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蓝鲸浑水(hunwatermedia)授权转载
伊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从陕西到四川有多少条蜀道?
美国为什么挡不住飓风?
英国是如何被踢出欧洲大陆的?
为什么摩洛哥无法成为海上强国?
……
这些问题,如果你不是地理知识的爱好者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可能根本无法回答。
但好奇心是驱赶人类不断向前的动力,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一个“部门”可以为你呈现全方位的解答。
这个“部门”是地球知识局(公众号ID:diqiuzhishiju)。
▲地球知识局公众号页面(部分)
前不久,地球知识局刚满一周岁,一年里,他们吸引了55万位求知者光顾。他们的视野,和公众号的名字一样,遍布整个地球。
▲过去一年里,地球知识局观察过的国家和地区
“地球很大,穷尽我们的时间也不能全部走到;历史很长,用完我们的生命也不能全部看光……
”
他们的初衷,是“做一台超强望远镜,让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地理人文知识,来到读者眼前。”
“大学期间读了1000多本书”
地球知识局的局长名叫孙绿,92年生人。孙绿的专业是设计,但他的爱好,却是地理文史。
据地球知识局的联合创始人猫斯图透露,
孙绿在大学期间读了1000多本书,对地理文史方面的知识积累达到了相当丰富的水平。
所以孙绿决定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创办了地球知识局。
当时他的整体思路,就是用精美的地图设计讲解地理知识,做出别具一格的感觉。
对城市、国家、山川河流的标注是孙绿的拿手戏,此前的知识积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孙绿设计的地图——安徽省的重要水陆枢纽城市
▲
孙绿设计的地图——富饶伊犁河谷周边的情况
孙绿大概从2015年下半年辞职创业,开始做公众号,做了一年半。
早期的地球知识局并不叫这个名字,叫地球观察团。后来因为和合作伙伴对发展方向产生分歧,孙绿做了新的地球知识局。
知识局的历史到11月12日刚好满一周年。
地球知识局拥有一个40人的内容作者群,知识局产出的内容,就是由这40位作者提供的。
普通供稿作者加上固定的长期供稿作者,分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作者群体有一半是90后。
地球知识局还有一位联合创始人——猫斯图。
和孙绿一样,他也是92年出生,对地理人文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但现在他还是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在读的研究生,最开始选择写作,是为了赚些零花钱。
猫斯图当时会写一些地理人文方面的文章,发布在自己的专栏和一些文史大号上,比如
「
国家历史人文
」
。
于是,想要找合伙人的孙绿,顺藤摸瓜找到了猫斯图。当时两人打电话聊了一个通宵,觉得非常志趣相投。
猫斯图就这样成为了当时作者群里和孙绿关系最紧密的人。
一直到今年年初,地球知识局的内容产出压力变大,孙绿要求他全职加入。猫斯图考虑了一下就加入了。
“孙绿
在创始初期就认识了我,但是我那时候一直都有自己的专栏要忙,所以只是顺便搭把手。一直到今年6月我才正式加入,创始团队变成了2人。
”
猫斯图比较喜欢在国外智库和一些博客看外语材料,他觉得很开脑洞。
“我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文学、思想这一块,全职加入以后,再将收藏夹和曾经读过的书籍往地理和社会学这方面转移。”猫斯图说。
刚才说到孙绿在大学期间读了1000多本书,有了一个较为强劲的认知体系。现在他还会经常阅读相关的公号、新闻、和当年引申的书籍继续积累,还会在一些地理文史论坛里寻找新灵感。
所以,一位擅长硬地理、历史的分析,另一位擅长外语、经济、国际文化的分析,两人一拍即合。
“带着读者‘头脑旅游’”
上面这张图片中,穿黄色衣服的,是创始人孙绿,红色衣服的,是猫斯图。图片中的那两位女生,是地球知识局的兼职助手,一位负责图文录入和排版,另一位负责全平台推广运营。
这4个人,现在是整个地球知识局的核心成员。
▲在地球知识局的每篇文章开头部分,都会有一段导读,然后会放上文章的作者、制图以及编辑。其中,导读通常情况下由猫斯图完成,制图由孙绿完成,编辑由大绿负责。
地球知识局的供稿作者有40人。
这些供稿作者里,有一部分是孙绿和猫斯图的老朋友,他们知道这些人的专业性十分可靠。
新认识的作者,猫斯图会要求他谈谈自己的背景。专业倒不是地球知识局最看重的,主要看这个人的思维逻辑是否缜密。
但由于地球知识局的“知识性”很强,所以文章的审核压力还是很大。猫斯图说,经常需要返给3、4次,然后他自己还要再修改几个小时,最后孙绿再审核一遍才能开始配图。
地理人文知识往往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地球知识局通常都会选用无版权或者政府机构的图片解决版权问题,有时候如果涉及到大型风光摄影,他们会亲自到目标地点进行拍摄。
在《
被屠杀150万人,他求俄国出手,却复国失败
》一文中,猫斯图亲自前往亚美尼亚进行拍摄,为的就是让读者更直观的看到知识局讲解的内容。
