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核集团
邀您观核新闻 帮您聚核热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今日开工,DeepSeek对核工业人说…… ·  昨天  
中核集团  ·  节后上班指南,请查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核集团

口述核史⑤ | 离休干部郝太庆:从一个战场到又一个战场

中核集团  · 公众号  ·  · 2024-11-30 10:53

正文

【口述核史-离休干部访谈】


核工业广大离休干部亲历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们在核工业的创建、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是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奠基者、核工业发展的开拓者和核工业精神的书写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目前,核工业健在的离休干部平均年龄达94岁。


在即将迎来核工业创建70周年之际,按照集团公司“整体•协同”年工作部署,集团公司社会事务部联合党群工作部、二二一局、宣传文化中心,组织开展离休干部口述核史活动,采访了参加过核工业创建、改革、发展历程中各领域的离休干部典型代表,探寻老一辈核工业人不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和光辉历史,抢救保护核工业重大事件史料,传承核工业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每天早上,郝太庆会在早餐后沿着河边转上一圈,回来的时候顺便买点菜带回家。“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生活规律、适当锻炼、与人为善”——如今这位95岁老人秉持着这样的生活信条,享受着平静闲暇的离休时光。




郝太庆,1929年6月出生在河北石家庄的一个农村家庭,1948年10月参加革命,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8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64年3月加入中国核工业,进入504厂,1965年调至四川红华,1985年离休常住在成都温江。从一个战场到又一个战场,不论去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服从组织安排”是他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


九月的峨眉,暑气渐消。记者与正在四川峨眉儿子家小住的郝老促膝长谈。面前的郝老,衣着简朴、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是95岁高龄。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他精气神十足、思路清晰,将有关忠诚、热血、责任的一段段鲜活往事娓娓道来……


从解放大西南到朝鲜战场上的译电员


“我们所在的地方当时是老解放区,那个时候每年解放区都在扩充部队,我和当时同龄的伙伴们都报名了。”自此,19岁的郝太庆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解放大西南的部队集结期间,有一个人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我记得当时部队们一同向长江边集结,我加入到其中一个新兵营,陪同当时的司务长负责采买后勤物资,但当时长江边的部队很多,路上很难买到蔬菜……我们的司务长当时是从外部调来的,结束任务后就会调回各单位,当时的购置资金算是一大笔钱,但司务长他从来没想过把钱装到自己的口袋,每天都为‘花不出去的钱’着急,因担心为战友们购置不到足够的食物而一早就带我出去采买。”从司务长的身上,郝太庆理解了一名军人对职责的坚守和对部队的热爱。他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时常以其为榜样,时刻保持清醒、坚守原则。


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郝太庆与战友们英勇无畏,冲锋陷阵,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次次让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每当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他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激情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春烈火、战斗正酣的年代。

“首长同志,第七穿插连奉命运送12部电台及4名译电员,请您查收!”这是电影《长津湖》中的一段台词,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地区奉命护送电台和译电员的情节。郝太庆,就曾是朝鲜战场上的一名译电员。他虽然不曾在正面战场与敌人短兵相接,但一直在以特殊的方式冲锋陷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刚刚开始,郝太庆所在的部队一分为二,一部分踏上朝鲜战场,另一部分则留在四川剿匪。郝太庆随部队留在了四川,此后随军队驻守在四川自贡并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驻守期间,军区需要从各地选拔并训练一批译电员,郝太庆作为表现良好的中共党员,服从组织需要入选并成为译电员。经过训练,郝太庆和其他战友一同,从四川出发经由丹东进入朝鲜,自此踏上抗美援朝的征程。


一般译电员都随电台设在机关司令部,但郝太庆的小队因为属于侦查台却一直在战斗最前线。一次执行任务途中,郝太庆的小队在渡江期间遭到了敌军的炮火封锁,其中一名战友在距离他百八尺远的战壕中被炮弹击中当场牺牲,另外一名战友在放置电台的途中也不幸遭袭牺牲,这次任务小队就牺牲了两名战友……说到战争的残酷、想起牺牲的战友,郝老眼角下垂、声音低沉,但当谈及自身的安危和战争的意义,郝太庆又不觉提高了音量,“当时的朝鲜,飞机大炮一直轰炸,战场十分凶险。但是一想到背后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无所畏惧!”


