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章经 第52篇
听说小电估值 10 亿了。
虽然我是第一个公开「鼓吹」充电宝这个事情的,但也没想到市场真的就这么起来了。
在过去的几周里,42章经 和数十个投资人或从业者讨论了关于充电宝及其他类似业态的产品。
(这些人包括:来电创始人,参与了来电本轮投资的红点中国周韬略,刚投了小电的元璟资本陈洪亮,投资了河马充电的 Vertex 赵楠,刚拿到了险峰投资的小宝充电创始人韩迪,看了很多家却还未出手的 XVC 胡博予等等。)
聊到最后,发现这个事情其实说简单也简单。总结起来就是 24 字投资法则:
三种业态、两种逻辑、一条底线、渠道为王、多家共存、新的分众。
一)三种业态
1)以小电为首的桌面派。
2)以街电为首的小机柜派。
3)以来电为首的大机柜派。
现在市面上数十家充电宝公司,都逃不过这三派。
其中,小机柜派比较势弱,因为小机柜从场景来看会直接被桌面派侵蚀,从机型来看会直接被大机柜派侵蚀,本身的业务逻辑比较中庸,且腹背受敌。
而桌面派在资本市场中最强势,口碑较好;大机柜派则次之,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要说的第二点,两种逻辑。
二)两种逻辑
投资大机柜派的逻辑是:
1)大型场景有壁垒,可以签约独家渠道协议。
2)大机柜有技术壁垒和各种专利。
3)大机柜在大流量下的单点是效率最高的。
4)大机柜的屏幕想象空间更大。
5)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机柜是可移动的共享充电宝场景,随之而来是押金/信用体系和网络效应。这是和共享单车类似的故事和场景。
(相应的桌面派充电宝其实根本不是租赁或共享了,而是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了)
投资桌面派的逻辑是:
1)桌面的可布置数量更大,天花板更高。假设北京 10 万家餐饮商铺,每家布置 10 台,最终渗透率 10% 的话,就是 10 万台。
2)桌面派的单个布置成本更低(一台 100 左右,对比大机柜的一台 10000 左右),更容易形成规模。
3)桌面的充电线能主动激发人的充电需求,而不是被动的被寻找的使用场景,转化率更高、使用频次也更高。
4)可供广告展现的数量更多,要比大机柜多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对广告主更有吸引力。
5)作为餐饮桌面上的餐牌有可能直接切入点餐系统、会员系统等。
三)一条底线
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提到了一条投资的底线,就是这一定是个回本周期快、且赚钱的事情。目前不论哪派,据说几乎都可以在一到六个月之内回本,且现金流都是正的。
的确是个好生意,这就是投资这类业态的那条底线。
四)渠道为王
据说,早年某个自动贩卖机业态的公司进驻天津的时候,机场一个机位要 2000 元每月,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类似产品要进驻,同样位置的价格涨到了 5000、8000 甚至更多。
这一方面说明了恶性竞争的恶果,另一方面说明了渠道才是最重要也是最赚钱的。
谁能以更快的速度谈下来更多的渠道,谁就能发展的更快。
所以,其实要我说,早年电商起来,最该投的就是各种快递;后来 O2O 起来,最该投的就是各种物流(从达达到闪送到各种同城物流等等),而现在如果哪家创业公司能够整合线下渠道,那我首先自己就想出钱投资了。
五)多家共存
充电宝这个事情,尤其是桌面派,像前文中提到的,从目前来看其实就是个基础设施提供方,这就代表了其没有互联网惯有的特性。
没有技术壁垒、没有品牌优势、没有网络效应、罕有规模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垄断,多家共存。
如果一个桌面终端的成本是 100 元(实际甚至更低),那么任何一家融资达到千万规模的公司,都能够铺出去 10 万台,都很可能做到日单上万这个门槛。
所以,除非是要大打补贴和渠道战争,把市场搞浑,弄到两败俱伤,不然最后很可能是有多家各安一隅的局面。
哪怕真的发生渠道战争,毕竟这个市场够大,全国可铺的点数以百万计。所以,这个市场和单车市场不同,最终可能真的是相对分散的几家。
想必这也是险峰敢于布局小宝充电,Vertex 和梅花敢于布局河马充电的原因。只要能从第二梯队跑出来,未来也仍然有机会。
六)新的分众