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会计报》开展的“2025一起聊聊过大年”小调查结果出炉。通过网友们的踊跃参与投票,发现了不一样的过年小趣事。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因地域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来自五湖四海的会计人通过此次调查问卷活动,齐聚“云端”,开启“群聊”模式,聊一聊各自家乡的年俗活动,扒一扒家乡美食,品味独属于会计人的专属年味。
过年吃什么?冻梨盆菜呼声高
“过年就是吃喝玩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吃吃,从年头吃到年尾。早已经做好了过年胖三斤的准备。”一位参与调查问卷的会计人在评论区还留下了坛子肉、米粉肉、炸丸子、炸灌肠……一串美食推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了腊八粥,过年的吃喝之旅就算启程了。正如民谣所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根据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糖瓜粘形象地描绘了北方小年祭灶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在灶王爷像前摆上糖瓜等供品,希望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全家平安。而南方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同样重视祭灶,不过供品除了甜食,还会有酒等。
在过年吃啥上,就可以看出南北差异。从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的会计人所在省份的分布来看,恰好反映了这种差异。其中,来自北京和广东的参与者占比最大,均占13.95%。整体来看,北方省份和南方省份的参与者占比基本持平,因此,便有了评论区呼声最高的两种美食——冻梨和盆菜。
冻梨作为东北地区的特色美食,在这片黑土地上,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东北冬季漫长而寒冷,室外天然的低温环境成为制作冻梨的绝佳 “冰箱”。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冻梨只能在东北自然诞生,成为东北地域特色饮食的代表之一。
一位来自黑龙江的会计人表示,过年吃冻梨,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种情怀。在东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冻梨,是过年的固定节目。
“当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桌前,冻梨的登场总是能带来别样的惊喜。刚上桌的冻梨硬邦邦的,宛如一个个小冰坨。把它们放入冷水中浸泡,不一会儿,冻梨的表面就会结出一层厚厚的冰壳,轻轻敲碎这层冰壳,便能看到冻梨慢慢变软。吃冻梨,先咬上一小口,轻轻一吸,清甜的梨汁带着冰爽的口感,是去除年夜饭油腻感的绝佳搭档。”他说。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方小土豆”来到东北地区过春节,冻梨也从东北炕头端上南方的餐桌,过年吃冻梨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新年风尚,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也为新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滋味。
而盆菜则是广东地区和香港新界的特色美食。
广东地区的广府盆菜主要流行于环珠江口地区的广府民系,包括深港沿海一带。广府盆菜以海鲜为主,通过煎、煮、炸、炒、烧烤等方法,先烹饪老火萝卜、蚝油焖芽菇、南乳烩浮皮、香芋枝竹扣肉等垫在盆底,再往上叠加酥炸土鱿、炸鳗鳝、炸鲜蚝、白灼虾和清蒸鲍鱼等食材。
客家盆菜则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佳肴之一。客家盆菜以山珍多见,常见的食材有猪肉酿油豆腐、鲜笋红烧猪肉、手打牛肉丸、烧鸭、碌鹅和白斩鸡等。在广东东莞、凤岗等地,客家人过年必吃盆菜。他们将各种食材精心烹饪后层层装盆,寓意 “盆满钵满”“越吃越有”。
年夜饭绝对是过年的重头戏,南北差异也十分明显。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年夜饭必吃选项上,选择饺子和鱼的各占58.14%,并列第一;选择鸡的占46.51%,位列第二。
在北方年夜饭餐桌上,饺子绝对是主角。饺子形如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包馅,其乐融融。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有猪肉大葱、韭菜鸡蛋等,一家人各有所爱。因此,一家人一起包饺子不仅是春晚必备节目,也是北方过年的必备环节。
南方的年夜饭则以鱼为重要菜肴,寓意 “年年有余”。此外,像红烧肉、梅菜扣肉等经典菜肴深受欢迎。在一些地区,还会有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守岁、拜年、迎财神,过年的仪式感不能少
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五迎财神、十五闹元宵……从初一到十五,每一个中国人从记事儿起就被春节期间习俗和讲究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些过年的“流程”也刻在了每一个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每年春节就像走马灯一样过一遍。正是这些“流水线”一样的习俗安排,让春节更有仪式感。
在问卷调查中,守岁、拜年、迎财神更是大多数人的必选春节项目。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在传统习俗中,除夕守岁无疑是最为重要且充满温情与仪式感的环节。在调查问卷中,就有高达80%的参与者坚持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其由来已久。相传,远古时期有一种叫 “年” 的怪兽,每到除夕便出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 “年” 兽,逐渐形成了除夕夜里守夜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守岁不再仅是为了驱邪避灾,更被赋予了珍惜光阴、辞旧迎新的深刻寓意。人们在这一夜,回顾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总结生活的酸甜苦辣,同时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期待新的一年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与收获。
