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会
博广大,思不同。人文视野,人文关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会

投票 | 只把票投给楼巍老师不是没有原因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会  · 公众号  ·  · 2017-09-20 23: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随着“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评选活动网络投票的进行,人文学院哲学系楼巍老师的名字逐渐被更多学子熟知——以渊博而自由为治学风格的教师?追寻文学的写诗狂热分子?摇滚黄金年代里一样也抱吉他听郑钧的青年?给楼巍老师投下一票,走进他的课堂中、生活里。


楼巍老师及其科研成果


楼巍老师是浙江义乌人,生于1983年2月,毕业浙江大学,获得浙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理学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和厦门大学哲学流动站博士后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哲学副教授、英国维特根斯坦协会会员。 现为本科生开设《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史(上)》等课程,曾为研究生开设《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研究》与《专业外语》,曾开设全校通识课程《古希腊哲学》。



楼巍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曾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世界哲学》、《哲学研究》、《现代哲学》等哲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最后阶段的维特根斯坦与知识论”研究课题,获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支持;参与“第三阶段的维特根斯坦研究”,获2011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支持。


楼巍老师曾说,自己走上哲学这条道路纯粹是机缘巧合。他是1999年上的大学,就读于新闻系,但有两个绝对好友是哲学系的学生。三人常在一起厮混、踢球,楼巍老师耳濡目染,也对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常去听他们班的课(老旧的教学楼外面的大树上总能发现年迈的松鼠),参加他们班的活动(比如春游、秋游,还一起表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楼巍老师这两位挚友的班主任成为了他的硕士生导师。



如今,他的这两位朋友,一个是浙江大学科技史专业的硕士,一个是逻辑学博士。前者回了云南老家,现在是个成功生意人;后者回了宁波老家,在宁波理工学院当老师,教的是电子商务,现在自己搞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比起他们,我本是非专业人士,现在居然只有我还在做哲学,真是太荒诞了。 ”楼巍老师如此说道。


课堂:渊博而自由、纯粹并真诚


楼巍老师在1999年考入浙江大学新闻系。当年,在浙大,新闻系、中文系和哲学系都属于人文学院,加之他个人觉得新闻十分无趣,便常常跑去中文系和哲学系旁听。课余时间,他和中文系、哲学系的众多文艺青年一起阅读、写诗、辩论、喝酒和抽烟。他最喜爱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觉得这两位作家的作品真让人拍案叫绝!他说:


那时候,每当读到精彩之处,我会把书‘啪’地往床上一拍,马上去隔壁找好友讨论一番。如果好友不在,就激动难耐,真想吐出几口血,人才舒服!




除去小说外,他还喜欢诗歌,特别是外国诗人的作品。他与文学的缘分始于此,而这种缘分,即便在他走上了哲学这条道路,也并未消失殆尽,而是弥散在了那些无意识的动作之中,比如授课。


常说文史哲是一家。且不谈历史,至少文学和哲学在楼巍老师身上得到了某种形式的统一。楼巍老师时常在自己课堂上引用外国诗歌。他在一节哲学课上曾讲到一首名为《夏》的诗,单手插兜,背对学生,拿着粉笔指着屏幕,逐行朗诵,一点不顾学生们的惊讶和窃笑。读完后,他才转过身来,努力解释这首诗的美感。同时,在为16级人文本科生同学教授《哲学导论》这一门课程的时候,他也引用过外国诗歌来解释特定的哲学概念, 颇具文艺气息地用文学去解释哲学。这种渊博且自由的特质,也许正是楼巍老师的课程广受欢迎的秘法所在吧。


·


对于楼巍老师来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2015年9月在联兴楼给当时的人文学院大一新生上的《哲学导论》第一节。


当时孩子们刚刚军训结束,虽然被晒得黑乎乎的,但青春逼人、坐姿端正、听课认真,他们有问必答,有段子必笑,目光中充满了求知欲,搞得我也像被打了鸡血。为了把哲学的起源说清楚,我临时想出了很多比喻和段子,孩子们在大笑中好像也收获颇多。当时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多年后,孩子们是否还会记得那个清晨的教室,我们曾在一起探讨一个人世间最纯粹的问题。 接受采访时,楼巍老师如此说道。


也许正是那一份纯粹,才让那个九月的清晨,才让那“有着柠檬桉的香味”的阳光,才让那探寻世界本源的课堂,变得如此难以遗忘。


文学、摇滚与家庭


在楼巍老师的大学生活中,文学是不应被忽略的构成元素。偏向俄罗斯文学的他,读托尔斯泰的《哥萨克》,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会为精彩之处拍书叫好;他不喜欢读翻译过后的诗,因为 “体会不到原文带来的舌尖上与耳朵里的那种美感”。



