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先生MrFinance
金融先生是由哈佛、清华及交大校友打造旨在解决大学生金融求职问题的全球实习领先品牌。进入并建立顶级金融企业的寒暑假商科实训项目,遍布纽约、伦敦、迪拜、新加坡、香港及上海等地。教职场需要的金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先生MrFinance

投行的人聪明和优秀到什么程度?

金融先生MrFinance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7-03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人羡慕投行实习生们10周近2万的薪水

也有人吐槽投行Analyst只是

编辑文件写PPT整理Excel


投行精英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问答:

投行和对冲基金的人聪明和优秀到什么程度?

到底还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事?


聪明人用笨办法下苦功夫


前一段时间看奥斯卡获奖电影《Spotlight》的评论, 里面有一句话感触颇深: “当聪明人用笨办法下功夫, 这才是优秀的可怕。”


投行没做过全职, 但是一个暑假在纽约一家精品投行的实习也是深有同感的。表面上, 投行看上去是一个把常春藤的顶级毕业生聚集在一起,挥舞着鞭子一遍一遍的做ppt,拉表格,从日出到日落。


我在做实习之前看过很多前辈写的投行帖子, 印象是:辛苦,麻木, 势力,靠运气。 不需要任何技巧,只需要能熬夜,能狠下心来做事情,在外加一些运气, 谁都可以做。


真正等到我实习的时候, 有些事情看表面是运气,深入看了,确实是聪明。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哥大大三的学生,是我同一届的实习生,就叫他H吧。 看上去白白净净的,每天白衬衫,领带天天不一样。由于是精品投行,实习生人数也少,我们两个于是玩得就很多。


H出生于东欧某国,小时候国家动荡,每隔半年就得搬一次家。爸爸给人做会计,他跟着后面学, 每天看到凌晨, 于是14岁时就开始帮别人算账打零工挣钱了 。 后来全家移民美国,自己努力学习申请到了全奖上了哥大。


每次我们谈话, 他最自豪的就是那段替人算账的日子 。每天白天上学, 下午放学后开始工作, 别人做一天的东西他要能在半天内做完而且不出错才能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


于是他就苦练记性, 这样 别人要来回翻找的数字他都能一分不差的直接背出来,这样一点点把时间挤出来 。 那时候锻炼出来的记性和反应能力, 也为后面的故事打下了基础。


开始第三周,我上了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是风能相关产业的M&A(并购), 我们是卖方代表。 我上项目的时候,基本上条款已经敲定好了, 就等双方走个过场, 投个票, 签个字的事情。


就在一天晚上,当我在公司里看着YouTube吃着Seamless叫来的晚餐,手机突然响了。 买方看中了一个别的项目想反悔,这笔交易可能要挂。


然后就是项目组开会。 VP问我“你从刚进公司开始盯风能,你去看看美国有哪些新能源的fund有可能卖掉这个项目?”我一下就头皮发麻了 - 虽 然说我确实在研究风能,但是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哪些基金可能会买; 更何况时间这么短,哪来得及拉一个完整的研究报告。就当我要说需要点时间的时候,我隔壁的哥大小哥主动说可以来帮我。我心想,我好歹还看了三个星期市场,你能帮上毛线忙。


结果我错了。我们刚回小隔间坐下来,他就说了好几个他知道的在2010年之后做了相同级别风能收购的fund。然后在又开始头脑风暴有哪些别的新能源基金可能想要diversify portfolio可能会买。 列完了后,就开始写分析,比较可能性,最后写出报告结论。


一气呵成,早上5点就完成了。期间我本来想帮忙,但是看他给我解释的时间比做的时间都长,我也就不好意思插手了,就打了打下手。



每一次PPT每一个Excel都是成长


最后这个项目还是买了出去。董事总经理根据小哥提供的list开始打电话,最后在牵线搭桥下找了一个fund接盘,价格没有很好,不过总算卖出去了。我实习结束后也就没打算留下,小哥也没有留下,最后去高盛工作了。


走之前我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他会知道那么多。他跟我说 “ 我做excel、ppt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想为什么这边要这么算? 做comparable的时候我都会想这些公司以后还有哪些收购的可能性。工作虽然简单重复,但是仔细学还是能学到很多的。要注重长期积累。