“五风棚”里建起“红耀中华”


战争结束后,郝太庆从战场返回驻守安徽地区没多久,就听从组织的调配前往刚刚建厂没多久的五0四厂任保卫处科员,主要负责向新进厂的职工进行岗前的保密教育。革命战争年代,保密就是保生命,保胜利;和平建设时期,保密就是保安全,保发展。



那个时候的郝太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厂究竟是负责什么工作的,但是他们依旧严谨恪守保密原则,坚持以身作则,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即使对身边人员也始终守口如瓶,直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郝太庆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究竟是做什么的。

1965年,郝太庆再次听从组织安排,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角声中,远赴西南参与三线建设,来到这个他一工作就是20年的四川红华。从大西北到大西南,从戈壁荒滩到深山峡谷,郝太庆携家带口、挺进深山、安营扎寨,与第一代红华人一道开山建厂、艰苦创业,开启报效祖国的新征程。


这里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景象,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这里的大渡河总是波涛汹涌。


“刚到这里时,条件很艰苦,没有住的地方。我们就用牛毛毡搭一个简易的棚子,虽然能够避避雨,但是四处漏风。当时大家都很乐观,还给这种棚子取了个名字‘五风棚’!”郝老面带笑容回忆道。


住着“五风棚”,睡着茅草铺,喝着冰冷浑浊的河水,干着惊天动地的伟业,曾经南征北战的郝太庆在这里充分表现出了军人独有的气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战斗!“比起在战场上,整天提心吊胆,这样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后来工厂主业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由建设转为运行,郝太庆也一直保持着在河边走一走的习惯,看着“劈开”大山、奔腾不息的大渡河,听着澎湃的涛声,他时常想起在战场上一往无前的战友,也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四川红华的“红华”,是“红心向党,耀我中华”之意,每每提到这个名字,郝老内心总有一股不知名的情愫泛起,脸上也不自觉挂上笑容。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红华’这个名字的诞生还和我有关呢!”郝老笑着回忆,“当初我在单位的机关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接到电话,要求给当时的工厂邮局起一个名字,我想着此前我们有一个名字叫做‘大华机械厂’,在此基础上我想到了一个名字——红华,红耀中华!就这样,这个名字在厂里传开了,我们的理发馆、餐厅都以它命名,再后来我们对外就叫做四川红华了!”


刚刚退居二线,郝老还在四川红华的教育处做了一段时间的协理员。“我总觉得我还能再干个几年!”郝老的这代人的骨子里有一股“闲不住”的干劲儿。“我这辈子工作上没犯过什么错误,也没获过什么大的荣誉。”是郝老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对家中满是勋章的他来说是一种“凡尔赛”般的谦虚。



“岁月流水逝,坎坷一生为哪般,辛苦干革命,青春为国酬,不知名和利,只做孺子牛,转眼白发业未尽,职休志不休。”这首《卜算子》既是郝老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定义”,更是对自己的“鞭策”。他对外静默无言,却胸有波澜,他的工作、生活都始终有军人铁血的影子,满含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责任。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成了故乡……退休后,郝老并没有回到老家而是长居在成都温江,这个他投身了大半辈子的大西南。离休的他,和像他一样的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军人的坚韧与勇敢,更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洗礼。

“在我看来,无论处于何等形势,发展我们核工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中国核工业发展越来越好!”郝老即使在退休之后也时刻关注着核工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予下一代的青年:“我们能在核工业工作是很光荣的事情。希望我们还在核工业工作的小同志们能够兢兢业业地工作,使我们的核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地提高。这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任务!”



推荐阅读

口述核史④ | 离休干部李德平:98岁的他,不想被时间落下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