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如是说
一周前阿里的双十一再创新高,一天销售额1600亿。虽然说这个数字里面含水量也不少,但是整体向上的趋势是确确实实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在淘宝(天猫)上剁手的人数不一定有特别大的突破,但是单人次消费的额度肯定是在上升的。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几年中国社会向“中产”转型,消费的欲望确实在上升,其二也是因为全社会对于“电商”的信任度在上升。实际上不仅仅是阿里,今年其他电商平台的销售额也在激增中。
电商也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罢了,Live online——当年用恨铁不成钢的口气批评90后的词语,已经渐渐在成为这个社会大部分人,包括保温杯们的生活常态。从商业到娱乐,人类活动的每个足迹都开始被留下,被记录,被转化成代码数字,“数字时代”从没有像今天离我们这么近在眼前过——仿佛只要推开那扇门,这个全新时代就会扑面而来。
前两天腾讯市值超过5000亿美金,创新亚洲纪录。中华帝国式的阿里系和罗马帝国式的腾讯系,已经稳稳的全球前十大企业的榜单上,且仍然保持着青壮年生长的势头。
一个国家的面貌在40年内发生了如此剧烈的改变,一个国家的企业在不到20年内的时间内由零开始,从小而大,由弱转强,奔跑在通往世界之巅的路上
——作为这个时代完整的亲历者,我们每天在改变中,可能并没有感受到史诗般的冲击。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样梦幻般的剧情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在一个时代来临之前,记录下从旧时代驶来的巨轮的航线,也许是给明天最好的地图。
这篇文章是关于阿里系列中的一章,试图从蚂蚁和阿里之间藤蔓交织的关系,挖掘出中国热得发烫的“数字金融”所根植的土壤。
阿里系的演化展示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e.g., 中国)上,一个庞大商业-金融体系的演化。
记住,我说的是“演化”。阿里最大的成功(腾讯也是,这是我们下一个系列的内容)来自它的“顺势而为”,与环境共同演进。
用更官方和学术的语言说,阿里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小微企业生意难做,互联网提供了交易平台的大背景,也得益于支付宝成功解决了信用和支付的瓶颈问题。蚂蚁金服目前的规模成就,则依赖于阿里巴巴集团线上线下巨大的支付和应用场景。阿里和蚂蚁金服的有机关系表明,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字经济提供应用场景,数字金融解决支付和其他增值金融服务。
没有丰富的、可持续的应用场景的数字金融,很难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句话,也许对于今天在数字金融海里的企业们有所帮助。
从2015年开始看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数字金融,“演化”的思想在脑子逐渐成形。
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在“此刻”,演化是一个开放式的路径,并没有唯一的,最终的答案。
这几年,我的沮丧和期待,也恰恰来自这里。
本文感谢阿里系苗人凤、陈龙、祖国明、俞莲舟的深度访谈。感谢博士生陈戴希深夜加班的助研工作。
这个时代,让我们欢喜,也让我们忧虑。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