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尔街见闻  ·  比亚迪掀起了一场风暴 ·  2 天前  
爱平度  ·  3月1日起,开始退钱! ·  2 天前  
南半球聊财经  ·  今年出生人口或只有800万,带来一个问题 ·  2 天前  
国资报告  ·  新春走基层 见证新“动能”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陈嘉映:心灵的快乐比身体的快乐更可取么? | 思想食堂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1-28 07:17

正文


很多人为了过得快乐,去努力工作赚钱,结果努力工作让他变得很不快乐。


于是便想着赚更多钱就能找回快乐,因而更努力地工作,结果变得更不快乐。


循环往复地忙碌,直到退休。然后,退休也要延迟了。


这是我们整个时代的共鸣:不管有钱没钱,很多人都不快乐。



有些人,想要逃离和反抗。


有条件的,去尝试那些刺激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出轨队、吸毒队和嫖娼队的三方飙分大战。


没条件的,就尝试去做些改变:去西藏洗涤心灵,逃离北广上,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最终,有条件的,多半逃不过狗仔的镜头和朝阳区群众雪亮的眼睛;没条件的,会发现西藏啥也净化不了,身体和心灵也不能通过一场旅游就一直在路上。


快乐,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


◆我们该如何追求快乐?


◆快乐是可以计算的吗?


◆快乐和良好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以下内容均节选自

陈嘉映老师的作品《何为良好生活》

有删节

1

快乐是好的吗?


把快乐等同于善好的一个主要论据是, 我们似乎都追求快乐,而且不是把它作为手段而是为其自身来追求。


不过,把快乐等同于善好似乎走得太远了。《西游记》里谁最快乐?好像是猪八戒。




但是我们一般不挑选猪八戒作为良好生活的典范。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想来想去,也许是薛蟠。


现实生活里,听说,雷政富同志就蛮快乐,当然他被抓了,不快乐了。




反过来,屈原忧国忧民,不怎么快乐。


嗑药的快乐好吗?此外还有人幸灾乐祸,有人行强奸,有人虐杀动物甚至虐杀人类并因此快乐,以此求乐。想到虐杀者和强奸者也能获得快乐,我们似乎很难再坚持快乐总是善好。


2

长久的快乐比短期的快乐更好?


有一种论点:声色犬马之乐虽然乐于一时,却不能长久快乐。我们是有远见的动物,不能只看眼下是苦是乐,快乐不快乐还须从长计议。

街头女子来拉客,你可能颇想和她快活一番,但想到万一扫黄抓个正着,拘留、罚款、老婆闹离婚、单位下处分、邻居白眼,这些事情当然都不快乐,你算下来,不快乐超过了和那卖春女子的一番快乐,决定转身而去。




很好。不过,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也许你明明算下来不划算,但还是屈服于欲望的诱惑了。

但快乐本身是带着时间性的,快乐快乐,不仅乐,还快;甚至,只要快,痛都痛得痛快。两杯啤酒拖着喝了一夜,就没有什么乐了; 一刀毙命或可大笑对之,凌迟就怎么都乐不起来。




快乐要快,来不及权衡。事事权衡,恐怕只发生在那些从不知快乐的人身上。


3

心灵的快乐比肉体的快乐更可取?


旧时,人们往往引入区分肉体(或感官)和心(或精神)的区别——心灵的快乐是纯洁的快乐,因此是好的,肉体的快乐则不那么纯洁,肉体快乐要么混合着痛苦,要么过后跟着痛苦。

这听来是个奇怪的观察。发廊买春,完事走人,不必混杂任何痛苦,只要留心别染上性病,事后也不见得会有什么痛苦。


反过来,心灵的快乐也许更为纯洁,但那意思未必在于心灵快乐是一味快乐,聂赫留朵夫忏悔之后,获得了“心灵上的快乐”,但也始终伴随着心灵上的痛苦。




我恐怕,凡心灵的快乐,多半和辛苦、痛苦、苦难、忧伤、悲悯连在一起。

其实, 我们很难区分何为肉体快乐何为心灵快乐 。由虐待他人而生快感,很难说施虐者获得的只是肉体上的而非“心灵上的”快感。

听一曲莫扎特,得到了感官的快乐还是心灵的快乐?没有耳朵这个感官,心灵应该怎么享受莫扎特?宴饮之乐不如礼乐,施虐快感恶劣,但是似乎不在于它们“更加肉体”。




4

快乐与至乐


如果说各种正常的快乐有什么共同之处 ,那恐怕是一种相当“抽象”的共同之处——快乐上扬,生长是快乐的,哪怕步步伴随成长的烦恼;伴着孩子成长是快乐的,哪怕为人父母的含辛茹苦。

