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是企业的决策者、掌舵人,企业财务杠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经理人决定的。那么经理人该如何在掌控财务杠杆、创造更多收益的同时防范财务风险呢?
财务杠杆的“平衡术”
生活中对杠杆原理的应用随处可见,运用好杠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经营管理、投资等方面也都可以运用杠杆。财务管理中有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杠杆并非不可使用,但必须懂得“平衡术”。
经理人在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筹资决策的时候,至少应该考虑到两点。
一、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
如果企业当前正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盈利能力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业务开展较为顺利,企业正面临着比较好的市场发展机会,但是资金的短缺制约着企业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如果仍然过于保守,不愿意通过借款取得更高的收益,那么我们就认为企业管理不善。
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滑,甚至已经低于资金成本,企业已经过了繁荣期,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仍然保持高的财务杠杆,就会使企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一旦到期不能按时偿还借款,那么企业将陷入被动状态,甚至因此而破产。
二、要考虑到外部环境。
重点是国家经济是处于通货膨胀时期还是通货紧缩时期,如果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负债的真实资金成本是在下降,这个时候借款相对更为划算。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经理人如何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创造更高收益,同时规避财务杠杆的负效应,防范财务风险。
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
所谓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就是利用财务杠杆能为企业带来益处,具体来讲就是指在企业适度负债融资情况下,利息的抵税作用,使得企业普通股每股收益持续增加的情况。
企业债务资本的优势是借款的利息可以作为费用在税前扣除,起到抵税的作用。在企业债务税前成本与权益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冲减税费作用的存在,使得债务的实际成本会低于权益资本成本。
这部分负债产生的利息费用会减少企业的支出,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增加。也就是说企业的负债资本越大,利息费用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可以在税前冲减的费用也就越多,企业价值也会随之增加,那么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也就越大。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财务杠杆产生的利息支出对净利润的增长率的影响。G公司最近3年的财务数据如表所示。假设每年的债务利息支出均为1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从表9-1中可以看出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的对比情况。息税前利润是没有扣除利息费用和企业所得税的盈利额,2018年G公司的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为20%,2019年为56%。但是再来看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是考虑了利息费用和企业所得税之后的净收益,2018年G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高达60%,比同年息税前利润增长率高出40%,2019年净利润增长率为125%,比同年的息税前利润增长率高出69%。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债务利息抵税的作用产生了强大的正效应,使公司的净利润增长幅度大幅提升。
规避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财务杠杆能够给企业带来正效应,但是也能带来负效应。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负效应,除了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低于债务资金产生的利息费用会导致企业的净利润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最终会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下降外,财务杠杆的提高还会导致企业对资金的控制削弱,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大。
财务杠杆高,也会给股东的利润带来不稳定性,因为有财务杠杆的存在,息税前利润有少许的变动就可能对股东的收益产生巨大影响。债务本息总额稍微变动就有可能吞噬用来发放股利的所有利润。
另外,高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债权人看到企业的财务杠杆高了,为了降低风险保护自身,就会对借款合同施加一定的限制条款,例如,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或者要求企业保持一定资金流动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对资金管理失去灵活性。
那么,对经理人来说,如何控制财务杠杆,防范财务风险呢?
对某一企业来说,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很多,经理人需要合理掌控财务杠杆,在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风险的增加。
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一般而言,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要权衡收益和风险的依存关系。在企业的风险较高,经营形势变差的情况下,要逐步降低财务杠杆,降低债务风险;而在企业的经营形势上升阶段,经济效率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财务杠杆,获得更多额外收益。
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应注意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比例,要准确掌握企业的资产抵偿债务的能力。一般而言,长期资金需求应由长期债务来满足,短期资金需求应由短期债务来提供。如果用短期债务来满足长期资金的需求,那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企业的融资渠道并非仅有债务融资,如果经理人发现企业的财务杠杆已经很高了,这个时候仍然需要更多的资金,那么可以考虑通过股权融资来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上市来筹集更多的资金。
总之,经理人只要充分利用好财务杠杆这个工具,就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防范财务风险,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