除诵读外,他与朋友们也自己诗,并相互赠予对方。

尽管现在,走向精准学术的他,“ 诗是不看也不写了 ”。对于着重感知的艺术形式,比如诗歌,比如摇滚,他不再过深地涉足。但楼老师的其他文字,依然给同学们带来深刻的启发。他的公众号,“躲进小楼成一统”,仿佛是一爿方寸田园,安居着对物质生活的一种另一视角的反思;他推荐给大家的书,也总是小众而出色,在同学间得到追捧。

·


在那段中国摇滚乐的黄金年代,除了阡陌交错的文字游戏,不可少的,还有床头膝枕一把吉他的夜。


从初听郑钧的《回到拉萨》,楼巍坠入与摇滚相伴的爱河。到大学毕业后,与两个朋友组了个乐队,在乐棚里折腾两日,出品了一张录有十一首歌的专辑《No One Is In The Sky》。在这段被他如今称为幼稚的年岁里,楼巍老师完成了很多人穷尽半生也无法实现的一小个音乐梦。虽然这场梦以标价30元、强卖给同学的黑底专辑作结,但似幻的和弦,总能在每个夏夜的晚风里,拨动海涛阵阵,踏浪入梦。



尽管楼巍说自己对摇滚乐的热爱,已经远没有过去那么狂热了,但在两年前,这个曾热衷摇滚的大男孩开设了一门校选课,《西方摇滚文化》。座无虚席的课堂,是一群热爱音乐的文艺青年在厦园内日常的精神享受。音乐史和乐声回荡的大教室,不知会不会让这个曾经的吉他手,听到那年夜市里打口唱片的余音。


·


在诗歌和摇滚的少年梦后,他结婚了。在2012年和妻子有了一个儿子后,楼巍老师安心顾家。他几乎每天都待在家里,偶尔跟朋友小聚,十点之前肯定回家,因为要哄孩子睡觉。除了工作,楼巍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陪伴孩子。


家庭对他的而言,已成为当今生命的核心。学校、家里、幼儿园, 他的三点一线平平淡淡,却又道出生活对他的又一种馈赠和礼遇。儿子常拿牙刷在琴弦上拨弄出音符,此处的乐音或许是他最感温馨的章回。


诗歌和摇滚,那是青年人的事,一辈子搞这个,当然也可贵,但人,特别是男人,总该上升到伦理和哲学阶段的。


他如此说着,并用不断行走的人生,诠释着自我挖掘与社会实现的深意。

这位如今三十来五的哲学系教授,一副沉稳的黑框眼镜后,似乎还蛰伏着年少时信马由缰的开拓和不羁,但光芒一闪而过,留下更多的,还是一汪阅尽千帆,求索真谛的深邃双眸。当诗歌、音乐与远方的青葱被那个九月的阳光酿成一淌悠远的河泊,光阴的沉淀在他身上诞出历久而生的芳馨。夹杂了游走于文字、琴弦与人间的意兴,他在进一步的自我实现里,得到了人生另一种方式的盛开。


生活对他来说,从热爱始,靠不止的探寻,迫近内心深处,真正的安宁。



青年寄语



我想说(重要性不分先后),


· 经历是一种财富,特别是青春时代的经历。痛苦、快乐、疯狂、忧愁、迷惘、挫折,以及一切感官的印象,都是珍贵的,因为这些体验和经历最终都会在记忆的河流里化为人生的财富和幸福的浪花。


· 接受一门严格学科的训练,养成清晰表达的习惯,在说话时不要总是说“然后……然后”,也不要总是说“我觉得……”


· 要有好朋友。大学时交到的朋友最好、最纯粹、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不要为了成绩或绩点而学习。


· 要学会去理解和欣赏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权当是增加生物多样性。



投票时间

2017.09.20 00:00 —2017.09.23 00:00


投票渠道

本次评选采用易班投票,参与投票对象仅限厦门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投票方式

1.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进入易班投票页面,按提示进行学号登陆。

2.点击页面上方“ 投票专区 ”进入投票页面,点击老师照片即可查看老师个人信息。

3.点击老师照片下方的“ 投我 ”按钮,按钮变为√,表示已选择该候选人; 再次点击即可取消 ,点击“上一页”或“下一页”即可翻页。 每人每天限投1次,每次投票选满10个方为有效

4.选满10位老师后,点击页面底端“ 投票 ”按钮,对话框提示“投票成功!”即表示投票成功。


文案 | 林书羽 李广林

排版 | 范康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