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如何理解和引导孩子、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以及父母应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教育孩子的方法
父母需要改变观念,不再是单纯地要求孩子听话,而是通过尊重和沟通建立亲子关系,避免强硬管教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观点2: 父母需要理解和引导孩子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支持,但理解和引导并不意味着过度干涉,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兴趣,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积极性。
关键观点3: 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关键观点4: 父母应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非只看结果,鼓励孩子探索知识,培养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正文
妈妈自己没有的东西,也一定教不了孩子。
你想要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请先成为这样的父母。
——鹿妈
编程究竟是不是智商税?
学编程怎么走“信息特长生”?
如何用信奥比赛助力升名校?
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升学信息差?
8月8日
上午
9点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教育规划专家朱城意
硬核分享,欢迎来听
▽
▽▽
作者 | 夕晨
来源 | 帆书 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网络上有位妈妈发起一个提问:“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听话?”
其实爱是动态的,需要彼此之间的尊重和沟通,不应该是父母单方面的付出和牺牲。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错了。”
你想要孩子成为那匹奔驰在人生赛道上的黑马,就要成为能够引领孩子前进的智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自从当了妈妈,生活就一路伴随着焦虑:
是孩子刚上幼儿园就有妈妈在关注幼小衔接课程的焦虑;
是孩子还没出生时希望他们只要平安健康就好,到孩子成长的路上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不断地要求他们一定要争气做第一的焦虑。
然而,父母焦虑之下的养娃,不仅无用还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他们在孩子耳边絮絮叨叨自己的焦虑,以为可以激励孩子,实际是在破坏孩子的自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的儿子小叮当上小学5年级,对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成绩也始终在班级末尾徘徊。
每当看到儿子懒散的样子,表姐就怒火上来,大声呵斥。
她的情绪如同火药桶,一点就着,家里的气氛也因此变得异常紧张,甚至表姐体检时出现了甲状腺结节。
看着镜子中憔悴的自己,表姐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天晚上,表姐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繁星点点,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长大,但那种压力让她倍感压抑,很想逃离父母。
当儿子再把全是叉叉的卷子,习以为常地拿到表姐前准备挨批时,表姐一改往日“泼妇”样子,而是对儿子说:“没关系,这次比上次多了五分了。”
儿子感到疑惑地看了看表姐,表姐继续说:“学习是你的事情,妈妈以后不再过多干涉你,但是你需要帮助可以跟妈妈说。”
后来表姐真的就只管孩子生活起居的事,孩子的学习不再干涉,家里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小叮当也感受到了母亲的变化,妈妈不会再因为心情不好,时不时对他吼骂,他开始敞开心扉主动跟妈妈探讨试卷上的题目哪些是粗心,哪些是不会的,渐渐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在亲子关系中,当妈妈不再执着改变孩子,拥有稳定的内核时,孩子更能找准人生的位置去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变得更加优秀。
有一次参加育儿讲座,台上老师提起一个问题:年轻人最怕父母说什么?
台下一位同学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共鸣:“当父母说为你好。”
他说:小学的时候,父母总用“为你好”理所当然地给他报了好几个培训班,让他一个不落下。
中学的时候,父母也是用“为你好”干涉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让他专心学习。
大学的时候,父母继续用“为你好”让他选择离家近,自己却一点也不喜欢的专业。
后来我习惯了父母的“为你好”,忘了自己也是有思想的。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让他们羽翼丰满,而非用爱捆绑住孩子为你所用。
电视剧《承欢记》里,麦承欢妈妈的爱真的让人太窒息了。
她是个整日围着家庭儿女团团转的家庭主妇,特别是对女儿承欢爱过了度,没有边界感。
在承欢和富二代前男友已经分手的情况下,妈妈却以“为你好”的名义,编织借口把女儿带到了订婚现场。
女儿发现问题后拒绝妈妈的做法,最终妈妈的一个巴掌成为母女二人不可抹去的一道伤疤。
直到后来母女俩一次深入谈心中,我们才发现妈妈对承欢窒息的爱,是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让她受尽委屈,所以她发誓以后有女儿一定要给她全部的爱。
然而,如果妈妈的爱太满,满到溢出来就会变成孩子的束缚。
其实,父母的爱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爱在一个孩子身上具有能量作用的只有一种,那就让孩子变得更独立,更强大。
胡适先生曾说:“我养育你,只不过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质,并非恩情,所以你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谢谢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潜力,他们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拥有自己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独立个体。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顺应其性,非随我愿;是期待他们飞向更高,更广阔的地方,而非困在身边,为我所用。
苏联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对孩子教导的时候才是教育,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瞬间,都是在教育孩子。
“小张在一家外企工作,刚进公司满腔热血,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效率也是非常高的,但随着儿子的出生,小张对工作的激情渐渐褪去。
他把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因为工作效率的降低,领导逐渐将他的工作转移,但小张并没有危机感,想着能混一天是一天。
孩子渐渐地长大,要高考了,可儿子对学习一点也不上心,小张一心想让儿子考重点大学,看别人请家教,他也给儿子请。
小张对儿子说:“别人想请家教都请不起,你别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上进心让我太失望了。”
儿子则反驳小张:“爸爸,你每天都督促我学习,可你每天就坐在沙发玩手机、看电视,你也没有上进心不是吗?”
小张听了儿子的话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儿子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是因为自己没有以身作则。
并不是因为基因遗传得好,而是因为父母首先强大自己,给孩子树立了好榜样,孩子长期跟着学习,形成了同样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是孩子品行的来源,不要对孩子抱有什么期望,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加在孩子身上。
想让孩子好好读书,就自己先读书;想让孩子礼貌待人,就自己学会尊重别人。
父母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积极引导他们向目标努力。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的人,父母就应该充满能量,积极鼓励孩子探索知识,给予他们正面的反馈。
“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心安理得地休息,安排独处时间,热爱这个‘热爱自己’的自己,做一个60分的妈妈,做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不求完美。”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每一位父母都是探索者,面对孩子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调整心态,用爱和理解去包容他们。
有时候孩子调皮、好动、自律,都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只要父母保持平和的心态,用智慧和耐心去指引他们,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育儿是一场修行,更是一段爱的旅程,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陪孩子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