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Designup第三市集 ID:D3SIGNUP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
随着手机
App
越来越多
,
你会不会有一种错觉
:
怎么这些App都长一个样?!
😲
难道他们都出自同一个设计团队吗?
确实,大多数App设计显示出一种趋同性。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App在这样的趋势中仍然保持着难以被模仿的独特。它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趋同一定不好吗?……
这篇文章将为你解答这些困惑。
💡
这一类App更容易趋同
同一行业领域设计的App所面对的目标人群、产品功能、输出的品牌价值都极为相似,更易趋同。
我们在探讨App趋同性时,不会比较说微信和淘宝的设计风格是否相像,也不会比较网易新闻和阴阳师的界面设计…而是在同一行业领域,如果不看App图标、Logo,只看界面风格我们能准确区分吗?
三大主流电商:淘宝、京东和一号店
旅游住宿:同程、携程、去哪儿网
新闻资讯:网易新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
是不是有点傻傻分不清😳
以上所看到的不论是电商购物平台、旅游住宿还是新闻资讯,它们的界面风格都极其相似。当我们在说设计风格时,可能会提到颜色搭配、文字内容、界面排版、图片选择…
这类趋同的App普遍专注于提供全品类聚合产品,
内容占据主导
。
比如大而全的综合电商平台,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目标群体基本一致,在App界面设计上让用户能够一眼看到关注的所有信息;又比如新闻资讯类,内容即产品;而社交通讯类微信、QQ、陌陌虽然用户群体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联络沟通,因而在设计上不需要呈现太多个性。
我们在使用这些App时,不是为了追求设计感,而是满足内容需求。
同时在其他一些行业领域如游戏、运动健身、儿童教育类App…则完全不同。
在吸引目标用户使用产品时,它们更依靠本身所具备的差异化风格。
比如Keep和薄荷,虽然都是运动类产品,但不论是提供的产品服务还是界面风格完全不同,用户所消费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所拥有的魅力,可能会用Keep健身课表同时使用薄荷监控饮食。
运动App:Keep
运动App:薄荷
再看一些工具类产品,它们本身所提供的功能服务趋同,因此在设计风格上更注重设计的独特性,通过视觉设计率先抓住用户的心。比如天气预报、手电筒、睡眠监控、备忘录等等。
不同的天气App
那么这些特定领域趋同化的App是如何产生的呢?
💡
模仿节省用户的认知成本
模仿和学习已经相对成熟的竞争对手,能够极大地降低开发设计App成本。
我们清楚,好的设计一定服务于商业价值。初期进入市场时,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成本,研究用户需求、摸索市场规律、数据行为分析…会更倾向于通过竞争对手了解他们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淘宝和京东是最大的综合电商平台,拼多多和考拉是已被认证成功的社交化电商,当想切入这个领域时,是另辟蹊径还是模仿业内占据优势的竞争对手呢?
拼多多和网易考拉
好的模仿和学习
会更易于减轻用户认知成本,而不是盲目地选择新的设计风格。要知道
用户的心理诉求、情感变化是最难把握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用户体验很重要,当用户已形成一定的体验习惯时,再去培养新的认知会花费大量精力和成本。我们经常吐槽国内电商App设计得乱七八糟,不如国外简而美。但如果在设计App时
完全颠覆以往主流的电商界面,
走极简主义风格,这真的有市场吗?
要知道主流电商平台是已被印证成功的商业模式,
是根据国内需求而产生的设计风格。我们
普遍喜欢信息量大、功能多的应用,每一个品类划分、搜索入口、合理的流量导向、图片展示…都是基于大量探索和庞大的数据支撑。
此外,目前应用市场上主流的两大iOS和Android系统,有官方标准的设计规范,产品设计在图标和操作的统一性上同样要遵循两大平台。比如越来越多扁平化风格、渐变色彩…即使在国外也可以发现App设计的趋同性。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遵循已有的设计规范,利用现有的成熟设计风格,在考虑商业利益、盈利诉求的情况下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然而相较已经成熟的竞争对手而言,在界面设计风格、产品内容都趋同的情况下,又如何能打败对手赢得一席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