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唐人街探案》十年,这次陈思诚又跑赢了“最卷 ... ·  1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DeepSeek写文章又快又好,学语文还有用吗? ·  1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工第一天,打工人的痛,马克思都懂 ·  14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30岁,我得了一种“不死的绝症” ·  20 小时前  
新周刊  ·  全世界会玩的人,都来广东过年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改革时代生活史 | 中国家电的演变,就是中国人的生活进化史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8-01-01 08:00

正文

1995 年1月1日,中国,人们在中日合资的电视工厂内装配彩色电视。


文/邓娟


回顾1996年,任谁都会感慨万千。那是一个充满故事细节的起点,上演了大大小小的告别与出发 :


中英达成香港交接仪式议,安南出任联合国 51年历史上第一位黑人秘书长 ;缴纳 80 英镑的手续费后英国王储查尔斯结束了和戴安娜的婚姻,这一年举世瞩目的离婚事件主角还有曼德拉与温妮 ;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写《情人》的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和画《机器猫》的日本作者藤子不二雄,在这一年先后去世 ;第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羊诞生,物理学家“首次发现时光可以倒流”,这一年的科学界闪烁着惊奇与漫 ;春潮涌动中,在媒体的前沿阵地,香港独家 24小时普通话播出的电视台凤凰卫视启播,中国都市报的先驱《南方都市报》即将创刊……



在时间的河流上,每一个开头都别具意味。不过对亿万中国家庭来说,1996年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变化来自家电市场——那年3月国产彩电业率先拉开“降价大战”,在销售上首次超过进口彩电——虽然这把双刃剑也令企业元气大伤、利润锐减,埋下了后来家电业从高峰滑落的伏笔,但在那个中国人刚刚解决温饱的特定年代,至少让更多家庭用上了彩色电视机。


家庭生活从此越来越有声有色了。紧随彩电,空调、电冰箱、洗衣机以及传递着流行歌曲的卡拉 OK 机……过去的奢侈品进入寻常百姓家。20年后,回顾一台台添置到家中的电器,仍然有一种伴随着幸福欢笑、成长记忆的温度。


1999 年,进入家庭的机顶盒令人欢欣鼓舞。


相当长的时期里,添置电器成为一个家庭在国家飞速发展背景下积累财富的象征。一台台电视机、冰箱、空调,承载着家庭成员的记忆和情感,也凝聚了开放时代第一批家电人对家国的责任与承诺。


1996年那场“价格大战”,最初就是在一种“产业报国”的氛围中拉响的。因为本土彩电业境况艰难,而4月1日起进口彩电关税又将下降。3月26日开始,国产彩电企业相继宣布大幅度降价,市场占有率大为上升,开始与外资品牌分庭抗礼。


其他国有品牌纷纷跟进,进退两难的小厂家只好向大企业请求收购,彩电业自发整合,中国经济史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一年后,长虹董事长倪润峰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难以企及的高度。1996年成为中国家电一个辉煌的起点,这一年国家经贸委宣布6个重点扶植公司,包括宝钢、江南造船、华北制药、北大方正,家电独占两席,除了长虹,另一家是海尔。


2001年,作为现代零售业的全新方式,连锁经营逐渐成为主流。


“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这是 22 年前张瑞敏写下的《海尔是海》,吐露着 90 年代的朴素价值观。张瑞敏早在1985 年就成名了,他砸冰箱的行为艺术比罗永浩早了26 年,老罗砸西门子,而张砸的是自己厂子里的 76 台问题冰箱,要知道,那时一台冰箱等于一个职工两年工资。吴晓波评论张此举“成为这家日后中国最大的家电公司的第一个传奇,在企业史的意义上,表明了出现于商品短缺时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正是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的”。


风云际会的开放浪潮缔造了一个个品牌领导者。期间还诞生一段佳话,创维、TCL、康佳这占据当时中国彩电业半壁江山的三家企业,掌门人黄宏生、李东生、陈伟荣系出同门,都是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1978 级学生。同学少年皆不贱,正是无数“华工三剑客”式的人物,以大刀阔斧式的推进,引领了中国家电业第一个辉煌的十年。



