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0204165/answer/327622887
1910年6月,美国突然限制橡胶进口,在上海上市的一家皮包公司股票暴跌(当时东南亚的橡胶公司都在上海上市圈钱),接着倒闭了一大堆钱庄,其中一家存了四川修铁路的300万两白银毫无意外的,也倒了。
存钱的经理人慌了
远在四川的民营公司也慌了
钱是用来修铁路了
他们本来以为炒股能赚
没想到…
总要有人兜底啊
于是找到冤大头-“年轻人
载沣
”当家的清政府
政府也不是太傻
不认!
那就闹
四川保路运动开始
辛亥革命开始
大清亡…
上面只是导火索,
我们往前看两年…
1908年,光绪和西太后都死掉了,西太后临死前下懿旨,让溥仪继承皇位,溥仪的爹载沣为摄政王当家。
载沣当年二十五岁,身边有一群跟他年龄差不多的皇族纨绔,包括载沣的弟弟载洵、载涛、皇族宗室载泽、载振、溥伦等人这帮二十多岁“小年轻”。
他们“太嫩了”,没有任何的实际治国经验。
载沣看着就是一个“老实人”
01
“摄政王”载沣被人大吹特吹的“不辱使命”的业绩,其实就是出使了一趟德国赔礼道歉,相当于公款旅游一趟。
他们从来没有被外放到哪个地方去当个地方官,既不懂官场上规矩也不知道民间的情况。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这就好比现在直接找一群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来当一个跨国公司的董事长、CEO、CFO……怎么搞得定底下那群“老油条”?
但那个时候,载沣他们没得选,就得干,而且他们也是无知者无畏,真敢干。
载沣上台以后,顶着个“摄政王”——也就是代理皇帝的头衔。
觉得应该是大权独揽了吧。
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因为大清自从太平天国以来,“曾、左、李、胡”的湘淮军兴起,财权、军权、人事权就大部分归了地方汉人督抚,清朝内重外轻皇帝大权独揽的格局早已经改变了。
后来经过漫长的洋务运动,到八国联军时候督抚们都可以不顾老慈禧被打得到处乱跑,直接跟洋人达成“东南互保”和八国联军“互不侵犯”,根本不把清廷放在眼里的地步了。
清廷早就成了纸老虎,权势已经萎缩到朝廷要靠汉人实力派挺着才能勉强维持的境地。
汉人地方势力的壮大,已经无法逆转。
(备注:这里说的“汉人势力”自然是那个时候的相互偏见)
老慈禧在的时候,地方上还对清廷有几分敬畏,换成载沣这个“黄口小儿”地方督抚们就压根儿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少年溥仪
02
但是载沣以及诸多皇族“小年轻”们对这些好像一无所知,一看手中无权,就一心筹划着怎么把权收回来。
据说载沣在去德国道歉的时候跟德皇威廉二世聊过天,威廉二世说德国皇帝一定要把军权抓在自己手里,皇室的子弟全都是德军将领。
载涛
载沣回来以后有样学样,收权先是收军权,军姿府大臣是亲弟弟载涛,海军大臣是亲弟弟载洵, 陆军大臣是正白旗的“自己人”荫昌。
载洵,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
03
先说说海军,1909年,海军大臣载洵提出庞大计划,宣布用七年时间重建海军,责成度支部筹银1800万两,当年同治中兴的时候筹建北洋海军时候,也没法再短短七年之内建成规模初具、列装严整的海军,更何况宣统时期对外欠着十来亿赔款,对内办新政处处花钱呢?
载洵
都没有详细的计划就去欧美考察买军舰,洋人一拍他马屁他马上就晕了,当场就要下订单,国内外务部赶紧以摄政王的名义给他打电报,告诉他买军舰千万别冲动,别随便答应外国人,回来研究好了再定。
不然您一王爷又是海军大臣,说了不算就是外交事件了。
军舰买回来,新添置的重巡洋舰舰长的人选问题上,也是任人唯亲,不挑选有经验的汉人军官,却从颐和园满族海军军官学校毕业的亲贵里挑选,
颐和园里练出来的舰长,海都没见过能指挥海军军舰吗?
这样的人去当重巡洋舰舰长,不就是乱来吗?
当时接待载洵的美国人后来评价他:“热衷于表面文章,不关心事物的本质;喜欢拥有一个大国的所有标记,并像大国那样受到尊敬。因此,他们想要陆军和海军、枪炮和堡垒、战旗、战鼓和军号”还是挺到位的。
荫昌,挺会摆造型的
04
再说说陆军,当时的陆军大臣荫昌在清末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出名的原因不是多有能力,
而是特别会吃喝玩乐
,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他什么时髦玩什么,玩什么又像什么。
有人总结荫昌是:
一口昆曲唱得,两笔好字写得。
三两黄酒喝得,四圈麻将推得。
据说荫昌人缘极好,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好人,但是正经的本事一点没有。
他在同文馆(清廷办的外国语学院)学了好几年德语,光绪三年(1877年)刘鸿锡出使德国,清政府为了锻炼自己的翻译和军事人才,派荫昌以“三等翻译官”的身份前往德国使馆,并趁机学习陆军教程。
谁知道荫昌连日常的德文都翻不出来,更别说军事的了。
光绪十年(1884年)10月许景澄出使德国,荫昌又被派去柏林,德文还是不行。
很多历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都说辛亥年荫昌带兵去扑灭武昌起义,指挥不动骄横的北洋军。
但“指挥不动”四个字真是高抬他了,他是压根儿就没有指挥过。
他甚至连湖北都没去!
任务是去武昌打仗,他却把指挥部设在了河南信阳——看看地图你就知道,武昌离信阳有二百多公里,今天走高速三个多小时就到了,但是当年没有高速啊,当年行军一天也就几十公里二百公里得走三四天。
兵都去了武昌,他一个人还待在信阳,当时的通信还没有现在的这么发达,看不见大帅,底下的军官、士兵谁给他卖命啊。
信阳到武汉
05
收完军权还得收人事权,他先是从北洋派的手里收,不仅把袁世凯开了,就连袁帐下的幕僚梁士诒也都开除了。
有人说载沣整袁世凯是给哥哥光绪皇帝报仇,这种理解太简单了,载沣报仇是假,从汉人地方督抚手里收权是真。
但这一下就把北洋系的人都得罪干净了,而朝廷又离不开北洋系的人。因为八旗作为一个祖先曾建立过赫赫武功的武装集团而言。
其武力已经降到了极点,基本废了,而且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几十年下来都是如此。
在此之前清廷也多次想改变这种局面,也做过很多工作,比如整顿驻防八旗。
太平军兴起后,李鸿章的淮军开始编洋枪队,这边八旗也开始练习洋枪,也进行洋操的训练,但根本就没用,老爷们哪还打得了仗啊。
到了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时候,八旗也练新军,还是禁卫军,但是除了会领军饷什么都干不了。
武昌起义一爆发,还得把袁世凯请回来。
梁士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