巾的女摊主和戴着各式花帽的男摊主;窜来窜去的小巴郎……这一切把和田市夜市渲染得更加热闹。


5月18日,来和田市旅游的广州市退休干部李开贤告诉记者:“我和朋友来和田市旅游,晚上来夜市上尝尝小吃。还可以看歌舞演出,或去图书馆看书。吃好了,再看看介绍新疆的图书,感觉逛得好舒服。”


艾力·麦依丁和妻子阿娜尔古丽·斯拉木是和田市夜市“阿娜热木五种菜拉面王”的摊主。快人快语的阿娜尔古丽说:“夜市上我们家两个摊位由妈妈、我和丈夫一起经营,每天收入1000元到2000元。人来多了,座位不够,旁边的薛慢利大姐就让客人坐在她家摊位上用餐。”“阿娜尔古丽妹妹做的拉面地道,炒菜用料讲究,客人比较多。我家摊位有时人多了也坐在她家位置上吃饭。”来自安徽合肥的和田市夜市摊主薛慢利插话说。


41岁的薛慢利2006年来和田市打工,先后卖过菜、开过饭馆,今年4月底到夜市卖起了砂锅。“这个夜市干净,商户们都非常团结,大家都是一家人。260多个摊位,家家都是和田市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窗口。”薛慢利对记者说。


在和田市夜市,没有传统夜市的杂乱无章,这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


“原来的和田夜市在和田团结广场旁边,由于地方小,加之区内外客人纷至沓来很拥挤。2015年5月,和田市政府把人民西路北边的公用停车场改建后,就将夜市搬迁过来,统一规划布局,每个摊位面积一样,统一了厨师着装,干净整洁。去年底到今年2月,我们又对夜市进行了扩建,修建起了整体棚架,整个夜市看起来像一座候机楼。还给摊主们免费提供了桌椅板凳和餐车、烤炉。”和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曹卫军告诉记者。( 陈晨




喀什老城:焕发青春的丝路古城


改造后的喀什老城区(摄于5月16日)。□ 新疆日报记者 韩亮摄


5月下旬,记者走进喀什老城区,看到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街巷:工艺品街、民俗街、餐饮街、休闲街、民族帽子街、铁匠街等等,如同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博物馆。


2015年,喀什老城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开放式自然人文旅游景区,这为古老的喀什老城注入了活力。从今年3月至今,短短不足1000米的喀什老城区阿热亚路(即人们俗称的“坎土曼巴扎”)就新增了22家从事旅游的商铺,“古丽的家”就是其中之一。


沙拉麦提古丽·卡日是“古丽的家”的老板,出生在喀什老城的沙拉麦提古丽曾是一名导游,她看好喀什老城旅游发展前景。今年3月,在家人的支持下,沙拉麦提古丽投资50万元在位于喀什老城区亲戚家的院子,开设了体验式民族家访旅游业务。进入5月,“古丽的家”成了喀什老城区内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每天能接待二三百名游客。


沙拉麦提古丽对记者说:“喀什老城改造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老城居民,老城改造不但改善了老城居民的居住条件,还拓宽了我们的就业渠道。喀什老城5A级景区创建成功,我们尤其引以为自豪,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喀什老城区民俗风情浓郁,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尤其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民居建筑、民族服饰、民俗文化、民族歌舞等,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这也是喀什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在喀什老城区的居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过着和谐、安逸的生活。在阿热亚路另一端的一个4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店里,十几个维吾尔族姑娘正在熟练地缝制服装。服装店经营者艾买提江·阿布都克热木说,以前店面很小,只有他和老婆一起干。这条街改造后,他把这个店铺租了下来,店面比以前大了好多,还招收了10个姑娘来这里制作服装,生意还是忙不过来。


正在缝制服装的阿孜古丽·吐孙说:“我初中毕业在职业学校免费学会了服装缝纫技术,能在家门口就业,每天都很开心。”


走在喀什老城的街巷中,不仅能看到喀什老城的历史风貌,还能从一间间改造后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新居里,感受到老城人观念的变化。一边是传统的铁匠铺里传出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另一边是咖啡店里飘出的阵阵香味。曾经的骡马店,装上了WiFi后,改造成了极具民族风情的青年旅社,接待着国内外的游客。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遗迹在老城中交汇,使古老而又年轻的喀什老城更添魅力。( 朱明俊 )




伊尔克什坦口岸:在戈壁上建起一座开放窗口


5月9日,停放在伊尔克什坦口岸海关监管库的拖拉机。 □ 新疆日报记者 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5月9日上午,在伊尔克什坦口岸外,一辆辆挂着国内或国外牌照的货车正在排队等待通关。货车司机赵友辉在办理完入境手续后,准备前往伊尔克什坦口岸联检大厅的免税店,购买些免税商品带给家人。