除了聊天、玩耍、看春晚,不少家庭还会在守岁时进行一些传统的活动。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欢乐淹没。人们欢呼雀跃,互道一声“新年好”,在美好的祝福里迎接新年。
拜年
初一拜年同样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拜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雏形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岁首祭祀活动。那时,人们在新旧交替之际,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向天地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相互拜年、道贺新春的习俗。
到了汉代,拜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人们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穿上新衣,相互拜访,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唐宋时期,拜年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登门拜访,还出现了投帖拜年的方式,就如同现代的贺年卡。
在传统的拜年习俗中,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大年初一的清晨,晚辈们早早起床,穿戴整齐,向家中的长辈行礼,恭祝长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则会给晚辈们发压岁钱,寓意着驱邪避灾、保佑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随后,人们会走出家门,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见面时,彼此说着吉祥话,如 “恭喜发财”“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等。主人家则会热情地招待客人,拿出糖果、瓜子、花生等年货,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分享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展望新的一年美好的愿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方式不断创新。在春节习俗的显著变化中,有接近80%的受访者认为,拜年仪式简化了,拜年形式从传统礼仪变为电话、微信拜年。这些新的拜年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及时地向亲朋好友送上新春的祝福。
迎财神
“破五迎财神”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更表达了人们接福纳财的朴素愿望和美好祈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受访者愿意参与到“破五迎财神”的活动中,大多数都会有赶“穷神”,迎财神;吃饺子(寓意元宝)、面条(寓意钱串子)等带有美好寓意的食物;打扫卫生,将屋内垃圾清理出门,意为“送穷”等特定的习俗。
根据旧俗,“破五”,即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是诸多禁忌的 “破禁” 之日。旧俗认为,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有许多规矩和禁忌,如不能动刀剪、不能扫地等。而到了初五,这些禁忌便可破除,人们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劳作,故而称为 “破五”。这一习俗的形成,与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节奏紧密相连。经过春节期间短暂的休息,人们渴望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新一年的耕耘中,“破五” 就如同一个开启新生活的信号,让人们告别节日的慵懒,为新一年的奋斗做好准备。
迎财神的习俗源远流长,财神信仰在中国民间极为普遍。财神的形象多样,常见的有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关羽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财神的供奉各有侧重。一般认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一天,人们为了迎接财神的到来,会举行各种隆重的祭祀仪式。迎财神习俗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在古代,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人们希望通过虔诚地迎接财神,获得财富的庇佑,改善生活状况,过上富足美满的日子。这种信仰逐渐融入民间文化,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受访者也纷纷留言表示,祭祖、祭财神是春节期间的重头戏。
浓浓的年味藏在民俗里
在大众印象里,年俗似乎是老一辈人坚守的传统,与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有一定距离。然而,近年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年轻人正以独特的方式,重新拥抱年俗活动,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演绎出别样的年味。
根据问卷调查,在春节期间的户外活动中,依然有大约50%的受访者选择逛庙会。
今年的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春节能够申遗成功,离不开我国各地春节期间举办的庙会、社火、耍龙舞狮、秧歌等民间节庆活动。在这种集体性的文化实践中,人们从中体验到亲情、友情和乡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收获了情感、文化上的认同,从而提升了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
