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房企拿地,拿一块对一块,几年规模翻几番;有的房企拿地,却经常出现大错误,拿错2块地,发展就严重停滞。大家参照的城市规划、GDP、人口净流入、人均收入等信息、数据,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很多客户本来觉得房子不错,但一听没有公交,就不买房了。这就是交通不便带来的“心理距离”。
如果一味等地方政府开通公交,往往会比较慢。于是一些房企就和当地政府商量,自己出钱买公交车开通线路,再交给地方政府运营。这样一来,项目就没有交通的“硬伤”了。
因此,40公里外即将开通轨道交通的地块,优于30公里外只有公路交通的地块。
交通时间之外,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客户的耐受力。
在大都市,我们已经习惯了开车一小时去一个地方,下班后一个半小时才到家。
可是在小城市,很多人开车5公里都嫌远,10公里以外都觉得无法忍受。
曾有房企总结:城市不同,对“距离”的敏感程度不同,城市越小,对距离越敏感。
①县级市:地块以县中心为主,距离县中心3公里以内为宜。
②一般地级市:近郊(3-5公里)尚可,远离市区10公里地块需谨慎。
③中大型城市:城郊(3-5公里),近郊(5-10)公里为佳,远离市区30公里地块要重点考虑资源、配套及地块规模,北方区域应谨慎对待郊区地块。
有几位总裁都告诉笔者,常住人口、人均GDP、人口净流入等“大数据”固然很重要,但最终下决心,还是要看一些“小数据”。
首先,因为种种原因,大数据不一定能反映潜在客户的真实情况。
一个社区有100个常住人口,10年前的GDP是1000万,但当时的社区领导想让自己的政绩更突出,不算居住不满2年的人口,向上报告说自己的常住人口只有50个,人均GDP20万(实际只有10万)。
当然,大数据还是能反映一个城市乃至区域的基本面的,是拿地的重要参考。但要下决心,还是要看一些小数据。
但是在全国性的大周期已经结束,各大巨头布局全国的今天,凭运气抄底可能性已经很小,往往是抄底不成反被套。
笔者认为,现在拿地想抄底,必须要靠实力,一般来说,具备以下3方面能力中的一种,可能抄底成功:
如果你能预测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你就敢在大家不看好的区位拿的地。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广州将“一大块菜地”被规划为“未来的广州新城市中心”,于是菜地变成了现在的超级CBD “珠江新城”。
比如,之前每年过年之前,大部分房企一年预算结束,第二年还没开始,可地方政府还在卖地,这个时候,如果你有钱,你就很有可能低价拿地。
地方政府规划、报告很重要,但如果蜻蜓点水的看,就不能真正发现其中的价值所在。
下图是保利总结的,从人口、土地、交通、公服四个角度深入解读政府规划的模型。
❶ 新增的建设用地,居住、商业以及产业等用地的新增,是进行住房开发的基础。
❷ 关注新增的城市人口,不仅需要关注潜在增长规模、增长趋势,同时还需要关注增长人口的分布情况。通过评价区域内的人口容量,分析人口的流动方向对于捕捉住房需求也很重要。
❸ 关注新增的基础设施,重大的交通枢纽、交通干道的修建,将会直接带动沿线地带的发展,交通可达性提高,则沿线地块开发的价值也会提高;
❹ 关注新增的公服设施,规划主要对大型公服配套设施进行管控,医院、教育以及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将会极大的增加产品增值的潜力。
最近网上流传很广的帖子“如何把鹤岗的房子卖给外国人”想必很多地产人都看过。
当地房屋均价是4000左右,本地房企也一直认为当地不存在高端客群。
甲巨头进入后,做了几百套高端住宅,以2万1平的价格卖光了。
本地房企一看,高端市场存在啊,于是就和乙巨头合作,借品牌又做了几百套豪宅,品质丝毫不次于甲巨头的项目,也卖2万,最后却严重滞销。
因为:当地高端客群虽然存在,但人数有限,已经被甲巨头收割光了。新的高端需求成长起来,可能是在5年之后,所以现在高端房子就卖不出去。
所以,脱离项目周期、大小,去谈客群是否存在,是否应该拿地,是伪命题。
在三线城市,如果房价稳定,你20亿拿一块大地,明年旁边再卖一块18亿的地,你的房子却刚卖了1/4,那你就被动了。
可如果你是在不同地方拿了四块小地,一年之后,房子已经卖光了。
土地拍卖中,往往会出现到了一个价格,有的人满头冒汗勉强举牌,有的人却胸有成竹淡定应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