20年间,从温饱进入小康的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优化生活,首先优化家电。


“突然他们可以拥有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东西,他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如此幸运。那时人们的愿望也非常简单,拥有烤箱或威化饼烘模就会欣喜万分,可惜后来此情此景不再。如果买了大件家用电器,你会邀请周围邻居过来看看。”非虚构作家比尔·布莱森在《闪亮的日子》回忆童年,买回冰箱的至少半年内,每有客人来访,父亲总会故意问冰箱里是否还有茶,然后意味深长地对客人说 :一般都会有的,这可是某某牌冰箱。


这个场景描述令我们如此熟悉,许多在90年代拥有家电的中国人都能够心领神会。但无论是又添置一台家电的新鲜感,还是对外显露了财富的满足感,或是家电业那些传奇人物带给国人的感动,都不足以使一个品牌常青。


解决了买得起的问题后,人们对家电产生了更深层的要求。女作家西西曾写那些吵闹的家电,一是空调 :“有时候像火车奔跑一般,简直吵得不得了。不过,我发现天井四周吵闹的冷气机不下七八部,都吵得比我家的那部还凶。我和我的邻居,谁也不能埋怨谁了吧…… ”


另一个是洗衣机 :“机器起先文文雅雅,轻轻转、细细声,可到干衣的时候,竟杀猪一般狂喊起来,地动天摇,简直像疯子。最奇怪的是家里的冰箱,突然也会哗哗叫喊一阵,像个发疟疾的病人摇晃发抖,使我以为它中了邪了。”


2007年,一度被认为进入“夕阳产业”的白色家电上演翻身大戏,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相关产业尤其红火。


“大吵大叫的电器是在抗议什么?想得 到应得的劳工假期,要和我对话吗?冰箱是否也需要一段休憩时光?我不大了解冰箱和冷气机的工作,但我从洗衣机联想到辛劳的家庭主妇,每天面对那么多家务,真够折磨女人一辈子。”


空调外机要安静,这不但关乎家庭成员的心情,还关乎邻里关系的和睦;洗衣机要智能,这不只是关爱家人的问题,往大了说还牵涉女性主义……电器被人们嵌入家庭生活,也反过来构成了生活本身。从温饱进入小康的人们意识到,优化家庭生活,首先需要优化家电。


市场同样瞬息万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价格战的恶果浮现,家电业利润断崖式下滑,行业性危机在 2001年爆发。这一年的大事还有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透露,谈判中要保护的行业太多,而在国家眼中家电业已是皮实的孩子,所以干脆不保护。


进口家电携着全新卖点卷土重来。大浪淘沙,亦有昔日弄潮儿从潮头跌落。“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工业化时代的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必须依靠国际化团队的时代。”2003年黄宏生感慨,两年后,这位“华工三剑客”之一因经济犯罪入狱。


穷则思变,正如1996 年是家电从稀缺走向普及的拐点,10 年后,家电业站在了从大众化走向高端化的拐点——一个符号性的事件是,2006 年海尔成立卡萨帝,这是本土家电中第一个真正专注于“金字塔顶尖”的高端家电品牌。


高端品牌卡萨帝在家博会上展示千里遥控“私人酒窖”。



20年后,精神追求不再只是实用之物的附加。“价值”取代“价格”成为关键词。


20 年前,就在彩电、冰箱等传统家电叱咤风云之际,Internet 时代已经初露端倪。1994 年,国家开通了互联网,一位叫廖小湄的广州建筑工程设计师花三万多元人民币购买了一台美国 486电脑——这个“家电”的闯入者如此昂贵,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只能望洋兴叹。


然而 20 年翻天覆地,20 年后互联网已经彻底刷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台式电脑或许还值得商榷,但很少有人会把数码产品纳入“家电”的概念。手机、平板电脑攫取了家庭成员的注意力,家电的存在感看似越来越弱。


但这只是表象。当一对对男女决定组成家庭,他们仍然需要营造一个共同空间,为这个空间添置一台电视机、一台冰箱、一套厨电——这当然不只是为了收看节目、储存食物和偶尔做饭而已,它们承担着营造家庭氛围的责任,让家人一进门就有个回家的样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  ·  DeepSeek写文章又快又好,学语文还有用吗?
1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工第一天,打工人的痛,马克思都懂
14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30岁,我得了一种“不死的绝症”
20 小时前
理想国imaginist  ·  梁文道:我们应该感激猫
7 年前
关灯拆电影  ·  关灯后,我等你来……
7 年前
joanren  ·  死亡的功课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