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白学视觉
本公众号主要介绍机器视觉基础知识和新闻,以及在学习机器视觉时遇到的各种纠结和坑的心路历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饕餮海投资  ·  发生了什么? ·  昨天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前实控人失去兄弟“助阵”,独自分拆歌尔微赴港IPO ·  昨天  
宏观土肥圆  ·  两手都要抓 ·  2 天前  
宏观土肥圆  ·  两手都要抓 ·  2 天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迪斯尼雕像上的“STR”,代表着美国的一个秘密社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白学视觉

深入剖析深度学习中Batch Size大小对训练过程的影响

小白学视觉  · 公众号  ·  · 2024-08-13 10:05

正文

点击上方 小白学视觉”,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83626029

已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之前面试过程中被问到过 两个问题

(1)深度学习中batch size的大小对训练过程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2)有些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用超大batch,比如人脸识别,可能每个batch要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张人脸图像,训练过程中超大batch有什么优缺点,如何尽可能地避免超大batch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试版回答-------------------------------

不考虑Batch Normalization 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我们之后会在bn的文章里专门探讨), 先给个自己当时回答的答案吧(相对来说学究一点)

(1) 不考虑bn的情况下,batch size的大小决定了深度学习训练过程中的 完成每个epoch所需的时间 每次迭代(iteration)之间梯度的平滑程度。(感谢评论区的韩飞同学提醒,batchsize 只能说影响完成每个epoch所需要的时间,决定也算不上吧。 根本原因还是CPU,GPU算力吧。 瓶颈如果在CPU,例如随机数据增强,batch size越大有时候计算的越慢。

对于一个大小为N的训练集,如果每个epoch中mini-batch的采样方法采用最常规的N个样本每个都采样一次,设mini-batch大小为b,那么每个epoch所需的迭代次数(正向+反向)为 n/b , 因此完成每个epoch所需的时间大致也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目前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处理mini-batch的反向传播时,默认都是先将每个mini-batch中每个instance得到的loss平均化之后再反求梯度,也就是说每次反向传播的梯度是对mini-batch中每个instance的梯度平均之后的结果,所以b的大小决定了相邻迭代之间的梯度平滑程度, b太小,相邻mini-batch间的差异相对过大,那么相邻两次迭代的梯度震荡情况会比较严重,不利于收敛 b越大,相邻mini-batch间的差异相对越小,虽然梯度震荡情况会比较小,一定程度上利于模型收敛,但如果b极端大,相邻mini-batch间的差异过小,相邻两个mini-batch的梯度没有区别了,整个训练过程就是沿着一个方向蹭蹭蹭往下走,很容易陷入到局部最小值出不来

总结下来: batch size过小,花费时间多,同时梯度震荡严重,不利于收敛;batch size过大,不同batch的梯度方向没有任何变化,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

(2)( 存疑,只是突发奇想 )如果硬件资源允许,想要追求训练速度使用超大batch,可以采用一次正向+多次反向的方法,避免模型陷入局部最小值。 即使用超大epoch做正向传播,在反向传播的时候,分批次做多次反向转播,比如将一个batch size为64的batch,一次正向传播得到结果,instance级别求loss(先不平均),得到64个loss结果; 反向传播的过程中,分四次进行反向传播,每次取16个instance的loss求平均,然后进行反向传播,这样可以做到在节约一定的训练时间,利用起硬件资源的优势的情况下,避免模型训练陷入局部最小值。

-------------------------------通俗版回答-------------------------------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一个问题简化为一个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

深度学习训练过程: 贴鼻子

训练样本: 负责指挥的小朋友们(观察角度各不一样)

模型: 负责贴的小朋友

模型衡量指标: 最终贴的位置和真实位置之间的距离大小

由于每个小朋友站的位置各不一样,所以他们对鼻子位置的观察也各不一样。 (训练样本的差异性),这时候假设小明是负责贴鼻子的小朋友,小朋友A、B、C、D、E是负责指挥的同学(A, B站在图的右边,C,D, E站在左边),这时候小明如果采用:

  1. 每次随机询问一个同学,那么很容易出现,先询问到了A,A说向左2cm,再问C,C说向右5cm,然后B,B说向左4cm,D说向右3cm,这样每次指挥的差异都比较大,结果调过来调过去,没什么进步。

  2. 每次随机询问两个同学,每次取询问的意见的平均,比如先问到了(A, C),A说向左2cm,C说向右5cm,那就取个均值,向右1.5cm。 然后再问(B, D),这样的话减少了极端情况(前后两次迭代差异巨大)这种情况的发生,能更好更快的完成游戏。

  3. 每次全问一遍,然后取均值,这样每次移动的方向都是所有人决定的均值,这样的话,最后就是哪边的小朋友多最终结果就被很快的拉向哪边了。 (梯度方向不变,限于极小值)

-------------------------------科学版回答-------------------------------

就用MINST做一下实验吧(代码主要转自 cnblogs.com/jiangnanyan ):

实验环境:

1080ti * 1

Pytorch 0.4.1

超参数: SGD(lr = 0.02, momentum=0.5) 偷懒没有根据batch size细调


我们先创建一个简单的模型:

from torch.nn import *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SimpleModel(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SimpleModel,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Conv2d(in_channels=1, out_channels=10, kernel_size=5)
self.conv2 = Conv2d(10, 20, 5)
self.conv3 = Conv2d(20, 40, 3)
self.mp = MaxPool2d(2)
self.fc = Linear(40, 10)

def forward(self, x):
in_size = x.size(0)
x = F.relu(self.mp(self.conv1(x)))
x = F.relu(self.mp(self.conv2(x)))
x = F.relu(self.mp(self.conv3(x)))

x = x.view(in_size, -1)
x = self.fc(x)
print(x.size())
return F.log_softmax(x, dim=1)

