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世界是座乐园,你是哪一类“玩家”?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在新疆,没有人不会被这一口纯粹“九月甜”打动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藏在60秒微信语音里的“强制的爱” ·  3 天前  
新周刊  ·  “不补习”的海淀妈妈,最后怎么样了? ·  1 周前  
新周刊  ·  逃到鹤岗的年轻人,逃回了北京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读者故事 | 那些老旧的日子,懒懒地坐在心头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3-02 20:05

正文

我在南方遥望北方


我出生在南方。父母是在五十年代末大办钢铁的岁月里来到武汉的。我吃着南方的粮,喝着南方的水长大,却时常怀念那片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


静下来的时候,母亲讲的故事便浮现在脑海里,眼前便出现那片蓝蓝的天,幻想里便有一条清亮的小河从天而下,流过草原,流进故乡的土地里……


母亲告诉我,姥姥一生生了许多孩子,有的生下来就死了,有的是中途离世的,因为家境贫寒。母亲还告诉我,不是姥姥愿意生,而是她不得不生。


母亲十岁那年,她的大哥得了怪病,牙龈整天出血,开始还很轻,出着出着就不行了。那时大哥己经结婚了,媳妇就要生产,他恨自己得的病,他多想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呀。为了这一刻,多大的痛苦他也忍着。母亲心疼自己的哥哥,日夜守护在他的身边。她安慰他,照顾他,不断的为他挑出牙床上的血痂……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终于听见了儿子的第一声啼哭,他用尽浑身的力气喊“快把儿子抱过来,我要看看……”话音还没落地就咽气了,两只眼睛久久的睁着.……




转眼春天到了。 当小河掀去披在身上那厚厚的冰雪,太阳也暖暖地升起来了。此时,河水在静静的流淌,小树在悄悄的发芽,连小草也探出头来想看看春天的景色。


万物复苏,只有母亲的心依然被冰雪覆盖着。因为,她的小弟又病了,而且他们的老父正催着七岁的孩子去放牛。母亲望着正在用草绳糸着绵裤的老父,哀求说:“爹,让我去吧,小弟发着烧呢。”


老父系完裤腰带,在盆里洗了把脸,然后在母亲递过来的又黑又滑的毛巾上擦了擦,转身便去取他的大烟袋。他一边住烟袋锅里放烟叶,一边对女儿大声说:“你去放牛了谁来喂猪?你哥下地去了,你妈要做饭,难道让我做这些家务活不成?”说完又对躺在炕上的小儿子说:“去去,起来吧!别躺在那装病偷懒,哪有那么富贵?出去溜溜,回来就好了!”最后又补充一句:“小兰,别忘了扫扫院子,还有便(侧)所,这帮完蛋就知道祸害,不知道收拾!”本来还准备再骂几句,不料嗓子眼被痰卡住,只听“咔”的一声,一口浓痰重重地被吐了出去,远远的落在地上。父亲用两手使劲往上拽了把大棉裤,恨恨地转身抽烟去了。


 “去吧,孩子,小心点,早点回来吃饭。”老母亲无奈的对儿子说。小弟从炕上爬起来,穿上衣服就往外走,“娘,我没事,放心吧。”


母亲说,他永远都忘不了小弟骑在牛背上渐渐远去的瘦小的身影。


不知过了多久,小弟在牛背上睡着了。“谁家的孩子胆儿这么大?踩坏了我的庄稼地!”地主徐大马一声怒吼,紧接着狠命的抽了牛一鞭子,牛受惊后乱跑起来,把小弟重重的摔在地上。第二天天不亮,小弟就咽气了,死的时候两眼紧闭,好像再也不想看这世界了……


      
岁月伴着河水流淌。它带走了童年,带来了希望。
        

母亲十九岁那年出嫁了。父亲住在河的对面。母亲说他从小就没了爹娘,是哥哥嫂子把他抚养长大的。刚结婚那会儿,父亲很瘦,个子也不高,虽说读了几年书,可整天还是耷拉着脸不说话。
       

有一次从地里回来肚子饿了,他偷出两个大鹅蛋放进灶坑里,不大会儿功夫,只听“嘭”的一声鹅蛋爆炸了,吓得他转头就跑,老远还能听见嫂子的叫骂声。
        

日子在日出日落中一天天过去。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伙人,说是来招工的,村里人叫他们“工作队。那天可是热闹了,大人小孩都走出家门来看热闹。工作队的人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让村里的姑娘小伙那个羡慕!小孩子不懂事,一边喊“穿皮鞋,高抬腿,”一边跟在队伍后面使劲跑。小小村子顿时像过节一样热闹。
        

工作队的人经过精挑细选终于选出了三个人,父亲是其中的一名。几天后,父亲跟着他们进城了,一走就是三年。
        

 在一个春光灿烂的下午,村里突然走进一位身着中山装,脚穿黑皮鞋,腕上带着手表的年轻人。只见他身材高大,五官端正,仪表堂堂,正迈着大步朝家中走来,身后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乡邻。
       

哥哥嫂嫂看见后,都惊呆了,“哎呀,我的妈呀!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有出息?几年不见像换了个人似的,咋看我都不认识了!”大嫂可着嗓子大声说,生怕外人听不见似的。她身前身后不停地招呼,年轻人在乡亲们的簇拥下进了屋,他一边回答着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提问,一边从皮包里掏出自己从城里带回来的糖果分给大家,乡亲们乐得嘴都合不拢。


他,就是我的父亲。
     

夜里,父亲告诉母亲,进城后,组织上又安排他到哈尔滨工学院读了三年书,如今毕业了,组织上又决定将这批学员分配到武汉工作,因为要为那里的钢铁厂输送人才。
      

 “这么说,你要去武汉了?”母亲小心翼翼地问,她很想再问“带我去吗?”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自己一个大字也不识,怎能配上他呢?然而,南方城市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她做梦都想去!

