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灵均被证监会处罚的事再次把量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事发之前,我刚好写了一篇回顾这次量化危机的文章:
量化啊,量化唉!
结合这次灵均事件,我再回应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彻底剖开量化的真相。
我们先看看,灵均在股灾期间做了些什么?
2月7日和8日那两天,灵均投资的策略突然大幅减少对中证2000那些小盘股的投资比例,加码了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这些大盘股。
结果呢,他们错过了小盘股在2月8日的反弹机会。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也就是2月19号,他们又快速掉头,减少了对沪深300等大盘股的投资,重新转战中证2000的小盘股。
而且灵均还堂而皇之地炫耀自己套利国家队的策略,
这叫自作孽不可活,这个市场上不是什么钱都能赚,连这么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是活不长久的。
灵均这一顿操作猛如虎,但问题就出在这“猛”字上。
深交所发现他们在2月19号开盘后的短短几十秒内,就卖出了价值13.72亿的大笔深市股票,这直接影响到了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
所以,从2月20号到22号,监管对他们采取了限制措施,禁止灵均交易所有沪深股票,并且启动了公开谴责程序。
简单来说,之前他们放弃小盘股追大盘股,错过了一波反弹行情;节后又迅速把资金调回小盘股,这种频繁大幅度调仓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方式方法不对劲。
原本做量化投资,应该像慢慢品尝美食一样,讲究的是平稳有序地进行交易。但他们却像饿狼扑食,一眨眼功夫就把整盆菜都吞下去了,这哪行?
如果一个交易者短时间内下单量大到能占两市交易量的10%以上,这就属于异常交易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自己要承受高昂的冲击成本,还会影响到其他市场参与者,让大家都跟着受罪。
监管部门处罚的不是量化投资本身,而是针对那些破坏市场规则、不顾及影响的不合理交易方式。
就像黑人球员推人被罚,不是因为他的肤色,而是因为违反了规则。同样道理,无论是量化投资还是主观投资,只要违规操作扰乱市场秩序,就得挨板子。
总的来说,监管层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并遵守市场交易规则的重要性,确保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下面再聊一些由量化投资引发的热点话题:
1、量化为什么会出现大幅亏损?
最近量化投资的超额收益掉到了近五年甚至十年来的最低点。因为刚好碰上大盘也在下跌,所以一些量化指增和选股的产品跌幅更大。有些量化中性、杠杆中性的产品,跌幅甚至超过50%。
这次量化产品大幅度亏损,简单来说就是市场风格突然变脸惹的祸。量化投资就是要比指数多赚那么一块,而这部分收益主要靠挑选过去表现好的因子和调整投资组合实现。
要想跑赢大盘,就得在某些方向上与众不同,但市场风向说变就变,每回风格转换,量化产品都容易出现超额收益回撤。
这两年,因为竞争激烈,大家都挤在小盘股上,一旦风格逆转,大部分人就很难全身而退,这次反转如此剧烈,超额收益自然掉得让人瞠目结舌。
2、
这波量化公司爆亏,倒欠券商钱是真的吗?
确
实
有些量化机构的产品回撤挺猛的,还有些面临追加保证金的问题。
但是要明白,他们之前也是赚过大钱的,这次只是暂时回调,并没有到穿仓的地步。
券商风控严格得很,一般不会轻易出事。
3、量化是不是抱团坐庄小盘股?
量化的超额收益Alpha其实是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Smart
β策略混合搭配、灵活切换才产生的。
中性产品和DMA产品这些投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在对冲掉市场整体波动风险(也就是所谓的beta)后,靠管理人的能力赚取纯正的超额收益(pure-alpha)。
就像做买卖一样,他们得聪明地选择:多买进那些预期能涨得更多的股票,同时卖空预计表现会较差的股票。这样一来,组合就不再随大市起舞,而是通过精准选股来获取利润。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过去一年里大部分股市表现都不咋样,反倒是小市值股票像一匹黑马跑在了前面。
虽然很多量化基金的经理们都知道过分偏重某一风格有巨大风险,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面对市值因子在过去表现出的强大威力,不少量化产品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开始放松了对投资敞口的严格控制。
纷纷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流动性较差的微盘股上。这就像是大家都挤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一旦有人要撤退,很容易引发集体踩踏事件。
4、
为啥小盘股反弹时,有些量化产品的超额收益没反弹?
春节前那会,由于市场恐慌情绪高涨,不少量化管理人缩紧了投资范围,甚至模仿指数成分股来配置,结果错过了小盘股的大反弹。
尤其是带杠杆的产品,在大跌时减仓或关闭敞口,虽然躲过了大跌,但也失去了反弹的机会。
比如龙旗基金在调整中遭遇了两头挨打,因为此前坚持没有人工干预模型,产品在2月5日至2月7日保持全市场选股,超额出现了巨大的回撤。
在2月7日下午评估当前的行情过于极端后,收紧了选股域和风格因子的暴露,结果错失2月8号中证2000的反弹。导致龙旗的多条产品线在当周遭受两位数的超额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