然后把MINST加载出来训练一下:

import time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import os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transforms
from simple_model import SimpleModel

os.environ['CUDA_VISIBLE_DEVICES'] = "0"
use_cuda = torch.cuda.is_available()
batch_size = 6
lr = 1e-2
# MNIST Dataset

train_dataset = datasets.MNIST(root='./data/',
train=True,
transform=transforms.ToTensor(),
download=True)

test_dataset = datasets.MNIST(root='./data/',
train=False,
transform=transforms.ToTensor())

# Data Loader (Input Pipeline)
train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dataset=train_data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True)

test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dataset=test_data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False)

model = SimpleModel()
optimize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lr, momentum=0.5)

if use_cuda:
model = nn.DataParallel(model).cuda()
iter_losses = []
def train(epoch):
model.train()

total_loss = 0
compution_time = 0
e_sp = time.time()
for batch_idx, (data, target)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if use_cuda:
data = data.cuda()
target = target.cuda()

b_sp = time.time()
output = model(data)
loss = F.nll_loss(output, target)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compution_time += time.time() - b_sp

# optimizer.step()
epoch_time = time.time() - e_sp
print('Train Epoch: {} \t Loss: {:.6f}\t epoch time: {:.6f} s\t epoch compution time: {:.6f} s'.format(
epoch, total_loss / len(train_loader), epoch_time, compution_time))
return total_loss / len(train_loader)
def test():
model.eval()
with torch.no_grad():
test_loss = 0
correct = 0
for data, target in test_loader:
if use_cuda:
data = data.cuda()
target = target.cuda()
output = model(data)
# sum up batch loss
test_loss += F.nll_loss(output, target).item()
# get the index of the max log-probability
pred = output.data.max(1, keepdim=True)[1]
correct += pred.eq(target.data.view_as(pred)).cpu().sum()

test_loss /= len(test_loader)
print('\nTest set: Average loss: {:.4f}, Accuracy: {}/{} ({:.0f}%)\n'.format(
test_loss, correct, len(test_loader.dataset),
100. * correct / len(test_loader.dataset)))
return test_loss, 100. * correct.item() / len(test_loader.dataset)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epoch in range(1, 10000):
train_l = train(epoch)
val_l, val_a = test()

我们从以下指标来看一下不同batch size之间的区别:

迭代速度

感觉之前做的实验有点不太科学,重新捋了一下思路,把时间计算的代码也放到了前面的代码之中,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己做一下看看。

(表中 Epoch Time是在此batch size下完成一个epoch所需的所有时间,包括加载数据和计算的时间,Epoch Computation Time抛去了加载数据所需的时间。

(时间确实是 有偏量 ,上面的数据可以大体做个参考,要做科学考究的话,还是要多做几次实验求均值减少偏差。

其实纯粹cuda计算的角度来看,完成每个iter的时间大batch和小batch区别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 本次实验中,反向传播的时间消耗要比正向传播大得多 所以batch size的大小对每个iter所需的时间影响不明显,未来将在大一点的数据库和更复杂的模型上做一下实验 (因为反向的过程取决于模型的复杂度,与batchsize的大小关系不大,而正向则同时取决于模型的复杂度和batch size的大小。 而本次实验中反向的过程要比正向的过程时间消耗大得多,所以batch size的大小对完成每个iter所需的耗时影响不大。

完成每个epoch运算的所需的全部时间主要卡在: 1. load数据的时间,2. 每个epoch的iter数量。 因此对于每个epoch,不管是纯计算时间还是全部时间,大体上还是大batch能够更节约时间一点,但随着batch增大,iter次数减小,完成每个epoch的时间更取决于加载数据所需的时间,此时也不见得大batch能带来多少的速度增益了。

梯度平滑程度

我们再来看一下不同batch size下的梯度的平滑程度,我们选取了每个batch size下前1000个iter的loss,来看一下loss的震荡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果感觉这张图不太好看,可以看一下这张图: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的框架在进行mini-batch的反向传播的时候,默认都是将batch中每个instance的loss平均化之后在进行反向传播,所以相对大一点的batch size能够防止loss震荡的情况发生。 从这两张图中可以看出batch size越小,相邻iter之间的loss震荡就越厉害,相应的,反传回去的梯度的变化也就越大,也就越不利于收敛。 同时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batch size为1的时候,loss到后期会发生爆炸,这主要是lr=0.02设置太大,所以某个异常值的出现会严重扰动到训练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较小的batchsize,要设置小lr的原因之一,避免异常值对结果造成的扰巨大扰动。而对于较大的batchsize,要设置大一点的lr的原因则是大batch每次迭代的梯度方向相对固定,大lr可以加速其收敛过程。

收敛速度

在衡量不同batch size的优劣这一点上,我选用衡量不同batch size在同样参数下的收敛速度快慢的方法。

下表中可以看出,在minst数据集上,从整体时间消耗上来看(考虑了加载数据所需的时间),同样的参数策略下 (lr = 0.02, momentum=0.5 ),要模型收敛到accuracy在98左右,batchsize在 6 - 60 这个量级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而batchsize为1的时候,收敛不到9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