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没有比天气更令人无可奈何的话题了。广美学生不久前设计了一套雾霾字体—一部分消失在霾中,另一部分又隐约可见。天天与朦胧感为伴,有人出来写雾霾微小说,有人搜集PM2.5做成板砖......纽约设计师Nikolas Bentel以此为灵感发明了个叫做“Aerochromics”的系列。说是发明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你能穿着它来检测周围的空气质量。
▲能检验空气中不同污染物的三种上衣
光看lookbook的话,你或许根本不会对这三件衣服感兴趣,因为它们无论板型图案都不够好看。要展现“Aerochromics”系列的魅力,还是要靠动态图:一旦穿着者置身于雾霾之中,衣物就会变白。它的变化逻辑与人们对脏空气的视觉效果恰恰相反,但整个变化效果还是相当“带感”。针对日益恶劣的空气污染,设计师 Nikolas Bentel联合Autodesk应用研究实验室联合推出三款能检测空气质量的上衣,分别用来检测一氧化物、颗粒污染物和辐射水平。
用于检测一氧化物的衣服长着一身斑马纹。在制作时,它被添加了特殊的化工盐,当周围的一氧化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这些化工盐会与之发生反应,黑色染剂会因此被逐渐“漂白”。一旦周边一氧化氮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后,衣服就会恢复成黑色;负责检测颗粒污染的衣服则是波点纹,使用到的是热敏感原理。当前后两枚传感器检测到颗粒污染时,它们会“通知”微型控制器,后者将加热衬衫上的黑色波点,随后变成白色;至于带有迷宫状花纹的辐射检测衣则使用了化学指示剂,同样也会发生颜色变化。
这些技术早已存在,而且便于获取,只是未被应用到大众穿着层面。”Nikolas Bentel在接受设计类杂志《Dezeen》采访时说道,“感应类产品比比皆是。”从苹果智能手机,到各类孵化中心扶持的项目,好比根据使用者情绪变换透明度的衣服,我们身边其实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
▲设计师 Nikolas Betel的 sketch
在 Nikolas Bentel之前的作品中不乏环保类产品,譬如用废弃碎纸粘起来的椅子,又如比萨包装盒做成的烟斗。它们看上去十分酷炫戏谑,较之传统教条式的环保口号更能打动人心。出身于设计家庭,从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属于”设计的Nikolas Bentel某次游荡在自己故乡纽约时萌生出空气检测服的念头。“设计归根结底还是要考虑使用者情感需求,”他谈到产品设计背后关键因素时表示,“20世纪工业时代给人类遗留下标品概念,但我们并不是机器。”
解决技术问题之后,设计师还碰到过功能设定难题。在调整衣服变色的标准时,Nikolas Bentel面临抉择—中国和美国虽然都以AQI(Air Quality Index)指数100作为空气污染与否的标准,但在中国超过100属于轻度污染,在美国100以内代表空气质量中等。“每个人都应该生活在空气质量好的环境中,而不是空气污染水平尚可。”出于这个信念,Nikolas Bentel最终将衣服变色的显示指数设定为60。当AQI指数超过主旨,衣料就开始由黑色转白。如果彻底展露了整件衣服的图案,那说明AQI指数已经到达了160。
Nikolas Bentel绝不是第一位响应环保口号,并在衣服上进行创意的设计师。加利福尼亚的两位工程学教授曾发明过吸收海洋污染的比基尼;一群德国设计师则制作出能净化穿着者周边环境的衣服。与之前面世的项目相比,“Aerochromics”系列在大众使用度层面则势必更备优势, 穿着者能随时检测,并“体验”到自身所处的地方是不是空气良好,而不再仅仅依赖于政府监测点提供的大范围数据。不过,这项“发明”的缺陷也不可否认—每人只能观察一种污染状况—也就是说,穿着斑马纹的使用者只能确定周围一氧化碳是否超标,可对于颗粒污染和辐射状况就只好“干瞪眼”了。
完美方案也许是和亲友、同事相约同时穿。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周边有人抽烟,或者穿着“Aerochromics”系列过马路时集体变色的壮观场面!当然,如果生活在雾霾严重,且常年不散的城市里,那这三件衣服应该长时间都处于漂白阶段吧。
撰文:钱菁颐
编辑:Sophie Shaw
设计:卷卷
👇点击视频帮小编加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