我跟他的区别,就是我在一遍一遍的excel的折磨下,脑子越发迟钝和容易开小差,而他已经不仅摸清了每一个关注的公司的信息,并且分门别类的储存在脑海里。


通过一整个实习,我对投行的偏见基本全部消失,我并不觉得投行是个拼时间拼运气的行业。只是一味当苦力的分析师, 估计最后也不会在这条路上走远, 真正的投行精英, 每一次ppt,每一个excel都见证了一次成长。这种不被重复苦力劳动吓到,并且能从中不断学习的能力,才是成就这些人的原因。


坚持才有机遇


我一个在megafund PE的哥们去年刚刚被提拔为可能是历史上最年轻的VP。我去商学院之前想找他聊聊,他跟我说了如下的见解:


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人是真的聪明,聪明到他就是和你不同 瞬间几千万美元进账成为名人,这些人可能是沃顿是哈佛是MIT的,他们脑子基因就不同。但我不是这样的人,你的直系上司也不是,而你也不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不管你看到在黑石还是och ziff,都不是。


我从某个顶级投行干了2年之后面试了无数的PE/HF,我是个top analyst,就是没有offer。我甚至差点失去了动力坚持下去,不过最后我来到了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 不管你做什么,坚持下去,机遇最终会来,但你需要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坚持下去,祈祷好运。


这哥们本科不是美国top30 (也就是美国985之外), 大二的时候为了进入投行自己找当地的小投行组织了一个实习计划,最后大三去了一家bulge bracket实习,毕业的时候再利用bulge bracket的offer去了一个顶级的独立投行。他和你我一样,喜欢party,爱喝酒,喜欢漂亮姑娘。


他现在在这家PE,跳过了MBA,晚上8点下班,干着喜欢的事情,成为了最年轻的VP。你要再问他,经验是什么,他绝不会告诉你仅仅是聪明,但一定会说, work hard, be persistent, and good luck.



Lucky Than Smart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了,并没有哪一个行业就比另一个行业的人要聪明的多,IT/工程/computer science行业中聪明人更是大大的有。做研究的教授,甚至在北京胡同里唱了50年戏的老大爷,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都是聪明的。 对于成功而言,基本的聪明以及勤奋的努力是prerequisite。


90年代华尔街有一句很著名的话: "you better be lucky than smart".


很好的形容了这个行业。即便再聪明如LTCM,依旧成为历史的炮灰。 确实金融行业很难进,因为太多人冲着光环和长时间工作换取金钱而来。 这个世界上聪明的,勤奋的,有背景的,有各种特殊情况人太多太多,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多特别,so, you better be lucky than smart. 如果你自认你没有自信,不够聪明,不够勤奋,那么,good luck.




但是有的时候,当我们身边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人,我们往往会先投向羡慕/嫉妒的目光,然后暗暗想:ta就是有个好的家庭,要是我也有个开公司的爹,我也能和他一样。又或者:他就是会套路面试官,这有什么...不就是做个Excel么,把你能耐的...  然后继续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其实不管投行的光环是不是过誉了

当你的能力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

你没有资格偷懒

你只知道投行工作很辛苦

你不知道的是求职投行一样是一段自我打磨的过程


本文转自efinancial career. 公众号:FRM考友论坛 整理推荐





短期实训项目


金融先生为年轻学子们提供7-14天体验式项目

我们在世界各大洲的金融中心设立网点, 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旧金山6所城 任你挑选。

实习+培训的模式可以让零基础的你快速融入职场,


还能获得合作企业颁发的 实习证明 以及 推荐信

相信你在收获满满的同时,你还会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你们会在一起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快速通道

↓↓↓

上海GIT国际投资项目

香港PFP国际金融项目

伦敦AMP券商并购项目

纽约SIW华尔街投行项目

新加坡WMI财富管理项目

美国SCP旧金山咨询项目




金融先生自2013年开创至今

一直立志 成为 职场与校园的桥梁

帮助学员快速地完成 “学生”到“职场” 的身份转换

透过覆盖金融行业的人脉网络

为学生搭建能与金融前辈们 面对面沟通 的平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