Q1:你觉得,地球知识局和同类型自媒体(比如星球研究所)相比,有哪些不同?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
猫斯图:
星球和我们的门类其实不太一样,他们更偏重风光摄影,带着读者“云旅游”。
我们专注于人文和地理的糅合,算是带着读者“头脑旅游”。换句话说,地球知识局更偏重知识。
最突出的优势,应该要数两个创始人对这方面知识的把控和表现能力,以及我们非常棒的作者团队。
“好奇心是个奢侈品”
“对我们的用户来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心这是个奢侈品。”
地球知识局的定位是:人文+地理+设计=全球人文地理科普。
他们通过页面排版、地图制作、读起来轻松流畅的内容,力求让地球知识局的文章清晰清爽、一目了然,而不是让大家觉得,在上枯燥乏味的地理课…
一年以来,他们共吸引了55万名对地理文史有兴趣的“求知者”。其中,男性占据粉丝总体的70%。
地球知识局的朋友和潜在作者,会集中在“核心大群”之中,对于其他忠实粉丝,他们建立了10个用户群。
▲关注地球知识局之后的自动回复
猫斯图说,他们还会在回复区和聊天区经常搞出一些有趣的言论,和读者进行讨论。读者对文章有需求时也可以输入关键词,收到想获取的知识的“自动回复”。
“我们也会和读者在聊天区建立简单的私交。不过我觉得维护好粉丝粘性最根本的还在于内容,
稳定的高品质内容产出能让读者生出一种稳定的预期,每天都愿意点开来看。
”
有很多读者向地球知识局反馈说,一天不看都睡不着觉,猫斯图说,不过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压力,内容质量只能越来越强,不能下滑。
Q2:地球知识局通常情况下是如何将热点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
猫斯图:
我们建立了一个地理知识的资料库,中外文都有现在还不是很全面,但逐步在增补中。
然后我们两个和作者团队的知识积累也在这里。
遇到热点的时候,快速讨论一个选题,把相关国家地区的资料库调出来,根据热点重新组织就可以出一篇全网独家的深度报道。
这和一般意义上的蹭热点不一样,需要写作者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特色,算是我们比较特殊的一个能力。
例如这篇:《
刚刚与中国建交的巴拿马,曾经为何沦为美国的后院?
》,这篇文章是在巴拿马和中国刚建交,我们就推送了这篇深度文章,被誉为“比香港记者跑得更快”。
Q3:通常情况下,你们选择什么样的热点去写文章?
猫斯图:
和地理相关度高的,比如卡塔尔断交事件,就是一个中东地缘争端激化的产物。
背后还有中东能源分布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个热点我们先后出了两三篇。
分别解答了“中东霸权争夺的地缘背景”、“卡塔尔这个国家惹到谁了”、“卡塔尔为什么这么横”三个问题
。
“我们想尝试内容付费”
在《
耶路撒冷是谁的?
》一篇中,地球知识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讲了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最早聚集的是犹太人,但当犹太人被罗马人赶走后,耶路撒冷就开始在不同教派的手中转移。
“一开始这里被罗马人改造成了基督教城市。犹太教和基督教本来就有着藕断丝连的亲缘关系,耶路撒冷成为两教圣地并不特别奇怪。”
……
▲众多帝国都要来耶路撒冷“建功立业”——孙绿制图
在从地理与历史方面解释完了整个问题以后,文章的结尾,其实是一条《耶路撒冷「圣城之旅」》文艺套装的广告。
每个月,地球知识局会有2-4篇广告,
旅游项目、户外装备、汽车、房地产、地方特产,凡是能和地理、人文、社会学挂上钩的,与地球知识局整体调性相符的,他们都会考虑。
猫斯图说,他们希望广告方能和他们深度合作,出品内容和产品推广糅合的软文,而不是一个硬邦邦的广告。
Q4:短视频、内容付费、多平台分发……关于内容创业,现在有很多火热的“风口”,你觉得哪个“风口”是你们未来想尝试的?
猫斯图:
内容付费我们很想尝试,但是这样就需要两条产品线,内容生产压力会非常大,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可以考虑。
视音频是比较简单的转化方式,但是我们有一个现实困难,就是我们的地图特色在音频节目里没有展现空间,所以暂时也不考虑。
“人要学会取舍”
Q5:地球知识局是如何做到将枯燥的各类地理人文知识变得有趣且易于粉丝阅读并理解的?
猫斯图:
有两方面的准备。
第一,是形式决定的。我们的特色是地理知识配图。地理和历史故事离开地图是讲不好的,有太多地理地貌的东西需要直观表现。
但是图一定要做的好,在细节和宏观上做到平衡,才是优秀的地图。不然要不就是细节太多不知重点,要么就是太宏观了不知道具体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为了解决市面上地图质量不好的问题,孙绿进行重新设计,用图独立解读文章内容。
第二,是强编辑系统。我在文字方面是一个非常强势而挑剔的编辑,来稿会经过我的重新梳理和逻辑整合,尽量通俗易懂,力求让知识水平中等的读者能看明白。
以及
在配图解说、标题拟定的时候,我们会加入很有个人特色的插科打诨,让大家觉得这不是一群老学究在讲课,而是几个有趣的年轻人在给读者讲故事。
为了减轻一些读者负担,
6月之后我们还加入了语音导读功能,内容会比较活泼和口语化一些。
但是导读不会把文章内容全部说完,结论还是需要读者自己到文章里去找,算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