赵友辉是一名已经有10年国际长途运输经验的老司机,刚刚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回到中国境内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中国百货在当地非常受欢迎,我现在运输的货物,大部分都是中国百货类商品。”赵友辉说。


5月3日,赵友辉驾驶装满百货的货车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两天的行程抵达位于乌恰县城西的伊尔克什坦口岸。5月5日抵达口岸当天,赵友辉就办理完所有的通关手续,并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了奥什市。“现在口岸面貌变化太大了,联检大厅建设得更现代化,办理通关手续也越来越快。”赵友辉说。


现在的伊尔克什坦口岸,是2011年12月投资3.5亿元迁至乌恰县城西的,设计年过货量200万吨,年客流量50万人次。口岸出口货物目的地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占比在30%左右。


在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管委会办公大楼上,可以鸟瞰整个喀什经济开发区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在群山环抱的大片戈壁中,整齐的道路,把园区划分成几大区块,一些地方已经建起了厂房。


喀什经济开发区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管委会口岸管理局局长宋志刚说,2012年至今,园区已建设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政府投资项目200余项,累计完成投资5.53亿元。如今,戈壁上口岸园区已经基本成形。主要规划了进出口产品加工区、商品物流仓储集散中心和金融商贸综合服务区三大功能区。


截至目前,园区已注册企业70余家,注册资本近8亿元。累计完成税收6000万元,解决1600余人次就业。


2016年,伊尔克什坦口岸实际过货量40.98万吨,监管进出境车辆21389辆,进出境人员35690人次。( 陈蔷薇、何进




第一师十团:特色小镇“徽”色动人


5月14日,兵团第一师十团翠湖雅居一角,宛若江南小城。□黄小丽摄


夜晚的微风吹散了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热气,走在兵团第一师十团蓝泊湾大道上,崭新明亮的路灯、连片的徽派民居、干净平坦的街道、悠闲惬意的人流……一幅赏心悦目、美丽恬静的画卷映入眼帘。


“吃过晚饭,出来走走,看喷泉,跳广场舞,现在的生活好幸福。”5月14日,饭后正在散步的十团职工李采芳对记者说。


李采芳的话语道出了十团职工的心声。近年来,十团党委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产城融合发展为支撑,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南疆建起了一座独具江南特色的小城。


“小城镇建设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钱。”谈起团场小城镇建设,十团政委侯飞说。


位于阿拉尔市北市区的十团坚持以“一团一品、一区一景、一街一特”的设计理念,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打造了花园式、景观化的特色小城镇。


“在这里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让我感到很踏实。”家住翠湖雅居的十团退休职工彭新成老人对小镇的发展有着切身体会。上世纪50年代初彭新成来到十团,60多年间他住过地窝子、土坯房、红砖房,如今搬入设施齐全的楼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彭新成家住房的变迁正是十团小城镇建设从无到有的缩影。近年来,十团先后建成11个住宅小区、3834套保障住房,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5963人增加到现在的11700人,城镇化率75%,自来水入户率100%,天然气入户和集中供热率99%。


如今的十团放眼望去满是绿色,“绿”成为了推进十团经济发展的生命之“魂”。该团近年来先后投资近7000万元实施了主街道绿化、广场绿化、校园绿化、小区绿化四大类11项园林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5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2%。投资4406万元实施的4.5公里蓝泊湾大道两侧绿化带,树、灌、篱、草、花高低搭配,形成绿地、花海,灌木、景观树、常绿树、乔木依次排列,纵横交错,成功地将旅游观光与城镇绿化美化融为一体。


十团党委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兴业”的发展理念,发挥集聚作用和辐射效应,促进结构转变,发展经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了职工创业园,实现第二、三产业比重达52.6%,有效带动了人口转移、产业聚集,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了十团的繁荣发展。各族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个美丽、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正在崛起。( 夏青 )




库车经开区:打造南疆重要经济增长极


5月17日,位于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夜景。  □新疆日报甄世新摄


5月17日,在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天山环保库车石化有限公司,15万吨改性沥青、30万吨重油加氢扩建项目施工现场,多台大型机械设备正在紧张作业。混凝土搅拌的轰鸣声、钢筋铁架的碰撞声、大型装载车的发动机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交响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广电总局通知!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取消限制!新疆本月起实行→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明天上班!提醒你→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注意!今日24时结束!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创纪录!全球第一!
3 天前
浪潮工作室  ·  一起来写稿,日日十万加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