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愿望会深刻地影响着TA的消费观。
拿我来说,我毕业那年,希望在我打拼的城市,有本写着自己名字的房产证。
所以那时我的消费观核心就是:
压缩那些行为必要,但形式不必要的支出。
比如:
我知道健身必要,但健身房的花销可以省,换成去公园快走或拉伸也挺好嘛;
我知道英语必要,但学英语的途径可以选,能够选英语角而不选培训机构嘛;
我知道获取新知识必要,但我不必非要培训或上课,自学能力能够应付的嘛。
我几年下来攒下十几万,发现一线城市的房价根本不是我的工资能承受的,于是我综合发展前景、宜居指数、生活成本等因素,索性换了一个二线沿海城市,买房,安居,乐业。
在生活压力被极大稀释后,我的消费观水到渠成地升级了。
我不再为了日用品单价更低,大老远地去超市购物,可以多花点钱在便利店里买到“便利”;
我开始付费成为视频网站的会员,跳过90秒的广告,有更多更新的优质视频可供选择。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不得不佩服马克思爷爷的远光灯眼。
我固定去理发的工作室,就算每次结账时发现又涨了那么多,但我下次肯定还乐意去。
一是我享受那位理发师带给我的美好氛围,他从来不推荐产品,而是抿一口红酒,然后安静专注地帮我剪发;
二是我觉得被那位坚持跑马拉松的理发师剪过的头发,每根发丝仿佛都沾上了一些坚持的气息。
为了与有人格魅力的人来个邂逅,就算多付点钱,我也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我现在每个月都会买很多新上的原价书,对于新鲜出炉的优质音频付费收听,我在分享经济中完成着输入输出的新陈代谢。
当然,任何渠道的内容都会有误,像是美学大师蒋勋,知识脱口秀主持人罗胖,他们有些观点未必正确,但我也没觉得亏,
毕竟引发好奇和触发思辨,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我没去细算以前那种高性价比的消费让错过或滞后了什么,但我现在觉得:
当我消费升级后,生产升级了,人生也升级了。
只说消费升级就能人生升级的都是大忽悠,我一定要强调生产升级的重要性!
有次某个发展很顺的年轻才女上台演讲,答疑环节,台下有个听众问她如何看待“消费决定论”,比如你买了奢侈品=自己是奢侈品,你会花钱=你会赚钱……
才女果断指出,
如果缺少中间的“产出”环节,等式不成立。
你买了奢侈品,产出了“奢侈品”,你才是真正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