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安聪慧说,跟手机相比,汽车是更重要的移动终端,而在使用时,领克将会比智能手机更好用。
/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马吉英
在4月16日出席上海那场与众不同的LYNK&CO品牌发布会的两个月前(2月23日),LYNK&CO品牌高级副总裁魏思澜(Alain Visser)参加了另一个重要活动。
据公开报道,2月23日,吉利汽车集团在香港中环大厦举行投资者沟通会。他在此次沟通会没有从财务方面介绍LYNK&CO的情况,而是从产业和情怀层面,阐述了“我们是谁,以及接下来我们会做什么”。他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对多数人来说,魏思澜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他在2015年10月出任吉利集团CMA产品族群的全球市场营销副总裁。在此之前,他担任沃尔沃汽车集团营销高级副总裁一职。而在30年前,他在汽车行业的职业生涯起步于福特。
LYNK&CO品牌高级副总裁魏思澜
CMA是吉利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开发的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而LYNK&CO品牌正是基于CMA平台建立,因此,魏思澜出现在那场投资者沟通会上,并不突兀。
虽然近几年互联网造车的声浪一直不断,但魏思澜当时却用“沉寂多时”来描述汽车产业的现状。他希望通过一个新品牌来打破这种局面。
跟“沉寂”的行业大背景相比,吉利汽车的表现似乎要抢眼一些。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吉利汽车实现销量76.6万辆,增长50%,纯利润51.7亿元,同比增长125.9%。2017年,吉利提出的销量目标是过百万辆。
但对有过收购沃尔沃战绩的李书福来说,这还不够。
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安聪慧分析,在整体中国汽车市场中,豪华车大概占10%左右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基本在45%左右,另外还有40%是外资品牌。沃尔沃的任务是跟奔驰宝马奥迪争夺10%的豪华车市场蛋糕,吉利品牌在自主品牌以及非主流的合资品牌这一细分市场展开竞争,而在主流外资品牌,则有很大缺失。“有市场需求,就有产品和品牌建立的机会。”安聪慧在4月1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4月16日,LYNK&CO的中文名字刚刚宣布,不是之前外界所猜测的“凌克”,而是“领克”。安聪慧认为领克品牌的责任,就是与主流外资品牌进行竞争。
不过他坦陈,作为新品牌的领克,相较于其他主流合资品牌显得弱势,他提出的思路是“越级对标”。所谓越级,就是质量标准、生产标准、服务体验等,都对标豪华车。领克对标的是奥迪和雷克萨斯。
作为吉利集团的掌门人,据称“有更重要安排”的李书福在4月16日并未出现在现场,但据说他经常跟团队提到的一句话是,“要创新,要发展”。
“从创意到设计,备受艰辛。”彼得·霍布里(Peter Horbury)说。彼得·霍布里是吉利汽车集团设计高级副总裁,也是领克设计团队负责人。
以设计为例,他称在沟通新品牌构想之初,想法就是成立一个以设计驱动的新品牌。他回忆,当时觉得很简单,但下一个问题是,第一步怎么走?“从零开始,连名称都没有。”
大城市晨昏交替给他带来启发。“很多人将黑暗神秘视为负面因素,但我们认为并非如此。对北欧人来说,黑暗代表着深邃和吸引力。”
他认为,领克品牌的一大特色就是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不仅仅要表现在设计方面,还包括商业模式。
比如,领克的产品将享受终生免费质保、终生免费流量、终生免费道路救援,支持线上销售也可以在4S店购买,拥车模式也将多样化,比如会推出包月或者包里程的合约购车产品等。
安聪慧认为,跟手机相比,汽车是更重要的移动终端,而在使用时,领克将会比智能手机更好用。手机迭代很快,汽车往往要用8-10年,怎么快速迭代?他称吉利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做到跟手机同样迭代。具体怎么实现?“今天不能透露。”
“这个品牌代表着吉利汽车在全球市场有着更大的野心和企图。”魏思澜说。
2016年10月,领克品牌在德国柏林首次发布。为什么在柏林?魏思澜提到三个原因,“第一,必须在欧洲,因为我们是一个欧洲品牌,所有的研发、设计都是在欧洲完成的,团队也是欧洲的。第二,我们希望能够直面德国品牌,我们非常尊敬德国品牌,但也不怵与他们竞争。第三,柏林是欧洲最充满活力的城市之一。”
安聪慧不否认,一个新品牌要形成竞争力,非常艰难。吉利前期也走过很多弯路。
他将上海的发布会和2016年10月份领克在柏林的发布会进行了对比,“原班人马,思路方式完全一样,在柏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上海,可能有些不太适应。”他说。但这并没有让他对领克发展思路产生丝毫动摇。“一些环节可能可以优化,但是领克品牌就是要与众不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