        

不久,村里传出闲话,说父亲要拋弃妻子独自去武汉。母亲听了暗自落泪。
      

 一个月的假期终于到了。那天,母亲惶恐的和她嫂子一起整理行李。听见妻子的叹息,父亲问:“怎么?嫂子没跟你说一块走吗?”母亲听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的心“嘭嘭”地乱蹦,更加诚惶诚恐了。


哥嫂把他们送到村口,含泪告别。大哥拉住弟弟的手说:“出门在外凡事多用脑子,照顾好孩子,哥也没啥说的,自己多保重吧!”父亲说:“知道了哥哥,回去吧,你们也要保重身体,等过去安顿好了我来接你们……”
         


父母踏上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小路,这条路慢长又艰辛,这一走就是十年。
      

记得那是一九七O的夏天。傍晚,虽然烈日收起了它的狂燥,可是大地依然被酷热笼罩,也难怪人们把“武汉”称做“捂汗”呢,它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大火炉”,即使到了晚上也没有凉爽之意。


当时,别说空调了,就连电扇我们也没见过,热哄哄的室内让人无法入睡,人们便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于是,便有了当年武汉特有的一幕—— 每当太阳落山后,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齐上阵,往地上泼水的泼水,搬东西的搬东西,你来我往,热闹非凡,凡是能供人休息的不管是木制的还是竹制的统统请出室外,一张张临时搭就的床,横七竖八的躺在院子里、马路上,老天爷成就了一个大家庭,它在磨炼人们意志的同时也把欢乐带给他们。

        

吃过晚饭,男人们开始聚在路灯下下象棋,女人们便凑在一块儿做针线活、拉家常,为了凑兴,大人们就叫小孩子给她们唱歌,我的嗓音高,往往最受欢迎,一首“太阳出来照四方”能引来四面八方的观众,歌声代替了炎热,也带来了欢笑。
         

那天,我正唱歌的时候,几个五大三粗的中年汉子冲进了我的家,他们气势汹汹的模样吓得我赶紧躲在母亲的背后。
      

 “陈玉在吗?把他叫来,我们要抄家!”一个大个子叫道,还朝天上开了一枪。
      

 父亲被叫了回来,母亲怀里抱着小儿怯怯地看着他们四处翻腾,最后,他们终于在一个装衣裳的木箱里找到了一张刘少奇的照片,这就是父亲的罪证,他们把父亲带走了。
        

 那一夜,父亲没有回来,他被造反派们关在一个小屋里,强迫他说出自己的罪行,还逼迫他站在木凳上,再将凳子踢翻,使父亲重重的摔在地上……
          

几个月后,父亲因为腿疼去医院看病,医生告诉说,父亲患了淋巴癌,必须住院诒疗,母亲在家里医院两头跑着。偶尔,父亲也会从医院回来看望我们,只见他日渐消瘦的脸上划着一道道红印,让我们感到畏惧。父亲常常叹气,眼里带着忧伤,他在担心没有父亲以后孩子们怎么办?
         

父亲生病以后,在医院住了半年时间,有一天,母亲领着五个孩子乘车去了医院。来到病房,我们看见父亲的头上正冒着大汗,连棉被都被汗水湿透了,父亲紧咬着牙床,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成人以后我才知道,癌症病人是活活被疼死的呀!
        

看见我们,父亲的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他喘着粗气对我们说:“可怜的孩子呀,爸爸不能继续陪你们走下去了,爸爸这一生为有你们几个孩子感到心慰!要记住,我去世后,你们要听妈妈的话,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挫折都要勇敢的挺过去……”他还特别嘱咐母亲,将他的骨灰让哥哥带回老家,把他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伴着风雨,我们像小树一样成长。


      

四十年后,我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心潮澎湃的我是在用心寻找着父辈的足迹。短短的几周时间,我被故乡亲人的热情一次次的感动。
        

永远也忘不了那次赶集的下午,表妹带着我一路欢歌笑语,仿佛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往回来的时候太阳都快要落山了,她领着我悠然地走过小桥,走过一片片玉米地,最后来到一座小山坡上,她说,“这座小山坡是我常来的地方,我喜欢站在这里遥望远方。”我被她的话牵引着不禁向远方望去,猛然间,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只见天际边火红的晚霞照亮了天空,照亮了大地,微风吹来,田间的麦浪此起彼伏,天地间一片金黄,仿佛整个人都被溶进了金色的海洋……
 

漫漫人生路上,我怎能不遥望北方?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血脉,更有那梦里常忆的玉米、夕阳……


作者:  有凤来仪,已年过半百,一生没有别的爱好,只喜欢读书写作。


编辑:谷主


注:由于作者个人原因,本期读者故事暂无二元二维码,喜欢的读者们可以尽情分享哦。

“读者故事”栏目长期面向读者征稿啦!

征稿要求:
1.个人原创故事性文章,可以是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虚构的;
2.文章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
3.
文章从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过;总字数在4000字以内;

4.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将文章直接写进邮件正文中,文末加上作者名称和联系方式,邮件标题为:读者故事+文章题目。
5.投稿一经采用,编辑会第一时间和作者联系;采用的稿件将发表在《读者》微信上。

6.“读者故事”栏目是专为读者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分享故事,提倡写作,因此暂不提供稿费,敬请您的理解。

7.请勿重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