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资源,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以传播学人思想,彰显学人精神,展现学人风采。联系、投稿、防失联可添加 xrschola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发改  ·  新年开新局,拼好新经济 | ... ·  2 天前  
国际旅游岛商报  ·  刚刚通知!海口这些区域或停水→ ·  2 天前  
度房苏州  ·  马上,苏州家装补贴即将重启!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學人Scholar

专访彭凯平:为什么父亲对家人很暴躁,但是对陌生人很温和?

學人Scholar  · 公众号  ·  · 2024-06-17 16:25

正文


周国平的一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是克服本能,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种教养。” 在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关爱 更加 明显 ,而 多人形容父爱为冷酷和暴躁。


为什么父亲经常将坏脾气发泄在最亲密的家人和孩子身上? 今天我们对话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探讨这背后复杂心理机制。


彭凯平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对越亲近的人越容易暴躁



大渔: 彭老师,我的爸爸总是对家人很暴躁,但是对陌生人很温和,这是为什么?


彭凯平: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会发现家人之间容易发生矛盾,而对陌生人却能够表现得更加和蔼可亲。这个现象背后有几个心理机制和原因。


亲密关系中的挑剔与耐心。 人们对最亲近的人容易挑剔,因为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感到安全,认为对方会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这种行为源于对关系稳定性的信任,但也可能导致关系中的紧张和冲突。


父爱的隐性表达。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在表达情感方面往往比女性更为隐晦和间接。父爱通常通过实际行动、经济支持和责任承担来体现,而不是通过语言或直接的情感交流。这种隐性表达方式使得父爱的感知变得不那么直接,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心理投射与情感发泄。 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常常成为父亲情绪的投射对象。父亲将外界的压力、挫折和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能够承受这些情绪。这种情感发泄行为虽然暂时缓解了父亲的情绪,但长久以往,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伤害。


我们往往没有分清楚自我和家人之间的界限。我们必须明白,家人除了有血缘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情感纽带之外,我们还得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灵魂。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加注意说话的分寸和情绪的表达。



我该如何面对暴脾气的爸爸



大渔 当父亲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作为他们的配偶其实是 被伤害的一方。面对自己的另一半这样子,他们该如何去应对?


彭凯平: 我觉得第一步最重要的,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情绪。 因为你肯定会有情绪反应,肯定难受、别扭,这个时候千万别以牙还牙,以恨还恨,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因为这个时候让自己深吸几口气,让自己静下心来,让自己从容不迫。


第二步就是要沟通。 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不要贴标签,不要做判断,不要上来就指责你是什么样的人。例如 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你是一个坏人,你是一个恶人,先不要下定义,一定要讲清自己的感受:你这么说让我委屈,让我难受,让我不舒服等等。


因为人是感性的生物,你贴的标签对方不认同,反而会吵起来。所以说多谈自己的感受,当你的另一半发火,你告诉他这么说让我难受,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他发火你也发火,那一定会愈演愈烈。


第三步再去解决问题 ,分析清楚发火的原因,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处于情绪的接受方的时,可以做这 3 件事情来慢慢的让关系缓和下来。



对家人不要“情绪稳定”



大渔: 现在社会文化普遍提倡情绪稳定这件事情,您觉得对待家人,我们也需要情绪稳定地表达吗?


彭凯平: 关于情绪稳定可能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就是咱们中国人是比较强调情绪稳定,但是有很多的文化他们是强调情绪的夸张,也就是说一定要把情绪戏剧化的表达出来。


美国加州 立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他做了很多跨文化的情绪研究,他和他的老师发现至少有六种情绪表达的规则。


有些文化就强调要 放大 。比如说你见到一个需要同情的人,你对他表示同情,可能你当时的这个同情自信并没有那么强烈,这个时候你得放大,因为大家都同情他。有些情绪就得把它 压缩 ,比如说你要好的同学考试只考了 60 分,你出人意料考了 98 分,这时候你内心十分激动,但是你得有意的去压缩它,不能过于兴奋。


他还发现有时候我们会把情绪 稳定 ,就是我把两种不同的情绪把它混合起来,这个时候可能就变得不是那么的突出和明显,我们经常说的悲喜交加就是将情绪混合在一起。还有一种叫做 限定 ,就是我们可能在不同场合、不同地方,要把情绪表达的不同,这是一种成熟、有智慧的表现。


第五种是 掩饰 ,有些情况下我们得把情绪盖起来,不让它流露出来。最后就是要 伪装 ,伪装就是没有,但是我得装出来有这样的一种情绪。 比如你工作一天很疲惫,但你的孩子过来告诉你他考试考了一个好成绩,你虽然内心很烦,但是你肯定要伪装,对孩子说做得不错。这个伪装积极并不是违心的,因为你在和孩子或家人互动时,也许慢慢能够把你此时此刻感受到的负面情绪逐渐的替代、转移、升华掉,所以说情绪的管理需要很多的策略。


所以,不是情绪稳定就是最好的,其实有丰富多彩的情绪的表露方式。情商高的人其实就是懂得这些规则,然后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情绪管理。不要一味地追求情绪稳定,它只是情绪表达的六种方式之一,而且可能更加适合职场。 而面对家人,只保持情绪稳定,可能会变成亲密关系的一个阻碍。


我们的 家一定是温暖的港湾,一定是我们爱的土壤,这个时候就得放大我们爱的感觉,如果你有一点温馨的感觉,一定要把它说出来、表达出来。 同时一定要管理、压缩我们的负面情绪体验,嫉妒和敌意这些情绪在家时要伪装。



孩子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大渔: 很多年轻人在家里跟外面是完全割裂的两种状态。 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一个朋友的表弟来到家里,他父母特意交代要好好照顾,因为他抑郁了。 但沟通下来发现这个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他热情、活跃、健谈。 这种巨大的落差我们都感到意外。 直到这个孩子说出真相,就是家里的气氛非常让人精神紧绷。


其实这是很多家庭的一个普遍现象,有一点鸡毛蒜皮就会像天塌了一样,就互相埋怨、互相指责,形成这样的氛围之后就很难修复了,大家渐渐不沟通了,不愿意和家人在一起,那么父母和孩子应该如何去化解这样的状态?


彭凯平: 如果父母和孩子已经出现了僵直的状态,首先要寻求第三方的帮助,让心理咨询师、家庭关系调节师进行专业干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我们远离自己的熟悉的身份,平等的接受心理学家的分析,帮助调解、安慰和指导。


有时候可能主动更换一个场景也会有帮助,因为人表露出的情绪反应往往跟一种特定的场景连接在一起。 我们可以去旅行,去到户外或是别的地方,这时再来讨论分析家里的问题,这个场景本身就是激发某种情绪体验的一个线索。


坦诚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双间如果真的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问题,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沟通。在这个沟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参与者,都可以来主导,而不只是由父母说了算。甚至我们可以做一些换位沟通,孩子从父母亲的角度去分析讨论这个问题,父母亲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做了这些努力还是不能解决,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做些事情,一些需要大家互相配合、一起行动、互相分工合作的一些事情。例如打球、郊游、去图书馆、去艺术馆、去听音乐会,因为这个时候我们一起来做某件事情,容易产生同心协力的美好感受。


这是我们能够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说要针对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





彭老师告诉我们,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情感支持系统,但也是容易产生冲突的地方。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理解父亲的行为,并找到改善家庭关系的方法。


在大渔大师课中, 《彭凯平 教情绪心理学》会通过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情感问题和实用的情绪管理建议。



往期推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