与传统庙会不同的是,现在的春节庙会出现许多新的变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也爱上了逛庙会。如今的庙会不仅保留了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表演,还融入了现代元素。比如, 2025 年北京市朝阳区北顶娘娘庙庙会,有潮流艺术雕塑、disstu(迪斯兔)民俗潮流展等现代潮流元素,与传统的新春市集、投壶套圈等活动交相辉映。庙会中更多互动体验项目的增加,来自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和民俗活动展示,深深吸引着年轻人。尤其在北方,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套圈、投壶、砸金蛋等传统游艺活动,还能参与冰雪运动,在冰雪乐园游玩。
有些地方的庙会融入光影艺术,运用现代灯光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营造出绚丽多彩的光影效果。比如2024 年成都温江 “花灯” 新春大庙会,通过登龙门、孔子六艺灯组展示,点缀以银杏叶、红灯笼、满天星,实现现代彩灯技术与传统花灯元素的完美相融,让千年文庙在光影交错中展现独特魅力。而地区间的合作共创,也让庙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比如,2025 年京津冀欢享庙会系列活动精选三地 10 个具有代表性的庙会在春节期间亮相,首次设置 “京津冀拉手商铺”,展售三地特色美食和非遗、文创等产品,划定专区推出京津冀特色民俗节目和活动,让游客玩得尽兴、吃得开心。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农村赶大集也成了许多受访者提到的新的“网红打卡地”,让这一延续千年的年俗活动焕发生机,显示出新的活力。
春节前夕赶大集采购年货,更是由来已久的传统。如今,集市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穿梭在琳琅满目的摊位间,不仅有传统的糖果、瓜子等年货,还有色彩鲜艳的手工剪纸、传统的糖画摊,年轻人不仅是购买者,还常常饶有兴致地围观制作过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份传统技艺的魅力。
广东省是舞狮表演发源和流行的地区之一,也形成了多样的舞狮表演派系。来自广东省的受访者纷纷推荐家乡的舞狮表演。其中,广东省佛山市是南狮的发源地之一,佛山醒狮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醒狮表演注重马步和动作的刚劲有力,还融入了武术的元素,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竞技性。而广东省遂溪县的遂溪醒狮也是南狮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明清时期,当地的舞狮活动非常活跃,有 “醒狮之乡” 的美誉。广东省梅县的客家狮舞既有南狮的特点,又融合了当地的客家文化元素,表演风格较为古朴、刚健,受到广大受访者的强烈推荐。
一直以来,舞龙舞狮这些民俗表演都是春节期间的热闹看点。以往,观众席上大多是中老年人,而如今,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在一些地方,年轻人自发组织起民俗表演队,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传统舞龙舞狮中,更契合年轻人的审美。同时,他们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播民俗表演,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让民俗表演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生存土壤,也让年轻人在参与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化身新年“许愿池”:学习进步、升职加薪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一半的受访者收到来自同事、客户的赞扬和肯定,也有一半的受访者没收到明显的积极反馈。
在过去的一年里,有37%的受访者独立完成复杂财务项目,为公司节省大量成本;有28%的受访者协助团队攻克难题,提升了团队整体的专业形象;有33%的受访者获得领导公开表扬,工作能力和态度得到认可;有2%的受访者成功通过内部竞聘,晋升到心仪岗位。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好有坏,有成功,也有失意。但是,会计人始终在路上,在新的一年里许下新的愿望:学习进步、升职加薪。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受访者有考取 CPA、ACCA、中级会计师等会计相关证书的计划。其中,有42%的受访者已经确定报考并制定详细学习计划。在新年的学习计划中,他们更愿意学习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内容、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如某项行业专项税收减免)以及新会计法,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对于未来的晋升,受访者也都各有打算,其中,30%的受访者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在公司内得到晋升,也计划通过提升绩效、展现领导能力争取晋升机会;30%的受访者计划转型至财务分析、管理会计方向,打算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25%的受访者考虑跳槽到更大平台,正在关注行业招聘信息,准备更新简历,新的一年换一个新的环境;30%的受访者也表示暂不考虑晋升,当前更专注于巩固现有专业知识,提升工作熟练度。
一名来自企业的财务工作者表示,新年的钟声敲响,万象更新,对于会计人而言,这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新起点。每一位会计人都怀揣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在心中默默勾勒着未来的蓝图。
当然,有受访者在这次“群聊”中,许下了最朴实的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每一个财务数字都不会出差错,希望公司尽快更新更先进的财务软件和自动化工具,让自己不再当“行走的财务机器人”。
也有的受访者表示,新的一年,一定要考过注册会计师。同时,不要加班少熬夜!不要加班少熬夜!不要加班少熬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新年的曙光已经照亮前行的道路,会计人带着这些美好的愿望,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迈向新的征程。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定能收获满满,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张修权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