从善是向上的,古人说,从善如登。德行是生长的,古人说,生生大德。




因行有德之事而获大乐是纯粹的快乐,断不是因为它无涉痛苦,倒在于无论多少艰难困苦,只要生命在生长,有德之人就乐于伴此生长,促此生长。有此生生,无论其间有多少生长的烦恼,不改其乐。

乐于德行是快乐,不是痛苦,这并非因为整体算下来德行带来的快乐总量超过了有德之行遭受苦辛的总量,倒仿佛,这个“乐于”的体量宏大,无论多少艰苦与痛苦,它都包得住。

德行之乐完全融浸在行有德之事的实践中,行外事外的情绪全无所谓。 德行者伴万物之欣欣生长,无论他心情何如,都在他生存的根底上通于生生之大乐,是为至乐。


5

良好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人生所向乃eudaimonia——这个词既包含行为良好又包含日子过得好,因此讲究的译者更愿意译为well-being,中文译作“良好生活”。

良好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

所有这些,都跟成功学没多大关系。今人把有所成就的人统称为“成功人士”,实则,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一样,有的过着良好生活,有的品格低下、灵魂干瘪。

成功让优秀人物变得更加坚毅、从容、大度,而那些靠在浊世钻营得了官位得了钱财的竖子,得意张狂,变得更加浅薄低俗。 这样的成功人士多了,差不多把成功也带累成了低俗之事。




我不敢妄称自己过着良好生活,我有什么资格回答何为良好生活这个问题?


但我想,这里不要纠缠资格,因为这里的问题根本上是每个人在为自己追问,而非意在为别人提供标准答案。 谁也不能为我们提供标准答案,伟人的生存提供了光照,好让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品格和境遇中追寻自己的回答。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思想食堂特约讲师。翻译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等。


陈嘉映老师是位踏实的学霸。

高考笔试第一,进了北大;研究生的笔试也顺利通过;宾大哲学教授科克尔曼斯之所以会邀请他去美国留学,是因为听说他当时在尝试翻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同时,他也是位潇洒的才子。

他参加高考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大学是“比印刷厂更好的混日子的所在”。

92年,一位朋友提供了一份可以欧洲各国都跑跑的工作,要迟一年回国,让他考虑考虑,他立刻表示已经考虑完了。

从欧洲回来后,他把几年间赚到的美金存在银行,脑中的念头是:“有房子住,有利息拿,还用工作?”




对生活的热爱,让他过得潇洒、随性;对哲学的理解,让他保持冷静与认真。


在他看来, 做哲学就是为了维护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联系。说到底,还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人,应当怎么生活。

12月3日,“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陈嘉映老师,将做客思想食堂,探讨快乐与善好,治疗我们的时代病。

两天课程安排


12月3日上午,陈嘉映老师会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由浅入深分析各个层面的快乐;下午将讲解何谓良好生活,解答学员们的疑惑。


12月3日晚间,我们邀请了乡土乡亲品牌创始人赵翼先生来做一场免费的分享活动,与学员们品茶聊天,谈谈打造茶叶品牌的方法。


12月4日,将由学者余世存老师来讲述《易经与时间:重新理解命运》。( 【点击这里 可了解余世存老师课程详情


两天课程的单票价格均为2000元,购买两日通票则只需3000元。另外,不管购买哪种票,均可免费报名参加12月3日晚的分享活动。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了解课程详情

报名参加12月3日哲学通识课程

听陈嘉映老师讲解快乐与善好

报名





票价信息


通识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